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
摘? ? 要:在地基施工處理前需加強對工程項目的現場勘察力度,借助土工試驗實現對現場土層指標的詳細分析,利用空間勘測技術進行合理布點,并采取適宜評價方法、編寫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為工程施工質量創設完備保障。
關鍵詞:巖土工程;勘察;地基施工處理;技術
1? 引言
在建筑工程項目施工前,需要做好相關的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對施工所在地的地質分布情況的問題進行地基施工技術處理??梢?,巖土工程勘察與地基施工處理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也是建筑工程施工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本文對巖土工程勘察與地基施工處理技術進行探討。
2? 巖土工程勘察與地基施工處理的關系
2.1? 巖土工程勘察影響地基施工處理的質量
在建筑工程整體施工過程中,地基施工處理工作的質量影響著建筑工程整體的施工質量,而工程前期的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又決定著地基施工處理工作的效果。施工單位在開展項目施工前,需要對地基穩定性情況進行分析,然后采用地基失效驗算的方法檢測地基穩定性的數據,為施工單位制定施工方案提供依據。根據相關數據表明,地基在建設過程中發生變形的原因大多數是在地基上方的壓力較強,因此,施工人員在進行地基施工處理工作時需要充分注意這一點。
2.2? 巖土工程勘察作用于地基施工處理
在建筑項目工程中,有關的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必須重視地基施工處理工作,發揮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作用。如果在巖土勘察工作中,若勘察工作不到位導致數據出現偏差,設計人員在制定方案時也會出現偏差,從而暴露出許多不良工程地質的問題,即使是地基上部結構的設計和施工條件達到了效果也會遭受到破壞。因此,需要做好巖土工程勘察工作,準確地反映施工所在地的地質條件及巖土體性態的影響,結合工程設計、工程施工和地基處理等相關要求,進行地基處理技術論證和地質評價,然后做巖土工程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決策建議,做巖土工程施工的指導性報告,為工程設計和工程施工提供依據,保障建筑工程整體施工的質量。
3? 地基處理技術在巖土工程施工中的具體應用探討
3.1? 常用地基處理技術
3.1.1? 強夯施工技術
強夯法主要指利用重力作用進行地基夯實處理,致力于提高地基承載力。在地基施工過程中應將重錘質量控制在8t~10t范圍內、下落高度約為20m,在重錘開始下落時將勢能轉換為動能,在重錘與地基接觸時將動能轉化為對地基土體的動能與勢能,使得地基土體間的縫隙被壓縮、土體抗壓強度得到提升,可發揮顯著的地基處理效果。
3.1.2? 預壓處理技術
受地理環境、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地基施工涉及到軟弱地層,需采用預壓法進行地基處理。通常預壓法包含真空預壓法如圖1所示、加載預壓法等技術類型,在實際應用時需采用覆蓋土層、覆蓋砂層等方式對施工區域施加一定的靜荷載,隨后進行地基壓實處理,利用重力作用提高地基承載力水平。在應用預壓法進行地基處理時,需首先開展地基承載力試驗,待加強地基控制后再施加荷載,保障有效提升地基承載力。
3.1.3? 砂石墊層換填技術
部分巖土工程對于地基承載力水平提出了較高要求,倘若在前期勘察中發現地基軟弱層厚度較大,需在實際施工時先將軟弱地基部分進行清除,再開展地基夯實作業,選取強度大的砂石材料進行換填,經由墊層將地基上部荷載傳入下部地基中,借此提升地基承載力。為解決淺層地基沉降問題,可選用基礎置換處理技術,并且在施工過程中加強對工藝標準的控制,保障提高軟弱地基的承載力。
