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若琳

【摘要】今年恰逢世界廣播事業誕生百年,本文以技術的視角將百年廣播史分為五個階段,探尋技術革新與廣播渠道變化的內在關聯,分析廣播傳受兩端的互動及衍變規律。本文認為,未來的廣播一方面要打通終端、平臺間的壁壘,推進其內核意義的多元實現;另一方面要注意技術的賦權,全力打造平等的傳受關系。
【關鍵詞】廣播技術 廣播渠道 廣播工具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廣播作為一種電子媒介,其誕生與發展都與技術的創新更迭存在著密切關聯。從電碼到電磁波理論,再到無線電技術傳輸,從真空管到無線電聲音廣播實驗,再到礦石收音機等,廣播的技術源頭甚至可以追溯至1844年。①科技進步推動著廣播的進步和完善。
一、技術視角下廣播渠道的衍進
按照傳播手段(傳播方式)劃分,百年廣播史可分為有線廣播、無線廣播、數字廣播、網絡廣播和融合廣播時代。
(一)導線束縛下的聲音傳送:有線廣播
有線廣播( wired broadcasting)是利用導線或光導纖維所組成的有線傳輸分配網路,將廣播節目信號直接傳送給用戶接收設備(揚聲器)的區域性廣播。②
有線廣播的誕生早于無線廣播。1876年美國人貝爾( Bell)用兩根導線第一次實現了短距離的兩端通話,用導線成功傳遞聲音的有線電話為有線廣播的誕生打下了技術基礎。1893年西奧多·普斯卡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將700多條電話線連接在一起,組成所謂的“電話報紙”③定時播報新聞。1920年,美國出現了世界第一家商業廣播電臺。
理論上說,一次成功的有線廣播傳輸需要具備三個設備加一條導線。具體來說,共有三步:第一步是通過“話筒(拾音器)”將聲音信號轉換為電流信號;第二步是把電流信號經過“放大器”進行放大后通過導線傳播;最后一步是利用“喇叭(揚聲器)”把電流信號還原成聲音信號。這種依靠導線連接兩端進行聲音傳播的方式,可以將聲音傳至很遠的地方,但是對中間介質——導線的依賴性特別強。
無線電波被發現后,廣播突破了導線的束縛,但有線廣播也并未被取代,而是與無線廣播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廣播網。有線廣播接收穩定、抗干擾性強、音質干凈優美,彌補了無線信號傳輸易受干擾、信號雜質多等弊端。以前蘇聯為例,到衛國戰爭開始時,前蘇聯的有線廣播站已達到11000個。④這與有線廣播設備簡單、價格低廉、便于大規模使用密切相關。特別是借助“大喇叭”傳遞的有線廣播可以最大范圍地保障受眾收聽率。
中國的有線廣播事業發展較晚于無線廣播,直到解放后,我國的有線廣播才從城市到農村快速發展起來,至1976年底,全國已建成縣級有線廣播站2503座,安裝有線喇叭11325萬只。⑤
我國地域遼闊、鄉村眾多,無線電之類的遠程廣播貼近性較弱,而有線廣播傳播區域可控,本地特色得以保留與彰顯。尤其是有線廣播的高品質傳輸與大喇叭播報,易于組織群體性收聽,使其成為動員群眾、傳遞政策、聯系上下的利器。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有線廣播的應用范圍逐漸縮小,但大部分農村鄉鎮仍然保留了有線廣播網絡,并發揮出新的生機——應急廣播應用。當緊急事態發生時,借助有線廣播,可以快速向特定范圍內的群眾通報情況,預警動員。如今年春節期間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大部分省市的農村都借助有線廣播網,使用村里的大喇叭,向農村群眾播報疫情,組織防疫,起到了突出的防控宣傳作用。
(二)隱秘而自由的音頻傳播:無線廣播
有線廣播的誕生,使得點對面的聲音傳播成為可能。“無線電技術的崛起,像一把火炬點燃了雷達、通信、遙控、遙測、遙感、電視、廣播等科學技術的生命之火,照亮了人類走向文明的征途。”⑥
