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欣
【摘要】本文以一則謠言的傳播過程為例,分析新媒體編輯強化輿情引導能力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嚴防信息漏洞、修筑網絡謠言“防火墻”,提出了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編輯 網絡謠言 防火墻
現在幾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機,互聯網上充滿著對各種新聞事件的關注和討論。在眾多的新聞事件中,自然災害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極易引發公眾關注,也容易滋生網絡謠言。
一、一些新聞媒體線上平臺參與謠言傳播
以2018年7月12日在新浪微博發酵、蔓延至微信朋友圈和各大新聞客戶端的謠言消息“四川多地遭暴雨襲擊”為例。2018年7月11日晚,某微博自媒體賬戶發布了一條視頻消息,將電腦特效短視頻配上了“天上像開了個洞一樣,高速攝影機拍下的成都暴雨”的文字描述。這條消息在7月12日被大量自媒體和新聞媒體賬戶轉發,添加了“成都暴雨視頻”“四川大暴雨”等吸引民眾關注的話題標簽,引起用戶評論和轉發該消息。用戶在轉發時又增添了如“龍王轉世”“妖怪渡劫”等微博語境中帶有趣味性的文字描述,增強了信息的可讀性,導致了熱傳效應,使“成都暴雨”“四川暴雨”等話題迅速登上微博實時熱搜榜。根據知微傳播分析網提供的分析數據顯示,該謠言消息傳播的高峰階段,產生了7070萬以上的曝光量(即該條微博在7070萬以上的微博用戶頁面上顯示過),并蔓延至朋友圈和其他新聞客戶端。
數據顯示,參與轉發該謠言消息的用戶地域分布較廣,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謠言發生的時間點是我國進入夏季汛期后,四川、北京、上海等地暴雨災害頻發,相關新聞報道不斷,與暴雨相關的信息特別是帶有視頻、圖片等可視元素的復合型信息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
這條謠言造成的后果是相當規模的網民熱議暴雨災害的危害程度,并關注各地方政府預防與抗災救災行動情況,對政府的工作形成了一定的輿論壓力。雖然部分網民向地方政務新媒體平臺進行咨詢和求證,有助于職能部門了解網絡輿情動態、及時辟謠,但辟謠的過程造成了相關部門的資源浪費,對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產生負面影響。
分析該謠言擴散傳播的過程可以發現,促使謠言形成輿論熱點的催化劑是包括營銷賬戶在內的新聞媒體微博平臺參與到謠言傳播過程中。普通網絡用戶對新聞媒體下轄的新媒體平臺有很強的信任感,觀察近兩年的網絡謠言事件可以發現,相當數量的網絡謠言能夠被網民自發傳播擴散的重要原因,是一些新聞媒體的線上平臺參與了謠言傳播。
二、識破網絡謠言要修筑“防火墻”
從新媒體運營角度來說,用戶快速傳播是媒體與用戶互動關系良好的體現,能夠形成規?;牧髁繑祿?,提供更多變現機會。但是,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線上平臺一味追求用戶傳播速度和傳播規模,忽略新聞信息本身的質量,減免對信息真實性的求證核查過程,造成謠言事件頻發,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并對媒體的公信力和品牌形象造成難以補救的打擊。
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中,任何一條不實信息都可能發酵成為影響公共安全的輿情事件,新媒體編輯肩負著確保信息真實、防止謠言擴散發酵、維護輿論安全的社會責任,因此要扎實錘煉過硬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防止信息傳播出現漏洞。
一是政治素質。當輿情事件發生時,民眾需要的是政府的公信力與權威感來保證日常生活有序進行,保障社會安全。這要求新媒體編輯必須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鮮明的政治傾向,不被輿情熱點帶來的流量數據所影響,以保護網絡輿論環境和維護社會生產生活平穩推進為主進行傳播活動。
二是業務素質。新媒體編輯的執行能力,也可以稱為線上信息編輯能力,包含出色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文學素養、填密的邏輯思考能力、良好的信息收集和調查研究能力、較強的新聞敏感和新聞價值判斷能力以及對采編軟硬件工具和技術的駕馭能力。同時要具備一定的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和法學等學科的常識,才能對新聞熱點快速反應,迅速策劃新聞專題,判別信息真實性與科學性。
為了避免信息傳播“誤人歧途”,建議從以下四方面著手,修筑“防火墻”:
一是建立謠言預警機制。近年來發生的網絡謠言熱點事件具有周期性特點,自然災害頻發時期、重要節假日期間、著名事件紀念日以及重大突發事件發生等,具有新聞性的時間節點容易產生網絡謠言,新媒體編輯要保持一定的敏感性,與有關職能部門聯合,提前發布預警信息,提升民眾的信息辨別能力。
二是重視信源身份核對程序,達成行業共識。謠言事件傳播中,信源和參與二次傳播的微博賬戶多是自媒體賬戶,以追求閱讀數、轉載量等流量數據為主,并不對信息真實性負責。新媒體編輯必須把核對信源或上級信源的身份納入采編程序之中,對忽視信息安全與輿論責任的自媒體建立“黑名單機制”,達成行業共識,維護信息市場的信譽度。
三是了解反饋信息,及時調整后繼傳播行為。新媒體編輯在后臺檢測中可以實時掌握用戶反饋,有一部分網民在謠言發布初期通過留言對視頻內容和文字描述進行質疑,應該對這種質疑保持求解之心,改變“重傳播、輕反饋”的工作習慣。線上編輯的人力資源有限,必須積極有效地利用用戶的反饋信息、優化信息篩查程序、及時發布用戶關注的信息熱點以制止謠言繼續傳播,緩解輿論壓力。
四是在綜合報道或轉載其他公眾號信息時,新媒體編輯一定要加強版權保護意識,要核實首發來源,獲取授權,并標明作者、來源信息,只有正規轉載,才能避免因涉嫌侵權而承擔法律責任。三、結語
當前新聞的生產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傳統媒體的準則和價值并不會改變。新媒體編輯作為線上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發布者和反饋收集者,肩負著確保信息真實、預防謠言事件產生、維護輿論安全的社會責任。只有不斷強化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創新報道形式,使廣大受眾能夠及時了解真實有效的信息,并加強輿論引導,積極吸引網民參與互動,才能更好地實現“高舉旗幟、引領導向”的目標。
(作者單位:晚晴報社)
【參考文獻】
[1]屈宏.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素質提升[J].現代交際,2018(5):84-85;
[2]劉春力.互聯網時代新聞編輯記者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措施[J].西部廣播電視,2018(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