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磊
【摘要】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頻率第一時間啟動抗擊疫情應急報道機制,多現場、多樣態、多視角記錄和展現全民抗擊疫情的真實狀況。報道樣態創新,融合傳播直面網絡輿情,凸顯了戰“疫”報道的厚度、銳度、深度和溫度。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中國之聲抗疫傳播直面輿情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頻率第一時間啟動應急報道機制,《新聞和報紙摘要》《全國新聞聯播》《新聞縱橫》《新聞晚高峰》等重點節目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宣傳一線抗疫人員感人事跡、各地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典型經驗、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擊疫情的積極評價。全天分時段直播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國家衛健委發布會,每天19:00-20:00開辟特別直播節目《戰疫情特別報道》,22:00-24:00和湖北周邊省市臺聯動推出《我們在一起》。全天報道形成多樣態聯動、多視角聚焦,每天播出錄音新聞、廣播特寫等數百條次,文字資訊上千條次,現場連線報道日均近百次,全景記錄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真實歷程,權威、及時、全面發布疫情和防控進展,充分體現了主流媒體強大的輿論引導力和宣傳影響力。
一、厚度:醫護人員口述戰“疫”日記
在眾多的疫情報道中,中國之聲不斷創新報道樣態,其中《天使日記》獨樹一幟,推出后引起熱烈反響,節目采用戰“疫”一線醫護人員的語音自述,編排成一部獨特的戰“疫”日志。網友說,這是“天使在人間系列”,給人以溫暖和感動。這組報道不僅突破了以往的英模報道程式化、臉譜化模式,還增強了抗疫報道的厚度,樹立了節目品牌。
(一)真實還原救治現場
今天我得到一個消息,轉去金銀潭醫院的43床病人最后還是走了。
43床的患者,從我們醫療隊進駐開始,他就是重點觀察對象,我眼看他從病重到病危再到有所好轉。前一段時間,他的病情又突然惡化,他卻依然頑強地與病魔搏斗,甚至采取俯臥位通氣的方式也要堅持下去。我有時在想,如果換作是我,也許沒有這么堅強的毅力撐這么久。他甚至已經寫下了遺書,歪斜的字體能勉強認出:“我的遺體捐國家。”我瞬時淚目。他多次拒絕過服藥,他說留給需要的人吧。醫療隊當然不放棄希望,不停地聯系床位和協調120,終于等來了好消息:金銀潭有了一個床位。可120的設備卻還沒有到位。沒有無創呼吸機,我們就用自己的!沒有氧氣筒,我們自己扛下去,一個不行,我們扛兩個!就這樣,患者終于安全順利地抵達了金銀潭醫院!還記得那天下班,到達酒店房間,我一屁股坐在行李箱上,突然間就淚流滿面。他……最后還是走了,我們已經拼盡了全力,相信他也是。愿他安息,也愿我們不再留有遺憾,更愿他的家人能夠繼續好好地生活下去。
這篇日記,讓許多人真切地感受到醫護人員爭分奪秒搶救生命的急迫心情,也真實還原了救治現場的危急狀態。面對暴發的疫情,中國之聲傳遞一線的聲音,將患者的渴望和大義、醫者的仁心和拼搏直接呈現給受眾,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觸動。
(二)生動記錄戰“疫”過程
《天使日記》全部由抗擊疫情的一線醫護人員的自述串連而成。在與病毒的搏斗中,戰友間的攜手共勉、家人的無聲支援、患者的理解信任、志愿者的傾力相助……都折射出大難面前人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堅定信念。打開這部聲音日記,我們能聆聽到每一位醫護人員對工作、對家人、對患者、對生死的真實感受和人生感悟,平實卻生動,他們的每一個聲音、每一句話都深人人心。
黑夜翻面之后,會是新的白晝。
兒子,媽媽打完怪獸就回家。
lCU 一個班下來,我的衣服完全濕透,我一口氣能喝一兩瓶水。
如果我們都不上,這場仗就打不贏。
他拿記號筆在我們衣服后面寫上“平安喜樂”。
如果你想我了,就吃了這顆糖。
那一刻,我決定做住院老奶奶和她老伴兒的“通訊兵”。
凌晨三點,我幫阿姨扶著呼吸機,她用武漢話說:“謝謝你,丫頭,好人有好報!”
