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穎 尤臨臨
(1浙江理工大學通用設計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省絲綢與時尚文化研究中心)
我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逐年增加,人口增長現狀已由原先的金字塔型逐漸轉變為倒金字塔型〔1,2〕。老年人口基數大、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村老齡化嚴重、人口老齡化速度快等社會現象,引發了許多相應的社會問題,諸如子女贍養老人難、養老與醫療保障負擔重、老年人生活得不到保障等問題〔3〕。“生活形態”的概念由心理學家Adler〔5〕于1927年提出,20世紀70年代以后,國外學者開始將生活形態的概念用于研究消費者。Ragheb等〔6〕通過不同人群對生活方式的追求,分析生活形態與設計的關系。Andreoni等〔7〕研究病人的生活形態,并以此分析其對醫療康復產品設計的影響。Mun〔8〕從產品的情感設計出發,對現代社會中成為消費主體的韓國女性的生活方式類型進行歸納,通過分析不同類型的女性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傾向,幫助確立產品設計的發展方向。本研究將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基于生活形態理論〔4〕對老年人的特征和需求進行研究、分析。
本研究對杭州及周邊地區60~90歲的老年人進行調查,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定量分析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定性分析以深度訪談和跟蹤觀察的方式進行。問卷中的33條測試語句基于生活形態理論〔4〕的測試語句編寫而成,Alpha可信度系數為0.89。本研究共發放500份調查問卷,回收了469份有效問卷。問卷采用Likert量表,統計分析采用SPSS軟件。
首先是對數據進行了頻數分析和變量的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樣本的分布和變量的相關性都在理想狀態,可進行后續分析。然后對變量進行了因子分析,將相關性強的變量歸為一個因子。對變量進行降維分析的目的是更便于概括和描述相關指標。再對樣本進行聚類分析,將相近性質的歸為一類,然后對數據進行判別分析,檢驗各個因子在每個類別間是否有差異,影響因子小的、不具備統計學意義的將不再納入分析。最后對因子和族群做相關性分析,根據相關性描述每個族群的特征,并分析每個族群的潛在需求。
1.1因子分析 通過因子分析將密切相關的變量歸納為一個因子,33個變量被聚類成了13個因子。對13因子進行相關性矩陣和正交旋轉,最終提取9個特征值>1.5 的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1.742,如表1所示。
對提取的因子進行因子載荷矩陣旋轉,所得結果如表2所示。
觀察表2中各個因子主要變量的因子載荷值,載荷量大的變量(Q1~Q33變量對應問卷中1~33題)能夠更好地概括因子,提取較大載荷的變量,可得到以下結果:因子1:Q2~Q6、Q8、Q12、Q20、Q23、Q24;因子2:Q2、Q8~Q11、Q17;因子3:Q7、Q13、Q16、Q21、Q22、Q30、Q32;因子4:Q24~Q27、Q33;因子5:Q6、Q7、Q14、Q27、Q28;因子6:Q3、Q8、Q9、Q12、Q15、Q16、Q32;因子7:Q1、Q6、Q26、Q28、Q32、Q33;因子8:Q1、Q4、Q5、Q9、Q25、Q31;因子9:Q1、Q7、Q23、Q24、Q31、Q32。結合問卷的具體語句,仔細考察每個公因子所包含變量的實際意義,提取老年人生活形態的評價因素來命名9個因子,分別為:因子1為時尚新奇意識,因子2為追逐潮流意識,因子3為經濟消費意識,因子4為工作金錢意識,因子5為理財意識,因子6為新生活意識,因子7為健康生活意識,因子8為廣告意識,因子9為隨意性意識。