1906年圣誕前夜,美國匹茲堡大學電機工程學教授費森頓( Fessenden,Reginald Aubrey)在馬薩諸塞州進行了一場無線電廣播實驗。是時,行駛在大西洋上的輪船接到了無線電臺發出的歌聲和圣誕祝詞,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無線電聲音廣播。在無線廣播的發展進程中,先后出現了世界范圍內廣泛認可的第一代AM調幅廣播和第二代FM調頻廣播。調幅廣播起始于20世紀20年代,采用長波、中波和短波進行傳播,其載波的頻率是固定的。因此,盡管其傳遞范圍較廣泛,但更容易受到干擾,導致失真,音質效果差。1925年,安迪.H.阿姆斯特朗(Edwin HowardArmstrong)發明了調頻廣播,20世紀50年代以后,許多國家都采用了這種音質好、不易受干擾的二代廣播。
從傳輸方式來說,無線廣播不需要借助可見的導線進行傳輸,它的聲音傳遞是隱秘的,從發射端到接收端所借助的電磁波看不見、摸不著。無線廣播的傳輸是自由的,可以選擇地波、天波、空間波、散射波等不同波段的電波進行傳遞,還可控制聲音傳遞的方向與遠近,徹底擺脫了固定線路的束縛。而在受眾端,接收工具——收音機的普及,同樣展現了無線廣播傳播這一自由而隱秘的特性,只要具備一臺無線電接收機就能夠自由地收取無線電音頻,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調頻換臺。并且,無線廣播不同于有線廣播,它更多的是個人收聽,有很強的隱秘性。
1910年美國科學家鄧伍迪和皮卡爾德發明了礦石收音機,它無需使用電源,線路簡單,容易制作,但是這種收音機的音量較小,且需要很長的天線。隨著無線廣播電臺的全面開播,電子管收音機成為新寵,它的最大優勢在于操作簡單且音質渾厚,可以批量生產,毫無技術基礎的普通人也可輕易上手。自1920年第一家商業廣播電臺開播后,兩年內美國的電臺數量激增至500家,與此同時,任何電器商店的門口都有排著長龍購買電子管收音機的民眾。電子管收音機的輝煌維持了30余年,在20世紀50年代后,隨著晶體管技術的誕生,巨人一般的電子管收音機被擺進了博物館。晶體管的出現使“把收音機裝進口袋”成為現實,戴著耳機走在路上聽廣播,成為彼時的社會風潮。
從第一家廣播電臺誕生到各種小巧迷你收音機的出現,無線電技術的進步,使聽廣播這一行為從昂貴到廉價、從電子技術發燒友行為變成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費。
一種新的休閑娛樂方式。在廣播誕生之前,人們的媒介消費主要是報紙和雜志等文字內容。無線電技術普及后,具備新聞、音樂、談話等節目內容的無線廣播成為普通百姓茶余飯后的休閑娛樂項目。
廣播加速了知識的流動。在印刷媒介時代,知識的流動十分緩慢且有限,在貧富懸殊的社會,底層民眾由于不識字而往往無法獲取新聞內容,而無線廣播的無門檻收聽和各種豐富多彩的節目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免費輸入渠道和知識課堂。
為消除噪音提供了屏障。馬歇爾·麥克盧漢( Marshall Mcluhan)曾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提到,廣播給了青少年安靜獨處的機會,大部分的人都有兒時在父母爭吵聲中帶著耳機聽音樂完成作業的經歷。其實,不僅是青少年,無線廣播的普及和便攜,為每一個人提供了戴上耳機置身事外的“屏障”保護,在廣播聲音的環繞中,噪音被過濾,可以專注于自我。
(三)涌入數字世界的音頻:數字廣播
在傳統廣播時代,模擬信號在傳播的過程中總會產生失真現象和噪聲干擾,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數字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全面滲透,廣播事業實現了新的革命,第三代廣播——數字廣播由此誕生。所謂數字廣播,是指通過數字技術處理并發射廣播信號,即將數字化了的音頻信號、視頻信號以及各種數據信號進行編碼、調制、傳遞等處理。⑦
在傳輸端,由1和O組成的數字解決了模擬信號時代不穩定、質量差等弊端,音頻信號數字化后具備抗干擾、抗噪聲等優勢。21世紀初期,我國快速實現了數字音頻廣播技術覆蓋。
與此同時,由于傳輸信號的數字化,廣播的收聽工具也開始突破,由單一的無線電收音機變成了多元數字設備接收,受眾也可以選擇利用電視機、家用電腦、智能手機等能夠接收數字信號的終端來收聽廣播。由于數字信號的高保真音質傳輸,聽眾還可以將數字信號接人音響設備,從而獲得更加立體環繞的聽覺體驗。
根據技術標準分類,數字廣播可劃分為DAB數字音頻廣播、DMB數字多媒體廣播、DRM數字調幅廣播、HD Radio高清晰度廣播四大類。