從病毒手里搶人,成了我們每天的責無旁貸。
從這些日記里,可以捕捉到許許多多樸素真切的動人細節,南腔北調的口音、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讓人動容,使人感受到武漢戰“疫”的艱難。從最初的恐懼、緊張,到鎮定、樂觀、充滿希望,讓人們堅信終將戰勝疫情,迎來春暖花開。
(三)真情打動人心
《天使日記》的主角不僅有湖北本地的醫護人員,還有來自全國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相對于記者口播加采訪對象錄音,日記體自述的方式更加原汁原味、親切自然,令聽眾印象深刻。
《天使日記》每天播出和新媒體推送時,聽眾和網友都說:“淚點時間到了!”可見,這檔節目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有一期節目中有一位河北醫療隊的護士,在來武漢前的晚上,她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在她行李里放了一顆糖,告訴她說:“媽媽,如果你想我,你就吃了我給你的那顆糖!”有網友發帖說:“我也想吃那顆糖。”小小的一顆糖,喚起的是全國人民共同戰“疫”的心。
二、銳度:直面網絡輿情,回應社會關切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態勢以及對新型病毒未知帶來的恐慌心理,中國之聲著眼于全局,敢于發聲,直面民意關切,探求事實真相,有力、有效地引導了社會輿論,凝聚了人心。
(一)追真相
疫情暴發初期,武漢各大醫院紛紛通過網絡發布求助的帖子,無數網友追問:“大家捐助的物資去哪兒了?”隨后,武漢市紅十字會的物資分發問題引發網絡輿情,中國之聲記者第一時間實地探訪紅十字會倉庫,現場采訪武漢市相關負責人,詢問物資調撥的真實情況,直接回應網友質疑,澄清事實。報道既正面回應了公眾的質疑,又及時引導了社會輿論,將焦點落到如何盡快解決問題上。這期節目在“中國之聲”微信公眾號和“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均獲得了10萬+的閱讀量,微博話題“總臺記者探訪武漢紅十字會”閱讀量達到8.5億次,討論量33.4萬人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雙黃連事件”中,中國之聲記者與多家媒體同時得到新聞通稿,但并沒有急于搶發,而是向相關主管部門求證,最后選擇不發稿。與此同時,緊跟熱點和輿情追問真相,在《不要因為雙黃連風波抹殺中醫藥,它們已進入疫病防治主戰場》的報道中,從事實出發,有理有據闡述,讓人們了解中醫藥介入新冠肺炎治療的實際情況,及時傳遞了正確的信息,避免了錯誤報道。
(二)解難點
在武漢的戰“疫”攻堅期,社會關注點集中到武漢的“封城”、重癥救治、社區隔離等各種具體措施,中國之聲前方記者深入醫院、社區,了解群眾需求,緊急呼吁,以推動問題的解決。2月11日,武漢重癥慢性病定點醫保藥店增至10家,但依然緩解不了買藥難的問題。記者以嚴謹求實的工作態度再次實地探訪定點醫保藥店,發現藥店人群聚集,排隊買藥要近四五個小時。為此,中國之聲于2月21日推出特別報道《武漢新增8家醫保門診重癥慢病定點藥店,記者體驗:重癥慢病患者買藥還難嗎?》,節目中武漢市醫保局負責人首次公開表態,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報道后的第二天,武漢的重癥慢性病定點醫保藥店增至50家。隨后,服務疫情防控和日常醫療保障的一系列措施不斷推出,互聯網醫療首次在當地納入醫保,常見病、慢性病實現線上診斷、處方外配、在線支付和線下藥物配送。短短十幾天,中國之聲記者憑借扎實的采訪、建設性的報道,一步一步推動著戰“疫”過程中問題的破解,也見證著防疫工作的不斷完善和進步。
(三)問民生
