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阜新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前些年在村社區活動場所、基層干部報酬、黨建經費保障等方面有欠賬。市委下決心、補短板、強弱項,克服基礎差、財力弱等困難,加大工作力度、加強基層保障,為推進阜新轉型振興凝聚力量。
強化組織領導,層層傳導工作壓力。市委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持續用力加強基層保障。一是高度重視強力推動。市委把解決基層保障問題作為推進全市黨建工作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的重中之重,市委主要領導先后8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基層保障問題,要求必須落實、盡快落實。二是建章立制合力推進。市委組織部牽頭制定加強基層保障的具體意見并統籌各部門抓好落實。財政部門把基層保障作為重點項目,優先安排資金;民政部門結合實施居家養老等項目爭取資金,強化保障;各級機關與村社區黨組織結成互學互幫互促對子,向基層傾斜政策和資金,提升保障水平。三是嚴督實導確保落實。建立日常巡回檢查、半年拉練互查、隨機暗訪抽查、重點任務督查、評星定級“四查一評”機制,市委組織部有關科室同志帶上皮尺等工具,直接深入村社區,查閱賬目、丈量面積,核查落實情況。對落實進度慢的縣區,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直接約談“一把手”。
建好用好場所,筑牢基層黨建陣地。村社區活動場所是基層黨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的重要保障。前些年,全市619個村中有三分之二不達標,187個社區僅有45個活動場所面積超過400平方米,個別場所面積不足40平方米,市委下大力氣建好管好用好基層陣地。一是多措并舉建好陣地。采取選址新建、財政購買、開發商提供、現有房屋置換等形式,建好村社區活動場所。各級財政先后投入資金3.5億元、黨費補助3369萬元,對478個村、142個社區場所進行新建或改擴建。目前,所有村活動場所面積全部達到200平方米,所有社區活動場所面積全部達到400平方米以上。二是建立制度管好陣地。堅持辦公場所最小化、服務群眾最大化,在建好的基礎上投入資金1.4億元,對場所服務區域進行合理布局,添置服務黨員群眾設施,健全提供便民服務、開展黨組織活動等制度,提升活動場所“軟件”水平,先后創建市五星級活動場所214個,一處處活動場所真正成了“黨員群眾之家”。三是拓展功能用好陣地。充分挖掘阜新紅色資源,實施“3+2+N”黨建工程,在原有3個黨性教育基地、兩個紅色主題公園基礎上,依托村社區活動場所打造近百個紅色驛站,進一步拓展陣地黨性教育功能,通過話劇、歌舞、快板、評書、朗誦等形式編排微黨課近700場次,教育培訓黨員5萬余人次。
落實待遇經費,激發基層干事熱情。貫徹落實省委《關于加強村“兩委”干部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從提高待遇、落實經費入手,營造拴心留人、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一是嚴格執行待遇標準。目前,村書記報酬達到每年2.7萬元,比2019年提高1.6萬元,增幅達145%;社區工作者報酬由2017年的每月700多元提高到現在的3255元并繳納“五險”,副職、正職再分別增加100元、200元,書記主任“一肩挑”的達到4055元,相當于本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同時,建立報酬待遇定期增長機制,及時調整標準。二是保障黨建經費落實。將基層組織工作運轉經費、黨建經費全部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確保村社區黨建工作經費全部達到每年2萬元以上,使基層黨組織和基層干部服務群眾有資源、有條件。2019年,平均每個村辦公經費達到12.4萬元,較上年提高6.2萬元,增幅達100%。充分發揮選派干部、第一書記等作用,為加強陣地建設、保障黨員活動、服務廣大群眾爭取資金,保障五星級黨組織創建、紅色驛站等特色載體活動有力有效開展。三是打通職業晉升渠道。做好從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中定向考錄公務員、事業編制人員工作,2016年以來,先后有21名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通過考試進入公務員隊伍,12名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成為事業編制人員。在土地確權工作中,村干部“自我革命”、沖鋒在前,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彰武縣共溢出村集體土地95萬畝,為村集體每年增收3650萬元,平均每村6.5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村超過80%,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難題取得歷史性突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村(社區)干部連續奮戰、無怨無悔,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