3.1.4? 復合地基處理技術
受地質條件、周邊環境的影響,部分場地不適用于實行樁基施工,對此可采用復合地基處理技術進行深厚淤泥層的加固處理,通過在淤泥滑動面進行攪拌加固、改變土層物理力學指標,并依照一定間距在管樁中設置水泥攪拌樁,加強對攪拌樁直徑、樁體長度、強度等指標的控制,借此有效發揮加固效果,提升復合地基的整體承載力。
3.2? 地基處理技術的實際應用
3.2.1? 施工前期準備
在施工準備階段,首先做好施工場地的平整處理,將樁位周圍的石塊、垃圾等雜物進行徹底清除,選用粘土進行場地低洼部位的回填處理,保障場地的平整度;其次選取R3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作為原材料,待送檢合格后用于制作水泥攪拌樁;再次需配備相應記錄儀與計算機打印設備,用于控制水泥漿用量、噴漿均勻性;最后是加強對施工機械設備使用性能的檢查,在利用鉆機開鉆前需由項目經理、監理工程師進行設備檢查與驗收,保障性能合格后方可進行開鉆作業。在施工工藝流程設計上,需依照“樁位放樣→鉆機就位、調整測試→正循環鉆進至設計深度→開啟高壓注漿泵→反循環提鉆、噴射水泥漿至基準面以下0.3m→重復攪拌、下鉆,噴水泥漿至設計深度→反循環提鉆至地表→成樁→開始下一樁的施工”等流程開展具體施工作業,實現施工作業的標準化。
3.2.2? 施工過程控制
在施工過程中,應在鉆機開鉆前利用清水沖洗管道,針對管道進行測試、保障無堵塞問題,待將水排出后開始下鉆;選取吊錘懸掛在主機上,通過調節吊錘與鉆桿的距離保障攪拌樁樁體的垂直度達標;針對成型攪拌樁質量進行檢查,通常需選取水泥用量、壓漿環節有無斷漿問題、噴漿攪拌提高次數等作為質量檢查要點,并配備電腦記錄儀、水泥漿比重測定儀等設備儀器,配合監理工程師等人員進行質量檢測。在水泥攪拌樁施工時,通常選取二噴四攪工藝,在第一次下鉆時采用帶漿下鉆方法,將噴漿量控制在噴漿總量的50%以內,并且在下鉆、提鉆時均采用低檔操作,待復攪環節再提高一個檔位,確保各樁體的成樁時間不小于40min、噴漿壓力控制在0.4MPa以上;在鉆進過程中,應將鉆進速度控制在1.2m/min以內,在穿越粘土層時保障鉆進速度不超過0.8m/min,并且在鉆進50m后啟動空壓機,用于減少負載扭矩,避免在鉆進過程中出現噴漿口堵塞問題,提高鉆進效率;在第一次提鉆噴漿時,應在樁體底部停留30s左右,保障余漿上提環節全部噴入樁體內部,并且在頂部磨樁頭,用于保障樁端、樁頂與樁身質量;選取葉緣噴漿式攪拌頭,使噴漿口位于攪拌葉的外緣部位,便于在噴漿過程中利用葉片的轉動與切削使得漿液均勻分布在樁體土中,避免在噴漿過程中出現攪拌不均問題。
3.2.3? 質量檢測要點
在施工結束后的3d內,應針對水泥攪拌樁進行輕便觸探試驗,將觸探深度控制在4m內、檢測數量不小于施工總樁數的1%,用于檢測樁身漿液是否呈均勻分布狀態。在施工完成的第28d后,應開展復合地基承載力試驗與單樁承載力試驗,用于檢測地基承載力是否達標、樁身質量是否符合設計要求,且檢驗數量不得少于施工總樁數的0.5%~1%,各單體工程檢測樁數不少于3根。倘若在檢測過程中發現樁體質量不達標,需在成樁28d后利用抽芯機進行樁身強度、長度、完整性與攪拌均勻度的檢測,并送至專業檢測機構進行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
4? 結語
總而言之,做好巖土勘察工作是保障地基施工處理工作的基礎,同時做好地基施工處理工作保證建筑工程的質量。因此,相關人員應當優化巖土工程勘察工作與地基施工處理工作,選取適當的地基處理技術方案,保證建筑工程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 李江龍.試論巖溶地基巖土工程勘察與地基處理[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9(3):71~73.
[2] 朱君地基設計和巖土工程勘察過程中的問題及措施[J].工程技術研究,2018(7):201~202.
[3] 楊帆.巖土工程中軟土地基處理技術的應用解析[J].居業,2018(6):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