為徹底切斷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武漢市所有小區和村莊一律實行24小時封閉管理,各大商場超市不再對個人售賣生活用品,只接受社區團購。不少商場超市為了方便采購,推出了不同種類的套餐。網傳武漢有些商場缺斤少兩、捆綁銷售,中國之聲記者迅速對市民、相關超市負責人和武漢市商務局進行多方采訪,擺問題、求真相、談困難、講道理,推動各方攜手解決問題,妥善化解社會矛盾。中國之聲始終以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己任,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大量基層樣本和建設性意見,正確引導社會公眾,成為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有效戰斗力量和堅固堡壘。
三、深度:多視角記錄戰“疫”中的城市和人
戰“疫”報道啟動以來,中國之聲每天多角度、多樣態報道武漢疫情救治與防控一線的動態,真實反映武漢“封城”后人們的心理歷程和生活狀態,記錄下了武漢這座英雄城市抗擊疫情的戰斗狀態。報道團隊采制的系列廣播特寫有醫護人員奮力救治患者的緊急時刻,也有市民和志愿者頑強守護這座城市的溫暖瞬間。
中國之聲推出節目《零點的武漢》,由記者講述工地施工現場、120調度大廳、防控物資專用通道、社區應急保障等不同戰線上的堅守,展現集中隔離點、拉網式排查的現場……
(一)醫生:現場紀實
2月15日,在“中國之聲”微信公眾號首發的圖文推文《“送別小賣部老板”外,一位武漢醫生的“樹洞”》閱讀量突破4.4萬人次,微博話題“武漢醫生的樹洞戳心了”閱讀量2026萬次。這篇推文通過武漢市中心醫院疼痛科主任蔡毅的講述,使聽眾感受到這場疫情帶給所有人的疼痛。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個病人。這個病人是自己開車過來的,因為傳染病,他不想家屬受影響。當時呼吸急促,但還沒到呼吸衰竭那個程度,氧飽和度低,只有90,CT 一做,兩邊肺全白了。我們按照呼吸科的指導用了各種藥物……但病人還是走了。我感覺這個疾病發展太快了。這個病主要是侵犯肺,就算有呼吸機也只能解決通氣的問題,解決不了換氣的問題。我其實想提醒武漢市民,好好把自己隔離一下,醫生也沒有力氣了。假如說武漢市民還不配合工作的話,還要再制造更多的感染患者,我們醫生很多工作就沒有價值了,而且“走”掉的人也沒有價值了。
除夕前夜,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鐘鳴醫生孤身一人馳援武漢,中國之聲選取援鄂醫生的視角,記錄了他從初進武漢不太了解實際情況到迅速進入最佳戰斗狀態,從對病毒沒有太多了解到逐漸摸清規律、沉著應對。中國之聲對醫生們的現場紀實,為這場戰“疫”留下了珍貴的音像資料。
(二)普通人:城市紀實
疫情來襲,城市按下暫停鍵,無數樸素而平凡的人選擇堅守自己的崗位,保障著城市中百姓的生活。這些人有熱血、有大愛,他們和白衣天使一樣,光榮而勇敢。中國之聲推出《我是志愿者》系列,致敬每一位志愿者,用聲音講述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令聽眾感受到武漢人民的堅韌與不屈,也把溫情和感動散布到全國的每一個角落。
(三)患者:重生紀實
方艙醫院建立之初,備受爭議,患者及家屬心中也充滿焦慮。中國之聲記者在人住的輕癥患者中發現了積極樂觀的老王:“今天的飯不錯,但送晚了,都涼了”“今天有了6臺微波爐,可以熱飯菜了。”“已經不發燒了。”“和醫生討論南方湯圓和北方元宵的差別。”“今天新安了氧氣罐、沐浴室。”“貴州的護士教大家做呼吸操。”“我今天下午出院啦!可是還要去江夏區的隔離點隔離14天。”……老王和中國之聲記者一起記錄著方艙醫院里患者身體和心理的變化,通過《我的治愈故事》講述康復經歷,使人們增強了戰勝疫情的信心。
