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臣君
【摘要】在音頻產品發展火熱的今天,紙媒是否應該與音頻平臺進行深度合作,該進行何種樣式的合作,能否通過音頻平臺拓展紙媒的音頻新聞?本文以遼沈晚報與喜馬拉稚平臺為例,嘗試總結紙媒與平臺的合作模式、傳播效果、盈利模式,展望未來更多的音頻新聞布局。
【關鍵詞】喜馬拉雅 遼沈晚報 區域合作 音頻內容
一、傳統媒體和紙媒均有向音頻進發的沖動
從2017年開始,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已經開始借助智能語音助手工作,NPR相關負責人認為15%的聽眾增量令人欣慰,這是在其他平臺用戶數沒有下降的前提下做到的。
國內的權威媒體也開始有專人撰寫音、視頻文稿,對產品的規劃和外部合作,證明頂級媒體已經不斷試水短視頻和音頻這樣一個新傳播平臺時代。
2019年10月17日,喜馬拉雅宣布其用戶數突破6億大關,活躍用戶的人均日收聽時間超170分鐘,音頻市場開始進入深耕階段。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流量卻被各大平臺占據。因此,傳統媒體除了自建新聞客戶端之外,也在逐漸與各類平臺進行合作,以期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紙媒與音頻平臺合作音頻播放量過億
與廣播電臺相比,報紙類傳統媒體進入音頻市場較晚。
2019年11月,喜馬拉雅平臺與遼沈晚報在遼寧區域達成了內容合作關系,這是喜馬拉雅和遼沈晚報在各自領域取長補短、實現互利共贏的舉措。
作為全國領先的音頻平臺和東北第一都市報,喜馬拉雅和遼沈晚報將在本地資訊、人文旅游景點、本地名家、政務公告、政企訪談和黨建等多個領域進行深度合作,將遼沈晚報在遼沈區域強大的內容創作能力和采編基礎與喜馬拉雅的頭部流量結合,產生1+1>2的效果。
紙媒進行內容制作,喜馬拉雅進行分發傳播,這是雙方合作的一個基本模式。但考慮到數千家廣播電臺、紙媒與聲音平臺的合作,在這個基本模式下,紙媒的融媒體部門還有更多的潛力可挖。
紙媒的優勢是什么?對當地市場的全領域覆蓋,大專院校、黨政機關、旅游景區、文化名人……這些都是作為聲音平臺短時間內無法觸及的,在這些領域內如何深挖資源,釋放出地方聲音,傳播地方觀點,推出地方形象,打造地方名人……這些鮮活生動的自制內容完全可以與聲音平臺相匹配,成為分發重點。
麥克盧漢曾經提出過一個“地球村”的預言,其中提到了互聯網的即時性、便捷性、交互性,他表述:“媒介是人身體的延伸。”這句話是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也就是說,媒介的屬性就是對人的感覺能力的延伸,印刷媒介等同于人們視覺的延伸,廣播是人類聽覺的延伸,而電視電腦則是對人類神經中樞的總體延伸,如今手機移動端更是取代了電視電腦。
短視頻的市場是音頻市場的10倍以上,即是如此,音頻傳播的市場對日漸凋零的紙媒來說,仍然無限廣闊,音頻傳播用戶規模距離天花板還有一步之遙,聽覺偏好已經成為值得關注和研究的熱點話題。
三、紙媒與音頻平臺合作展示發展趨勢互補
其一,將在多個領域內擴大合作深度和廣度,實現互利共贏。目前已經構建合作的領域包含國內資訊、本地資訊、本地人文、旅游景點、本地民生、本土名家、政務公告、政企訪談、黨建內容等;建立內容矩陣,服務于政府、本地企業和本地百姓等。
其二,喜馬拉雅將通過地理屬性定位(LBS LocationBased Service),開放本地聽頻道《遼沈晚報》專屬人口,讓沈陽(遼寧)本地的用戶可以快捷收聽到遼沈晚報構建的內容矩陣專輯。目前開創的“遼沈先聲”播放量突破4億,成為遼寧當地用戶的聲音新聞首選。同時,喜馬拉雅將利用算法推薦,給相對應的用戶主動推送相關專輯的信息,有效智能分發,快速覆蓋目標用戶。
其三,雙方合作將可提供各種城市場景的公共文化服務;可在遼寧著名景區內設置“聲音博物館”,展現景區歷史文化,實現有聲傳遞;利用喜馬拉雅海量的用戶,遼沈晚報作為文化宣傳單位,實現“讓東北文化走向全國”。
其四,利用喜馬拉雅在音頻領域的頭部資源和品牌影響力,在遼寧地區聯合政府力量,舉辦“旅游推介”“好物推介”及其他營銷落地活動,將遼寧故事有聲化,推廣遼寧旅游資源和遼寧地域特色產品,擴大遼寧知名度和遼寧地域產品銷量等。
其五,通過喜馬拉雅強大、海量的中文音頻資源,與各大院校建立了基于音頻資源的新媒體教育培訓體系(喜馬拉雅大學),區別于傳統播音員字正腔圓、統一的播報形式,采用師徒制度,通過成熟的專業人士帶動普通人,培養各個領域的“單田芳”,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解決人員就業問題。
其六,結合東北本地的文化、娛樂名人資源,度身定制宣傳遼寧的文化內容,將地方名人打造成聲音大V,搶占聲音平臺陣地,根據雙方合作內容,遼沈晚報提供的優質內容將會享有平臺強力推薦,也會令更多優質內容浮出水面。
四、總結
紙紙媒與音頻平臺合作,一方面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社會效益,包括黨政服務、民生服務、文化傳播和本地企業文化塑造;另一方面包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參加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輸出企業培訓、定制課程;布局黨政學習領域的黨建空間和政務電臺;本地線上線下廣告聯動并與本地政府、本地高校聯合創辦新媒體孵化基地,培訓主播,產教聯動,將優秀作品輸出到喜馬拉雅平臺變現,開創新媒體經濟產業。
合則兩利,如何在音頻領域開拓新的合作模式和盈利模式,紙媒和音頻平臺都在逐漸摸索當中,但值得慶幸的是,有方向有策略,在活下去的基礎上提高用戶播放量和用戶滲透率,深耕“聲音市場”,讓“聲音”傳得更遠,才有更多優質內容的可能,達到雙贏的合作模式。
(作者單位:遼沈晚報社)
【參考文獻】
[1]鄭天.音頻傳播緣何走紅——以喜馬姥牌FM為例.西部廣播電視,201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