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新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觀察周圍世界,不拘泥于形式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作文教學不能統一化、模式化,要激活學生的內在認知和體驗,將自我感受富有創造性地表達出來。本文從“感受生活,從新視角遴選素材”“ 挖掘教材,遷移訓練”“增加實踐體驗,豐富感知,創新表達”三方面談談如何讓學生的作文具有個性。
一、感受生活,從新視角遴選素材
作文與生活相輔相成,生活充實,寫出來的文章語言方能飽滿,有質量。中年級是學生認識世界的起步階段,教師要埋下認知、體驗的種子,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認知標準。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生活,從生活中捕捉素材,整合生活經驗,從不同視角,以不同的方式展開探究,寫出個性化的作文。
比如,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作文1中的主題是“推薦一個好地方”,教材給出的圖片包含鄉村農舍、游樂場、圖書館、森林、古樸小鎮等,這些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別有一番情趣,值得作為推薦的好地方寫進作文,選擇這樣的素材寫作雖然比較穩妥,但是難以寫出新意。因此,教師要在精準解讀編者用意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挖掘生活認知和體驗,打開思路,從全新的角度選擇素材。比如,選擇與父母一起去過的網紅打卡地,寫出其獨特的風格和特點;可以從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出發,寫放學后和伙伴偷偷躲起來玩耍的秘密基地;還可以寫一個躲雨的好去處……選取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體驗作為素材,創造性地表達,方能寫出佳作。
二、挖掘教材,遷移訓練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說:“寫作過程中,模仿是第一步。”小學中年級的學生剛接觸寫作,教師要在學生掌握基本寫作方法,有一定寫作能力之后,進行遷移訓練,讓學生學會創造性地表達。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引導學生在深入體悟和思考教材的基礎上,創新表達。
比如,教學《爬山虎的腳》時,教師緊扣文中的一連串動詞,引導學生探尋作者是如何介紹“爬山虎是一步步向上爬的”。首先,讓學生畫出課文中的動詞,并表演該動作,感受語言的生動;隨后,播放含羞草變化的視頻,讓學生學習課文中作者的觀察方法,嘗試運用一連串動詞描述含羞草的變化過程。至此,很多教師認為已經完成了對學生的指導,事實上,這樣的教學仍舊處于模仿層面,教學效率不高。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的情境和對象,激發學生的創新表達意識,讓學生在描述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在模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可見,教材文本的仿寫和遷移不能停留在機械照搬的維度,要衍生出新的訓練重點,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
三、增加實踐體驗,豐富感知,創新表達
語文教學的核心不是幫助學生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豐富體驗。只有思維釋放了、體驗厚重了,作文才能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化特點,學生才能有更加敏銳的文學嗅覺。
還以統編教材四上第一單元為例,寫作“推薦一個好地方”時,很多學生介紹了當地的某個景點,選材符合要求,但在介紹時缺少具體描寫,只是概括地介紹景點里有什么。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組織“快樂游園會”活動,帶領學生去某一景點,在景點中走一走、聞一聞、摸一摸,引導學生學會有序觀察,形成獨特的體驗。學生有了鮮活的認知,語言不再套路化、程式化。比如寫小路:剛剛進入大門,就看到一條曲折蜿蜒的小路,伸向遠方,旁邊鋪滿了各種各樣的鵝卵石……寫魚塘:魚塘的水清澈見底,魚兒三五成群地嬉戲,它們渾身鮮紅,無憂無慮地游來游去……
有了真實的體驗,學生的思維也跟著活躍起來。教師要讓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中豐富認知、鍛煉思維,為學生的個性化表達奠定基礎。
小學中年級是培養作文能力的基礎階段,教師不要給學生太多的束縛,要秉承開放和自由的原則,引導學生個性化、創造性地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