中國之聲還聚焦一群特殊的患者——奮戰在一線不幸感染的醫護人員。《從感染到康復,我重披戰袍》《媽媽明年就要退休了,還在一線,我更不可能缺席》作品中的主人公,既是醫護人員也是感染者,這樣的講述讓聽眾重新審視疫情,帶來更多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四、溫度:權威人士原聲解讀,貼心溫暖聽眾
從汶川地震時的《尋親小紙條》《心理課堂》,到雅安地震中方言《生活小貼士》,中國之聲一直用心用情做好應急報道中的服務工作,不僅讓身處災難中的人們受益,也為每一位受眾帶來溫暖和鼓舞。
面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國之聲精心制作,第一時間推出《抗擊疫情小貼士》,在廣播端和新媒體端同步發布,以增強公眾的自我防護意識。《抗擊疫情小貼士》涉及受眾關注的方方面面,從口罩的正確佩戴、居家隔離注意事項、兒童預防、孕婦防護等,到氣溶膠傳播、中央空調的使用、聚集性疫情預防、春耕防疫等,向受眾傳遞科學防疫知識。和以往播音員、主持人的播報不同,它們全部采用權威人士的原聲解讀,還特別強調針對醫護群體進行一對一、點對點的心理疏導。
(一)撫慰醫護群體
武漢的疫情嚴峻,救治工作緊迫,中國之聲及時推出《醫護人員心理防控手冊》,邀請心理防護專家對一線醫護人員進行心理疏導,從環境焦慮、心理支持、醫患溝通、心理極限等多方面提供細致人微的人文關愛和心理支持。《年輕護士首次面對重大疫情,怎么進行心理調整》《萬一被感染,如何渡過心理難關》《救治失敗,怎樣與挫敗和自責抗爭》《如何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這組系列節目的播出,不僅是為了緩解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更承載著全社會對“白衣天使”的關心和敬意。
(二)消除社會疑慮
針對網絡流傳的防控疫情謠言,除了請防控專家給出專業性較強的講解和提示外,中國之聲記者還采訪了多位相關權威專家,從專業角度進行詳細解讀,增強可信度。如在氣溶膠是否傳播病毒問題上,中國之聲記者專門采訪了中科院氣溶膠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氣溶膠學會秘書長曹軍驥和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大氣物理系主任汪名懷等學者,從物理學等角度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及時、有效地消除了公眾的心理恐慌。
(三)科普防控知識
隨著疫情的發展變化,疫情暴發帶來的心理沖擊和恐慌不斷蔓延,中國之聲不斷調整和豐富節目服務內容。《紅外線測溫儀是否對人體有害?》《酒精如何規范消毒》《戴兩層口罩是錯的》《空氣凈化器能不能過濾病毒》《生產生活秩序恢復,人員密集場所如何做好防控》《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如何進行身體康復鍛煉》等一批新聞產品,不斷理清人們的認知,為整個疫情防控創造了有利的輿論環境,也大大提升了節目的影響力和滲透力。
國家衛健委官方客戶端“健康中國”持續轉載中國之聲音頻版《小貼士》,系列“小貼士”以權威聲音、嚴謹求證和專業制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五、結語
在此次疫情防控報道中,中國之聲始終以“傳播好黨和政府的聲音、聚焦防控前沿、回應社會關切、貼心服務公眾”為落腳點,不斷強化全局意識,堅持責任至上,與中央防控工作部署同頻共振,為全社會抗擊疫情持續發聲、凝聚力量、鼓舞人心,充分展現了主流媒體的責任和擔當。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
(本文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