DAB數字音頻廣播。DAB技術發源于歐洲,1988年1月1日作為EUREKA147(四波段數字音頻廣播模塊)計劃開始執行。DAB廣播具備抗干擾、抗噪聲、可高速移動收聽的特性,其最大的優勢是信號零失真,能夠提供與CD唱片相媲美的高質音頻。我國1996年在廣東佛山市建立了DAB廣播發射網。
DMB數字多媒體廣播。DMB在DAB基礎上融合了通信和廣播技術,除了提供CD般的高品質音頻,DMB廣播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在高速移動的環境下傳遞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將單一的音頻傳輸推向了多媒體信息傳輸領域。DMB根據傳輸方式一般可以分為T-DMB(地面數字多媒體廣播)和S-DMB(衛星數字多媒體廣播)兩種。
DRM數字調幅廣播。調幅廣播由于技術簡單、抗干擾能力差、音質較低等問題無法跟進市場,DRM廣播就是為改善調幅廣播的弊端而開發的,2002年DRM系統規范正式生效,2003年開始運行。它的最大特性就是能夠提供調幅廣播的高覆蓋率和調頻廣播的高傳輸質量。目前,DRM系統在世界范圍內占有30兆赫以下的調幅廣播市場。
HD Radio高清晰度廣播。該系統是美國iBiquityDigital公司針對調頻和中波調幅廣播開發的數字音頻廣播系統。@分為AM HD Radio和FM HD Radio兩種,除了高音質立體聲外,它最大的特點是利用現有的調幅、調頻頻道,直接將新的數字信號搭載上去,實現了便利的過渡。
涌人數字世界后的廣播對多元主體都產生了影響:對廣播事業發展來說,數字化的全面崛起,使廣播可以借機探索新的業務方向,不斷開闊市場;對普通受眾來說,數字廣播為他們提供了便捷可移動的高質量節目;對其他行業來說,數字化的廣播帶來了巨大的信息存儲需求,信息存儲行業將得到發展。與此同時,設備制造業也將因數字接收端的大量需求而快速發展。
(四)個性化廣播天地的打造:網絡廣播
網絡廣播是“以因特網為傳播媒介,向受眾提供音頻服務的廣播,是傳統廣播和網絡媒介‘聯姻的產物”。⑨
1969年美國出于軍事需求研發了ARPA阿帕網,此后關于網絡的研究從未停歇,直到1989年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s-Lee)提出了www協議,開啟了互聯網時代。在21世紀來到之前,互聯網開始融人普通民眾的世界。
廣播順勢而上。1995年,美國西雅圖ProgressNetworks公司在其網頁上提供音頻點播服務,這標志著網絡廣播的誕生。之后,各國的頭部廣播公司如美國之音、英國廣播公司等也開始將自己的電臺搬上網絡。1997年3月18日,國內的上海東方廣播電臺開設東廣信息網,將傳統的廣播電臺節目放到網絡上供聽眾收聽,開啟了我國網絡廣播的歷史。2005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開通網絡電臺——國際在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網絡電臺——銀河臺,自此,網絡廣播與互聯網技術一道飛速發展。
網絡廣播的誕生對廣播的原生渠道產生了顛覆性影響,以往的三類廣播傳播端和接收端所使用的工具往往是不同的,而網絡廣播從傳輸到接收都必須借助互聯網這一途徑,因此,網絡廣播幾乎具備了互聯網所有的優勢特征。就傳輸途徑來看,除了高速、清晰的聲音傳遞外,網絡廣播是典型的流媒體。廣播的傳播者可以將海量豐富的音頻信息甚至圖像、視頻等內容即時地傳遞給受眾,大大增加了廣播的即時性和承載量。除此之外,網絡的高普及率和分布率使得廣播能夠輕易地將聲音傳遞到世界各地。最后,網絡廣播的出現,使廣播的傳輸渠道門檻降低,利用率加大。NJ( net jockey)最早被譯作網絡騎士,實際上就是網絡電臺節目的主持人。NJ 一般以年輕群體為主,集采、編、播于一體。一位普通的廣播聽眾開始涉足網絡世界,并努力成為一名NJ,生產特定內容并由此吸引來一群興趣相投的聽眾時,他便開始建立獨特又有個性的廣播世界了。
就接收端而言,聽眾只需要有一臺能夠上網的設備(電腦、筆記本、手機等)即可隨意收聽,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19年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移動終端——手機具備成為網絡廣播最佳接收工具的優勢。
