
圖/東方IC
4月22日,閉門整整三個月的武漢動物園恢復開放,在動物們的日常“營業”中,人們又嗅到了生活如常的氣息。“五一”小長假期間,動物園里也熱鬧了起來。5月1日起,武漢動物園經營項目有序恢復開放,開放項目包括游劃、快艇、游覽車等。5月5日,騰訊微信支付聯合美團出具2020武漢大數據報告《武漢生氣地圖》顯示,動物園水族館的消費增長達到了8120%。
逛動物園,幾乎是每個城市居民習以為常的事。但實際上,要做到真正理解動物園存在的意義、尊重圈養其中的那些動物并在與之相處中獲得樂趣,卻不那么容易。
疫情期間,國內外很多動物園都經歷了漫長的停業期。缺少了人類參觀者,園中的動物們還習慣嗎?
不少動物難得地有了外出結交新朋友的機會。在美國芝加哥的謝德水族館,來自南半球的黃眉企鵝“惠靈頓”在被獲準外出散步時,遇到了來自北半球的三頭白鯨,倍感新奇的它在魚類展區停留許久,趴在玻璃窗外欣賞白鯨游泳。
也有一些動物因為人類看客的離開而感到不適。俄羅斯羅耶夫魯奇自然公園進入隔離狀態后,面對游客的突然消失,黑猩猩開始表現出沮喪的跡象。在上海動物園閉園的日子里,當偶爾有飼養員經過時,環尾狐猴們會停下手中的動作,瞪大眼睛看著他。幾個月前,它們還是看到游客經過就會最先跑到圍欄邊的動物。
漫長的空檔期讓動物體會到沒有人類目光的生活,也讓人類思考動物園圍欄內外物種之間的關系。
在科普作家、動物園深度愛好者花蝕看來,動物園是一個有“原罪”的地方。“它畢竟剝奪了動物的自由。但動物園在現代社會里,又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地方。現代動物園有三大目標:第一,保護珍稀動物,留下它們的血脈,通過人工繁殖增加它們的數量;第二,增進人們對動物的認識,尤其是行為學上的認識;第三,為公眾提供自然教育。一個動物園如果做不到這三點,是不配稱為現代動物園,也無法面對自身原罪的。”
在動物園設計師、北京動物園資深員工張恩權看來,動物園存在的意義就在于其收集、展示野生動物,通過行為管理保障動物福利,使游客感受到野生動物是神奇、可愛的;通過保護教育,使游客感受到這些可愛的動物與其野外生活環境的關聯,并意識到它們與人類處于同一生活環境之中,而人類的決策和行為會影響這個環境,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這些可愛的野生動物。“動物園的核心目標是物種保護,核心行動應是實現積極的動物福利。” 張恩權說。
如今,網絡上的動物圖片、紀錄片資源眾多,獲取便捷。疫情期間,武漢動物園、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等十幾家動物園更是開起了直播,帶著網友云“吸”動物。在這種技術環境下,我們為何還要去實地逛動物園?
在花蝕看來,這樣的“瀏覽”只能借助別人的耳目去觀察,而到了動物園,我們才能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甚至可以用鼻子聞,去感受每一種動物的獨特之處。
花蝕舉例說,比如有種叫熊貍的動物有個神奇的特性,渾身會散發出甜甜的香味,甚至連肛門腺分泌的味道都是甜香的,有人將此形容為奶油爆米花的味道。“這個信息我很早就知道,但直到在動物園真的聞過一次,才能感受到那種甜膩膩、帶一點臭、類似于熱帶水果的氣味。那可真是神奇。”
一名深度愛好者會如何逛動物園?花蝕的答案是“觀察動物的自然行為”,也就是觀察動物在干什么、怎么干、為什么要這么干,而能否看到動物的自然行為又是評價一家動物園好不好的指標。“只有把動物養好了,讓它們覺得自己生存在了該生存的地方,它們才會愿意展現出自然行為。”
觀察動物的自然行為需要一點動物學知識,但花蝕認為,知識上的欠缺其實可以被細致的觀察彌補。“比如當你發現,總在水面或陸地上待著的鵜鶘,突然跑到樹上了,那你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樹上是不是有它們做的窩、窩里是不是有小鳥,就能發現原來它們上樹做窩是為了生兒育女。”
“但是,如果你看到這兩種情況,那一般就不是動物的自然行為了。”花蝕說,“一是野生動物和人類互動,比如熊作揖向人類乞食,或者黑猩猩向人扔東西;二是單調、重復的行為,比如豹子來回踱步、大象頻繁甩頭,可不要把這當作動物們活潑的表現,這些其實都是動物的‘刻板行為’,說明這些動物被養得太差,無事可做太無聊,給憋壞了。”
走遍了全國的動物園,雖然明顯感到整體情況越來越好,但花蝕也見到,不少動物的刻板行為、低劣的動物表演等仍出現在一些動物園中,游客投喂、驚嚇動物等錯誤行為也很普遍。一些動物園與公眾仍未能真正學會尊重動物、理解動物園存在的價值。
不過,如今,這些動物園不得不作出改變了。國家早已提出,中國動物園發展的總目標是實現由傳統動物園向現代動物園的轉變。而現代動物園是能夠切實為園內動物提供適宜的生活條件、保障其健康生活和科學繁育的重要野生動物遷地保護基地。早在2013年,住建部就曾發布《全國動物園發展綱要》,明確提出要“杜絕各類動物表演”。然而,由于日常運營經費不足等現實原因,動物表演在很多地方的動物園一直禁而未絕。
不過,在自媒體時代,這種現象也開始有所轉變。“如今,每個人都能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當公眾的知識和意識超前于動物園的發展現狀時,動物園承受的輿論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張恩權說。
公眾不僅可以作為參觀者被動地享受動物園提供的服務與價值,更可以主動地參與動物園的發展進步。
“公眾的關注和監督所帶來的改變可能是短期的,比如針對某個問題進行的改進和處理;也可能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近些年來,國內動物園對馬戲的看法正在改變,越來越多的動物園宣布不再做動物表演,轉而進行科普展示。”花蝕說。
比如,今年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青島森林野生動物世界宣布永久停止動物表演,取而代之的是開設“動物科普大講堂”,正確引導公眾關愛、保護野生動物。
在花蝕看來,中國的動物園正處于轉型期,從老舊的“收集癖”轉型為新式的基于保護教育的現代動物園,提升動物福利也成為整個行業都認同的理念。在這個關鍵時期,公眾對動物園的關注更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
“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孩子,每個人都有責任把動物園變得更好。”張恩權說。(據《中國科學報》《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