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基

將居民需要解決的每一件事都當作自己的事,不拖延、不敷衍、不推諉;將每一位居民都當作自己的至親,用真心真情、熱心熱情提供“零距離”的服務;將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當作自己的使命,愛居民、愛社區、愛工作……社區工作大有可為!
——遼寧省勞動模范 宋翠玲
“我是13063戶近4萬名居民的‘服務員。”這是沈陽市于洪區城東湖街道陽光100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宋翠玲接受采訪時說的第一句話,也是她從事社區工作18年來從未改變的自身“定位”。多年來,陽光100社區榮獲了“沈陽市社區標兵”“全國科普示范社區”等稱號,社區黨委榮獲了“沈陽市社區黨建工作示范點”“遼寧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宋翠玲則榮獲了“沈陽市勞動模范”“遼寧省勞動模范”“遼寧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并當選為沈陽市人大代表……付出終有回報,榮譽紛至沓來,但宋翠玲始終沒有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并琢磨出一套值得大力推廣的“服務經”。
“居民有所呼,我必有所應”
宋翠玲總是很忙。
社區工作紛繁復雜、千頭萬緒,包含上百項內容,事關居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宋翠玲帶領12名社區工作者認真嚴謹地對待每項工作,熱情接待每一位前來尋求幫助的居民。水管漏水了、化糞池堵塞了、家里突然停電了、綠地上的樹木擋陽光了、有居民養的寵物擾民了……不管是什么問題,只要宋翠玲能解決,決不拖延,馬上趕到現場解決;不能馬上解決的,立即向上級匯報,制訂解決問題的計劃并著手落實。即使居民求助的問題不在社區服務的范圍內,宋翠玲和同事也從不一推了之,而是代表居民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甚至找自己的親朋好友幫忙,直到問題解決、居民滿意為止。有朋友故作生氣地對宋翠玲說:“不該你管的,你也管。你不嫌麻煩嗎?”宋翠玲回答:“居民有事找社區,那是對我們的信任。作為社區的‘大家長,理應為全體居民排憂解難。”
陽光100國際新城二期小區里有3棟樓600多戶居民入住后一直用不上煤氣,生活不便。對于煤氣公司安排的工期,他們并不滿意,本該找房地產開發商和煤氣公司解決,可他們還是集體來到了社區。宋翠玲一邊安撫眾人激動的情緒,一邊聯系房地產開發商和煤氣公司,之后與幾位居民代表共同到煤氣公司不急不惱地商談解決之道。忙碌的煤氣公司負責人對這個“居民總代表”的到來深感意外,沖她豎起了大拇指,并表示盡快安排工作人員前去處理,但具體時間定不準,需要有人與他保持電話聯系。
“這個電話,我來打。”從那天以后,宋翠玲每天都與煤氣公司負責人電話聯系……很快,600多戶居民用上了煤氣,這場“煤氣風波”得以化解。從那以后,居民和煤氣公司的負責人都開始稱她是“解難書記”“實干書記”。
“你們的事,就是我的事。”這是宋翠玲和居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這句話,她用實際行動已踐行了18年。在她的帶領下,陽光100社區創建了完備有效的信息服務平臺,通過微信群、電子信息屏、便民信箱等詳細地公布工作流程、法規政策,及時發布各種服務信息,努力實現“365天時時為居民提供百分百陽光服務”的工作目標。宋翠玲和12名社區工作人員的手機都是24小時不關機,隨時隨地為居民排憂解難,哪怕是撂下剛拿起的筷子,放棄與家人周末的歡聚,冬日凍透、夏日汗透,也毫無怨言。
“居民有所需,我必有所為”
宋翠玲總是很“陽光”。
如今,漫步在南李官小區(陽光100社區的轄區之一),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近千棵景觀樹郁郁蔥蔥,路面平整潔凈,老人們在涼亭里下棋聊天,娃娃們快樂地在花叢中奔跑嬉戲……但只有這里的居民知道,小區過去完全是另一副模樣:垃圾遍地,來陣風就塵土飛揚,管道老化導致一下雨積水就沒過腳脖子,“私搭亂建”造成的安全隱患比比皆是,更別提什么休閑涼亭、健身器材了。
借助沈陽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有利契機,宋翠玲帶領社區工作人員,配合有關部門,拆除了南李官小區里“私搭亂建”的違章建筑。在這個過程中,宋翠玲也聽到了個別居民惱羞成怒的謾罵和一些居民的抱怨之聲。可心里委屈的她不還口、不放棄,依舊滿面春風地忙碌著,因為她心里早就“計劃已定”:“拆,不是最終目的。建,才是。”果然,居民們很快便見證了棄管小區“鳳凰涅槃”的全過程。曾罵過宋翠玲的居民主動向她道歉,一位曾頑固搞私搭亂建的居民感言:“小區成了大花園,房價蹭蹭漲。現在,你就是給我建筑材料,我也不建了。”
陽光100社區所在位置過去是城鄉接合部,沒有公交車和生活繳費機構。宋翠玲想了很多辦法,與房屋開發公司協商、與交通部門研究延長公交線路,與銀行溝通設立營業廳事宜……終于,房屋開發公司出資修建了停車場,166路公交車直通陽光100社區,盛京銀行等金融服務機構入駐社區及周邊,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多年來,宋翠玲積極組織開展以“溫暖陽光、唱響陽光、舞動陽光、韻律陽光”為主要內容的“陽光頌”系列活動,通過多種形式增進鄰里之情。她還組織社區居民成立了乒乓球隊、合唱隊、舞蹈隊、模特隊等多支興趣團隊,組織居民圍繞“做陽光居民、創陽光文化、建陽光社區”主題開展了一系列文體活動,通過開辦法律大講堂、道德大講堂、健康大講堂、科普大講堂等,進一步提高了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素養。
“居民有所急,我必有所動”
宋翠玲總是很貼心。
今年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宋翠玲帶領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志愿者迅速投入抗擊疫情的戰斗中。凜冽寒風中,她在老舊小區的門崗值守,不停地做好消毒、測溫、人員排查等工作,為隔離人員和行動不便的居民購買生活必需品、藥品,護送從武漢返沈的居民到指定醫院進行核酸檢測……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連續100多天的高強度工作就連東北大漢都吃不消,而她堅持“不下火線”。有居民勸她:“你可是社區書記,不用這么玩命地工作吧?”宋翠玲回答:“正因為我是社區書記,是黨員,就必須這么干。百姓平安,我就心安。”
新疆青年艾薩和妻子是小區里的租住戶,妻子產后出院遇上了諸多難題:因為疫情,遠在新疆的家人無法趕來;烤串店不開業,夫妻倆沒了收入;初為人母,育兒經驗不足,嬰兒用品無法買到。宋翠玲得知情況后,通過微信號召社區工作者、黨員和居民志愿者伸出援手。很快,曾是醫院護士的退休老黨員邵阿姨趕到艾薩家,當起了義務“保姆”,宋翠玲和社區工作者多次自掏腰包網購嬰兒用品送到艾薩家中,還有許多不留姓名的熱心居民將生活用品悄悄地放在艾薩家的門口……艾薩夫妻二人不善言辭,但發自內心地稱邵阿姨為“沈陽媽媽”,稱宋翠玲為“沈陽姐姐”,總在電話里跟遠方的親人念叨“沈陽家”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