在網絡廣播誕生之前,廣播節目的收聽礙于電臺的安排,用戶的選擇權很小,無法按照個人喜好進行選擇;受線性傳播方式的限制,用戶也無法隨意地后退或快進。網絡電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技術性缺陷,音樂、戲曲、新聞、小說、資訊等多元的專業類節目頻道紛紛開設,用戶成為主導人,可依據個人需求進行選擇性收聽。另外,傳統的有線與無線廣播的傳遞往往是一次性的,對普通聽眾來說,錯過播放時間就意味著無法收聽。進人數字時代后,網絡電臺節目徹底突破了收聽時限,便捷的存儲技術和傳遞方式使得聽眾可以隨意檢索相關節目、自主選擇收聽時間和收聽次數,廣播成為了可以留得住的聲音資源。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多媒體實驗室創辦人尼古拉·尼葛洛龐蒂( Nicholas Negroponte)曾指出,大眾傳媒應該重新定義為“發送和接收個人化信息和娛樂的系統”。⑩互聯網通過活化廣播渠道,為廣播帶來了革命性的質變,個性化服務得以實現,廣播煥發了新的生機。
(五)超越“廣播”:融合廣播
媒介融合,這個象征著傳媒業正在經歷的巨大變革的詞匯,上世紀70年代末由尼古拉·尼葛洛龐蒂(Nicholas Negroponte)首次提及,而后,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普爾(lthiel De Sola Pool)于1983年在《自由與科技》一書中正式提出“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11)
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是技術驅動下多重力量作用的結果,對傳統的媒介生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回到廣播,學界大多數的討論焦點聚集在媒介融合時代廣播這一傳統媒介所面臨的困境與機遇,卻未把視線放在媒介融合趨勢下的“新廣播”本身,本文則使用“融合廣播”一詞作為一種全新的廣播形態,區別于網絡廣播。首先是推動力量的不同。實際上,網絡廣播和融合廣播的技術原力都是數字通信技術的進步,但其直接推動力卻存在差異。上文我們分析得知,網絡廣播是傳統廣播與互聯網技術聯姻的產物,網絡通信技術起到了巨大作用。簡單來說,廣播搭載網絡后,均可被認作是網絡廣播。而融合廣播的直接推動力要更加復雜,除了傳媒技術的進步外,媒介組織、媒介規制、聽眾習慣改變等力量也不可忽視,融合廣播是技術進步后多力合作的產物。其次是音頻傳受渠道的改變,這是最本質的區別所在。在許多國家,Radio 一詞不再單純地代表廣播,而是代表“音頻”。從2009年3G技術的普及到2014年的4G牌照頒布,再到2019年5G技術商用,用平板電腦、手機、智能手表等移動端收聽音頻節目成為必然。除此之外,搭載移動終端的音頻節目可以借助各個客戶端平臺進行傳播,既有專業的廣播平臺如“喜馬拉雅FM”“蜻蜓FM”,也有個人社交平臺如微博電臺、豆瓣電臺和微信小程序等。簡單來說,融合廣播不僅僅借助終端,更重要的是借助終端上的平臺,分布在不同終端上的同一平臺真正實現了內容的無縫隙銜接與傳遞。以往廣播的存在意義與其內容相關聯——新聞信息的告知意義、文化藝術類節目的娛樂消遣服務等。而融合廣播在渠道和形態方面的巨變使得其作用和意義也逐漸跨越了原來單純的“廣播”意涵,更多時候的廣播成為了一種充滿治愈感的陪伴性社交新方式。如ASMR(耳音,一個專注于音視頻分享的網站)(12),通過貼近度極高的純聲音傳遞,它可以使人感到舒緩和輕松,甚至被有些人認為它可以改善輕度抑郁。最后,融合廣播絕不僅僅是將傳統的渠道和終端單純地融合在一起,其融合后迸發出的新光芒和新出路才是融合廣播存在的根本意義。
二、技術進步與廣播傳受雙方關系的衍變
在廣播的發展歷程中,技術的進步推進了渠道的變革,與此同時,傳播活動中最活躍的要素——傳播者和受眾的關系也發生了改變。
(一)技術隔閡:零互動的單方傳輸
