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薇薇
在快餐店買到的漢堡和薯條都是涼的,跟店員理論的時候,對方卻說,味道沒有不對。怎么說才能維護自己的權利呢?
常見的說法:“這些薯條都涼了,太難吃了。我要退換!”
更好的說法:“我想問一下,按照你們的規定,食品退換的標準是什么?”
買東西,有時難免會買到瑕疵品,店家承諾好的服務也可能說到沒有做到。產品和服務讓人不滿意,消費者當然有投訴的權利。不過,在投訴的時候,如果把焦點過于集中在“我不滿意”,往往會阻礙你的維權。
雖然很多商家都聲稱“消費者是上帝”,但是到了具體的“投訴”環節,光是“不滿意”還不夠,消費者需要拿出商家無法抵賴的過硬證據,才更有可能維權成功。
比如,你去一家快餐店用餐,沒想到拿到的薯條是軟趴趴的、涼的,明顯已經放了很久了。這時候,普通人最常見的反應有兩種,第一種是指控產品有問題,比如說:“這些薯條都涼了,也太難吃了吧!”這種反應,叫“我覺得”。
第二種就是指控店員有失職,比如說:“你們店有問題,這種薯條也敢賣!”這種反應,叫“你怎么”。
這兩種反應雖然可以宣泄不滿的情緒,但不一定能順利解決問題。
如果你采用“我覺得”的說法,爭論的焦點就會集中在你對商品或者服務的個人感覺上,你就有義務跟人論證,為什么你的感覺是正確的。甚至對方可能一口咬定薯條沒有不對勁,反而說:“大家都沒事,為什么只有你這么難搞?”只要是你“個人”的感覺,那就會出現各執一詞的情況。
如果你采用了“你怎么”的說法,爭論的焦點會放在店員身上。他會覺得你是想攻擊他,因此會采取防衛的姿態。不管他能不能保持專業性的禮貌,至少你跟他實質上就變成了對立的立場。這樣一來,想要請他幫助你挽回損失,就變得更加困難了。
所以,更好的投訴方式,是避開“我覺得”和“你怎么”這兩種說法,先直接問對方:“你們的標準是什么?”然后再拿對方的標準來進行申訴。
比如,在餐廳里你可以先問:“按照你們的規定,菜品退換的標準是什么?”在銀行大廳里你可以先問:“按照你們的規定,顧客有疑問的時候,怎么避免被各個柜臺踢皮球呢?”
以換薯條為例,店員可能會告訴你只要顧客不滿意都可以退換,這時你就可以接著說:“那我必須告訴你,這份薯條我并不滿意,它軟綿且冰涼,請幫我換一份。”事實上,針對顧客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幾乎所有大企業都有相應的規定來解決。有些餐飲業是“只要不滿意都可無條件退換”,有些服務窗口出臺了明確的“首問負責制”,也就是第一個被你問到的人,有義務帶你走完全部流程,不能把你推給別人。
當然,每家店的標準可能都不一樣,不同的說法、爭論的焦點也會不一樣。這個維權技巧的關鍵,就是把爭論的焦點,鎖定在商家的“標準”上。因為這是他們的標準,不是你的感覺,所以他不會來跟你吵你的感覺準不準;也正因為這是他們公司的標準,不是這個店員定的,所以店員不會認為你是在針對他,他更愿意就事論事,跟你協商解決辦法。
總之,在投訴的時候請記得,不要把焦點放在自己跟店員身上,而是要把焦點放在商家的標準和規定上面。
(高裴裴薦自《青年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