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利華
一、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實踐活動激發其寫作興趣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堂應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主,讓學生投身于語文實踐活動,由內到外地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由于多數學生沒有認識到語言對于寫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夏天里的成長》主要講述夏天萬物生長的故事,其實作者是借生長的植物比喻自己,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
學完這篇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課余時間多和父母溝通,詢問自己幼時在家鄉發生的趣事,以此為內容寫作。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課余時間與好朋友玩耍,以和朋友之間的趣事為主要內容,寫表現友誼的作文,這樣,一方面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另一方面,寫自己的趣事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創設語言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閱讀經典古詩詞時,會覺得仿佛身臨其境,這是因為我們進入了作者創設的語言情境中。只有進入語言情境中,才能體會到文字的魅力。因此,學生在學習寫作時,可以發揮想象,進入寫作主題的語言情境中,比如,以“我有一個好媽媽”為主題作文,學生不知如何下筆時,可以聯想媽媽對自己的百般寵愛,慢慢地腦中會不自覺地浮現寫作素材。由此可見,教師上寫作課時,可以結合課本內容,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獲得寫作靈感,打開寫作思路。
比如,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以“意見不同怎么辦”為題寫作,這個題目涵蓋的范圍較廣,學生不知道從哪方面切入。教師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如,“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和誰爭吵過,為什么爭吵,最后是怎么解決的?”然后,學生便議論開了,有的說:“我和爸爸媽媽爭吵過。我認為學習應該勞逸結合;爸爸媽媽認為學習要下苦功夫,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我們吵得不可開交,最后是爺爺奶奶出面解決了問題,我們各自退讓一步,我要努力學習,但是我完成了學習任務,爸爸媽媽也要允許我出去玩耍。”同學們七嘴八舌地發言,說出自己的爭吵經歷,那些沒發言的學生,也在腦海中回憶往事、搜索素材。這樣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了寫作情境,然后教師再讓學生寫下自己與他人的爭吵經歷。這樣,學生寫作時就不會不知如何下筆。
三、減輕學生的寫作壓力,釋放寫作空間
當前,雖然一直在提倡教育改革,提倡素質教育,但很多學校的教學模式還是應試教育模式,導致教師和家長在學生剛步入小學時,就開始著重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家長給學生報各種補習班,教師給學生大量布置家庭作業,他們希望用這種方式提高成績。這樣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學生難以承受的,對學生的成長非常不利。學生壓力很大,逐漸厭惡寫作,認為寫作只是提分工具,感受不到寫作的樂趣,被動地寫作。
因此,教師應改變教學方法,盡量在課堂上多做小練筆,課余時間少布置寫作任務,減輕學生的壓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四、使學生養成寫作習慣
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不止創設語言情境這一種方式,還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來實現。如讓學生寫日記,雖然這種方式很枯燥,但長期堅持,碰到有趣的人和事就記錄下來,腦海中一閃而過的靈感也可以記錄下來,日積月累,不但積累了寫作素材,還能鍛煉表達能力。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因為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是作文的富礦,只有貼近現實生活,學生才能下筆如有神助。
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臨摹田英章、司馬彥、龐中華等名家的字帖,這些字帖的內容大多是詩詞歌賦、名言名句。學生可以在臨摹過程中,記憶這些經典詩句、名言,并領會其內涵,從而提高文化素養。此外,堅持臨摹字帖,還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