傳統廣播時代,傳者作為技術接近方,可以利用自身渠道優勢輕易地進行內容傳遞和議程設置。這一時期技術的門檻較高,普通受眾被隔絕在外,傳受關系具有不平等性。在傳受雙方互動中,傳者占據主導作用。尤其是有線廣播時期,導線兩端,雙方的互動幾乎為零,這一時期受眾甚至無法選擇“開關…‘調臺”。無線電技術成熟后,廣播開始進入商業化階段,出于“吸引耳朵”的競爭需求,廣播的傳播者開始考慮受眾的喜好與需求,并以此來安排節目內容,但這種考量往往是一種模糊的估算,受眾是作為一種無差別的集體形象出現的。
(二)技術助力:傳受雙方互動的開始
技術的進步可以說是改變傳受關系的根本動力。無線廣播的全面發展期,隨著通信技術的普及,在節目中使用熱線電話,使主持人、嘉賓與聽眾進行直接交流并就某些問題進行探討,成為廣播節目的主流趨勢。1968年熱線電話節目作為固定的形式在美國誕生,1971年在英國推廣開來。(13)1986年底,廣東珠江經濟臺在國內率先開通了熱線直播節目,中國的廣播也進入雙向互動時代。
而后,隨著數字廣播的展開,“編輯短信發送內容”成為聽眾與廣播節目互動的新方式。借助短信文字,聽眾更加輕松地將自己的想法與觀點傳送給電臺方,這種平易近人的雙向互動對廣播電臺節目的內容設置、語言形式、主持人風格等多個方面都產生了影響,受眾的反應成為媒介實踐的風向標。
(三)技術下移:多向交互的實現
隨著技術的不斷下移,受眾在傳受關系中的地位開始崛起。在這一時期,技術門檻的降低使每個人都可以在傳受兩個方面發揮作用,網絡廣播和融合廣播的快速發展,使新型的多向交互得以實現。多向指的是傳者(電臺方:主持人、嘉賓、節目組等)與聽眾、聽眾與聽眾的互動,這類多向交互的實現平臺一般是社交媒體如微博、微信、論壇等。借助于留言、評論、彈幕功能,聽眾可以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既可以對電臺方提出建議,也可以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這種用戶間的共情交際使廣播跨越單純的收聽意義,成為社交新方式。
三、技術視角下的廣播發展之路
媒介及訊息,技術是推進媒介進步的動力源泉,二者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媒介形式后激發新的媒介行為與活動,這種被激發出的人類新需求又進一步引領著技術改革的方向。廣播百年來即是如此。
(一)挖掘廣播的內核意義
從口語傳播到文字傳播,再到電子傳播,新媒介的出現往往吸引受眾的轉移搬遷。電視機普及之前,廣播是大多數人的消遣娛樂選擇;廣播誕生前,報刊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幾乎所有的傳統媒介都遇冷下滑。可以認為,未來還會有新的媒介形式代替諸如手機這樣的移動傳播。
因此,我們需要拋棄不同媒介形式這一外殼,專注其內在品質,在廣播的衍變過程中,在新媒介的吸引下,有什么東西可以讓人們選擇留下?——是伴隨性。
廣播的伴隨性有兩層含義:一是廣播作為“背景性媒介”,二是指私人化隨時收聽的“貼身媒介”。(14)廣播的這兩層意義即是其區別于其他媒介的特性,也是現階段人們依然選擇廣播的根本所在。
應更好地發揮廣播伴隨性作用,主要的發力點在于技術/渠道。有學者認為,目前的廣播是“無線廣播+移動音頻”,因此,應盡可能地擴展廣播傳輸渠道,使受眾可以輕松地收聽廣播。除了利用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表等移動終端之外,打通不同終端上的平臺是最佳選擇。與其開發專門的音頻傳輸平臺再進行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元素的植入,不如直接利用已具備豐富受眾和多樣內容的現有平臺,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幾乎遍布于每個使用手機用戶的界面。除此之外,還可以搭載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等導航類平臺植入“網絡實時交通廣播”,利用支付寶軟件直接開發網絡FM服務也是可行的措施。多終端的聯合,加上在普及性極高的平臺上開發廣播收聽插件、程序,可大大提升廣播的伴隨性實現。
(二)使用技術打造平等的傳受關系
