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松
【摘要】警示教育片的制作是以案為鑒、以案促改的有效方式,是加強黨建的“必修課”。筆者所在的鞍山廣播電視臺自2016年起與鞍山市紀委監委合作開辦《廉政時空》周播欄目。以紀檢監察機關查辦的本地典型案例為依托,制作警示教育片。在欄目制作的實踐過程中筆者產生了一些思考,從采訪準備、主題確認、解說詞撰寫等幾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警示教育片 以案為鑒 解說詞 后期制作
警示教育是推進反腐敗斗爭、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手段。紀檢監察機關從查辦的案件中選取出典型案例制作警示教育片,利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是最直觀、最有效的做法。作為黨的喉舌,理所應當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發聲。多年來,鞍山廣播電視臺一直同鞍山市紀委監委進行深度合作。2016年就推出了《廉政時空》警示教育周播欄目,每周推出一期10分鐘警示案例,并且每年按照鞍山市紀委監委的要求,根據紀檢監察機關查辦的本地典型案例制作三四部大型警示教育片。
一、拍攝前事無巨細的準備,才能夯實警示教育片的根基
準備充分與否是警示教育片制作能否成功的前提。警示教育片拍攝具有極強的目的性、時效性。主題是一部警示教育片的靈魂,在開拍前就要確定好。在《廉政時空》的具體創作過程中,為了確定一部片子的主題,記者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對違紀案件進行了解。這種準備工作有時甚至比具體采訪拍攝要花費更長的時間。記者不僅要查閱紀檢監察機關的集中通報,閱讀相關案卷熟悉案情,還要向一線的辦案人員了解案件查辦過程中的生動細節。需要注意的是,記者一切采訪行為都應嚴格遵守紀檢監察機關的保密制度,符合相關程序規定的要求,防止出現泄密和干擾紀檢監察機關審查調查的情況。確定了警示片的主題,也就確定了“拍什么”和“怎么拍”的問題。
采訪違紀人員,讓他們自述違紀過程和接受組織調查處理后的真實感悟,是一部警示教育片能否震撼人的關鍵要素。這需要在采訪前,由紀檢監察機關辦案人員對違紀人員做大量的思想工作,才能消除違紀人員的抵觸情緒。記者應對即將接受采訪的違紀人員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包括其成長經歷、工作經歷、家庭背景等,以便深入剖析出他們違紀的思想根源。因為對違紀人員的采訪會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所以采訪前記者應根據先前確定的警示教育片主題、重點內容等,制定詳細的采訪提綱,做到提問時有的放矢。
二、用解說詞搭建起警示教育片的骨架
解說詞是對電視畫面內容的解釋和說明,是支撐一部片子的骨架。一篇好的解說詞,應該具有流暢的敘事結構,并能彰顯出警示教育片的主題。在《廉政時空》欄目早期的采訪制作過程中,因為紀檢監察機關的相關部門更熟悉案件的基本情況,所以解說詞大多由他們負責撰寫。但撰稿人往往熟悉公文寫作,而缺少電視創作的經驗,結果解說詞內容更偏向于案件情況匯報,面面俱到但不能突出重點,也無法很好地與后期拍攝的畫面相融合。經過同紀檢監察機關的磨合,現在《廉政時空》解說詞一般由兩名文字記者和相關辦案處室工作人員組成的創作團隊共同完成。紀檢監察機關工作人員主要負責解說詞中的黨風廉政建設、黨紀黨規的相關內容、執紀審查的工作流程、業務要求等方面。欄目記者則根據紀檢監察機關提供的基礎材料加工潤色,對電視的表達方式、邏輯結構、情節設計、同期聲運用等方面負責。這樣由創作團隊字斟句酌撰寫的解說詞達到了電視藝術和“紀言紀語”的相互融合。多了真實感悟,少了空話套話,既突出警示教育的震懾作用,也起到了以案說紀,明理知非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警示教育片解說詞務求真實,不能有絲毫虛假夸大的地方。不能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更不能用夸張的語言去博眼球。在評述時要與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要求相契合。
三、把握拍攝細節,把握尺度,是警示教育片成功的關鍵
要使警示教育片的內容更豐滿,必須有大量音視頻素材的積累。警示教育片的拍攝工作應在遵循紀檢監察機關規定的基礎上,同相關部門深度溝通,把握好時機,不能漏拍。一般情況下,在采訪主要違紀人員前,應該對其他涉案人員和與案件相關的人員進行采訪,這樣更能準確了解案件的全貌。對主要違紀人員的采訪,應選擇在紀委監委審查調查期間進行。警示教育片的拍攝中有時會運用虛擬拍攝的手法,來還原過去的場景,要注意畫面內容與事實要相吻合,可以考慮對畫面進行一些虛化特技處理,多運用特寫鏡頭可以增強畫面的說明性。另外,在拍攝現場,記者和攝像要善于捕捉各種細節,以便在后期剪輯時合理掌控和安排畫面內的亮點,來引導觀眾的情緒,使警示教育片更有沖擊力。
值得注意的是,制作警示教育片,度的把握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警示教育片曝光的案例不應該把重點指向違紀款數量、違紀人數等方面,而是應該深刻分析違紀違法行為給黨和人民的事業所造成的損失以及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重點應放在對引發違紀違規行為思想根源的剖析上。警示教育片不是為了引起轟動效果,也不是為了提高收視率,一定要杜絕把一些腐敗案件和違紀案例當“故事”講、當“電影”播。要使廣大黨員干部真正把自己擺進去,從典型案件中汲取教訓,不能出現“看戲”心態,真正自覺反思警醒,用黨章黨規黨紀規范自身的言行。
四、打造固定制作團隊,把警示教育變為常態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第十四部分明確要求,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一體推進“三不”,警示教育應該更好地發揮作用。2016年以來,鞍山廣播電視臺和鞍山市紀委監委聯合開辦的《廉政時空》培養了一支固定的制作團隊。一方面長期的專題采訪提高了記者對黨紀黨規的熟悉程度和理解運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固定欄目播出的形式也實現了警示教育常態化。一直以來《廉政時空》欄目突出本土化、常態化,用生動鮮活的案例將黨紀黨規逐一展現出來,也傳遞出了我們黨堅決懲治腐敗的有力聲音。這種以案明紀的形式,讓黨員干部攬鏡自照、見鑒自省,自覺對號人座,避免重蹈覆轍,也敲醒了一些游走在違紀邊緣的黨員干部,做到了利劍高懸,警鐘長鳴,震懾常在。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