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要寫好作文,素材的積累是基礎。本刊推出一系列經典作文素材,為即將走向考場的莘莘學子加油加分。
“問文哪得妙如許,惟有素材活水來。”愿廣大考生厚積薄發,活學活用,以期文思如泉涌,揮筆若行云。用生花妙筆,繪錦繡前程。
放下“兼得”心
潘玉毅
《孟子》里有這樣一段話:“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演變到后來,便有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個說法。這告訴我們,面對塵世間的種種誘惑和選擇,人一定要有所取舍。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煩惱”推算起源大多數來自貪得無厭。看見別人錦衣玉食,想要;看見別人嘯傲林泉,也想要;看見別人灑脫不羈,想要;看見別人溫柔體貼,也想要。
內心似乎永遠不知滿足,唯獨忘了一件事:有付出才有回報。有的人一邊享受著家人的呵護,一邊又嫌棄他們給不了自己心中憧憬的其他可能。由于太想“兼得”,各種煩惱和不如意便接踵而至。
其實,人生很多的苦惱說穿了,用一個“既想……又想……”的句式足可囊括:既想要富庶的生活,又想不付出辛勤的勞動;既想要無拘無束的自由,又想要無微不至的關懷;既想追名逐利,又想博一個清高的名聲——卻不知這些想同時擁有的東西通常都是相悖的,選擇了其中一樣,就必須放棄另外一樣。
生活本就是一段取舍的過程,放下“兼得”心,也就放下了許多煩惱,離快樂便更近一些。
適用話題:魚與熊掌、貪念、量力而為
(趙旭薦自《今晚報》)
充滿疑問的沈從文
胡征和
有讀者問沈從文:“讀您的小說,仿佛走進了人間煙火,融入了生活日常,格外的親切可愛,這樣的文字功夫,您是怎樣煉就的?”
沈從文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回憶了一段少時讀書歲月。那時他和別的小朋友不同,認為讀書只是把認得的字記一記算不得稀奇,稀奇的倒是另外一些人,在他們那份習慣下所做的一切事情。為什么騾子推磨時得把眼睛遮上?為什么刀得燒紅時在水里一淬方能堅硬?為什么雕佛像的會把木頭雕成人形,所貼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制成?為什么小銅匠會在一塊銅板上鉆那么一個圓眼,刻花時刻得整整齊齊……他的生活中充滿疑問,可這些老師不解答,同學們自然也答不上來,他只得自己去找答案。他想要知道的太多,可所知道的又太少,常常為此發愁。學校不能滿足他的渴求,于是他就逃學,到各處去看,各處去聽。為此,他成了出名的逃學孩子。沒辦法,父母給他換學校,希望找一個更嚴厲的老師管住他。可換了一所又一所,他照例逃學。在他面前的世界已夠寬廣了,但他還要一個更寬廣的世界,得用這方面弄到的知識證明那方面的疑問,得從比較中判斷誰對誰錯……白天跑,夜里夢,感覺到生活中有太多的新鮮事情、新鮮東西。
對生活充滿熱愛的人,也會對生活充滿疑問,解決疑問就得自己走進生活看、聽、嗅。得之于心,形之于筆,自然,文字就有了煙火色飯菜香。
適用話題:鉆研、豐富閱歷
(子瑜薦自《做人與處世》)
居安思危的地鼠龜
俞繼東
在非洲沙漠,有一種名叫地鼠龜的動物,它可以整年不喝一滴水,但生活得很安全很滋潤。
地鼠龜要活下來,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洞。地鼠龜生活在離地面約一米深的地方,不容易被發現,即使其他動物發現了,也未必能逮住它。為了更加安全,地鼠龜常年打洞,一年中搬十幾次家,飄忽無常,連狡兔也比不上它。
地鼠龜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蓄水,一旦下雨,迅速爬出洞口,往膀胱里儲水。它們還利用仙人掌補水儲水。
沙漠夏季常溫平均60℃以上,地鼠龜躲在洞里,從膀胱里提水使用,再長的旱季它也能挺得住,生活得優哉游哉。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有備無患,這是地鼠龜生存的大智慧。
適用話題:憂患使人生存,未雨綢繆,危機意識
(黃心琳薦自《牡丹晚報》)
人無疵,不可與交
陳傳席
張宗子云:“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疵者,毛病也,缺點也。人有其短,必有所長。性情急躁者,則辦事速;好發火者,多能主正義;好吹噓者,多為熱情之士;脾氣犟而大者,則性情真,惟其性情真,才敢于發脾氣,此真氣也。天下事,皆有真氣者一怒而成也。
古訓云:“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終不失性。”
人有真氣,方有真情、真意,方可為真友。若虛偽之“友”,多一不如少一。
或受辱,或見不平之事,皆無動于衷,無怒也無怨,更無能拍案而起,拔刀相助,或指摘于市朝者,若非忍辱負重人,必無恥偽詐低下無情之徒,其見利必忘義。蓋此輩者無真氣也。無真氣,不能鼓動于中,故能圓滑溫順,順人之意而為己意,圓滑溫順,故無疵;然亦不可與交,交則無真情,無真意。有利則聚,無利則散,他日必能害友。
適用話題:人無完人、看到別人的優點
(羅書婷薦自《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