在媒介技術的助力下,廣播傳受兩端的互動實現了從零到多向的飛躍,但傳受兩者的關系始終缺乏一種平衡感——在傳統廣播時代,受眾如一盤散沙,電臺方掌控一切;進入網絡廣播時代,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使受眾翻身為王,為吸引受眾的眼球,電臺方“屈服于”聽眾的喜好與需求,甚至拋棄了媒介機構自身的定位與目標。
技術帶來的問題,自然也應該由技術去解決。要改善傳受關系不平等這一現象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人手:一是傳者更加深入地審視技術的地位。技術革新是廣播發展前進的根本動力,但并不是最終結果。廣播機構認識到新媒體強大作用的同時,更應正確認識到技術為表、內容為核。應在采集分析聽眾的喜好與需求的基礎上,站在更高處審視媒介定位、自身內容與聽眾市場的關系進行改革,保證聲音的自主高效傳遞。二是受眾方更合理地使用技術。無論是傳者還是受眾,其內容的傳遞都需要借助技術提供的終端和平臺,對于聽眾來說,技術的下移賦予了其隨時發言的機會,同時也帶來了言論超載問題,無節制的觀念輸出反而使傳受雙方的溝通交流因噪聲太多而受到干擾。廣播聽眾同樣需要具備新媒介素養,合理使用技術帶來的便利條件,如警惕泛娛樂化的傾向消弭嚴肅的內容、不濫用媒介權利散布虛假暴力言論等。
總的來說,傳者與受眾雙方都應擺正自己的位置,認識到雙方是平等存在的兩端,借助技術傳遞自身聲音的同時也為對方留有余地。盡管人與技術的爭論從未停止過,但我們相信,技術引領人類的同時,人類也能塑造技術。
注釋
①1844年美國人塞繆爾·莫爾斯(Samuel FinleyBreese Morse)在國會大廈拍發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這可以被認為是廣播技術的源頭。
②《新聞工作手冊》編委會編:《新聞工作手冊》,新華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620頁。
③劉愛清、王鋒主編:《廣播電視概論(修訂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13頁。
④[蘇]別茲拉德諾夫(H.A.Be3na/IHOB)等:《有線廣播站設備》,楊熙亮等譯,人民郵電出版社,1958年5月版,第10頁。
⑤趙玉明、艾紅紅:《中國廣播電視史教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18頁。
⑥孫慕貞、粟甲編著:《無線電廣播與接收》,人民郵電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1頁。
⑦⑧雷國平:《數字廣播發展與應用研究》,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頁、第15頁。
⑨宮承波:《新媒體概論》(第5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6年9月版,第75頁。
⑩[關]尼古拉·尼葛洛龐蒂(Nicholas Negroponte):《數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譯,海南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15頁。
(11)普爾(lthiel De Sola Pool),《Technologies of freedom》,Belknap Press,1984年1月版,第299頁。
(12)ASMR即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指借助視、聽、觸、嗅等感知上的刺激,在人的顱內、頭皮、背部或身體其他部位產生的令人愉悅的獨特刺激感。起源于2007年,源自國外網友的自發創作分享。
(13)孟偉:《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系列教材<廣播傳播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3年8月版,第104頁。
(14)秦學偉:《廣播傳播伴隨性規律初探》,《劍南文學(下半月)》,2010年第10期。
(本文編輯: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