表1 因子分析解釋方差

表2 因子載荷矩陣分析結果
1.2聚類分析 將提取的9個因子作為基礎變量,對469個樣本在其上的得分進行層次聚類分析,最終將樣本區分為意識形態相異的三大族群。根據表3可知,與族群一相關性較高的因子為因子5(理財意識)、因子6(新生活意識)、因子7(健康生活意識)與因子8(廣告意識),由于與因子1的相關性為負值,最終將族群一概括為穩健小康族;與族群二相關性較高的因子為因子1(時尚新奇意識)與因子3(經濟消費意識),由于與因子3的相關性為負值,最終將族群二概括為現實溫飽族;與族群三相關性較高的因子為因子1(時尚新奇意識)與因子3(經濟消費意識),由于與因子1的相關性為負值,最終將族群三概括為節儉貧困族群。三大族群的命名是對問卷中測試語句關鍵詞的反復提取和驗證得出的。
1.3樣本分群驗證 通過判別分檢驗各因子在每個類別間是否有差異。均值檢驗結果顯示因子2、因子4和因子9的P明顯>0.05且F值均不理想,影響較小。因此這3個因子不具備描述三類族群特征的條件,無需納入分析,見表4。

表3 因子與族群相關性

表4 均值檢驗結果
如圖1所示橫縱坐標分別為函數1和函數2,三類族群為分組變量。通過分析,3個不同族群的分離明顯,也有部分個案交叉于3個族群之間,但個案數量較少,對整體判別影響不明顯,聯合分布圖可顯示出聚類分析結果的合理性。
通過判別分析檢驗表3中結果的正確性,對比表3和表5可知,兩組系數整體趨勢一致,并且組別中單一變量也一致,可知因子與族群的均值結果是準確的。
綜合以上判別檢驗結果,排除因子2、因子4與因子9。對剩下的與生活形態相關的6個因子和3個族群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不同族群在6個因子上的因子載荷如表6所示。

圖1 聯合分布

表5 Fisher的線性判別式函數

表6 因子與族群的相關性
1.4特征分析 對每一類族群的人數進行統計(如表7所示),并對每類族群中不同特征的人數進行統計,以此分析每類族群的特征。

表7 族群的樣本數及其描述性統計信息(%)
1.4.1族群一 該族群中男27人、女31人;年齡60~65歲26人、66~70歲16人、71~75歲9人、76~80歲3人、81~85歲2人、86~90歲2人。文化程度:初中19人、大專/大學14人、高中(中專/技校)11人、小學及小學以下14人;月收入≤500元1人、501~1 000元5人、1 001~2 000元2人、2 001~3 000元2人、3 001~4 000元11人、4 001~5 000元7人、5 001~6 000元20人、6 001~7 000元2人、7 001~8 000元6人、8 001~9 000元1人、9 001~1 000元1人;工人14人、教師13人、農民8人、其他8人、企業職員9人、醫護人員1人、政府機構人員4人、商人1人。
1.4.2族群二 該族群中男155人、女167人;年齡60~65歲166人、66~70歲58人、71~75歲49人、76~80歲29人、81~85歲16人、86~90歲4人;初中79人、大專/大學83人、高中(中專/技校)81人、小學及小學以下78人、研究生以上1人;月收入500及以下33人、501~1 000元30人、1 001~2 000元47人、2 001~3 000元74人、3 001~4 000元60人、4 001~5 000元38人、5 001~6 000元18人、6 001~7 000元10人、7 001~8 000元3人、8 001~9 000元3人、9 001~10 000元3人、>10 000元3人;工人60人、教師32人、農民63人、其他28人、企業職員70人、醫護人員12人、政府機構人員23人、服務業24人、商人10人。
1.4.3族群三 該族群中男37人,女52人;年齡60~65歲46人、66~70歲16人、71~75歲12人、76~80歲7人、81~85歲3人、86~90歲5人;文化程度:初中24人、大專/大學20人、高中(中專/技校)16人、小學及小學以下28人、研究生以上1人;月收入≤500元22人、501~1 000元10人、1 001~2 000元11人、2 001~3 000元22人、3 001~4 000元5人、4 001~5 000元9人、5 001~6 000元2人、6 001~7 000元2人、7 001~8 000元2人、8 001~9 000元2人、9 001~10 000元2人;工人12人、教師5人、農民29人、其他12人、企業職員12人、醫護人員8人、服務業3人、政府機構人員5人、商人3人。
2.1定量分析 通過表6因子與族群相關性結果可知,對節儉貧困老年族群載荷較大的是因子3和因子5;通過表8因子分析結果可知,與因子3和因子5相關性較強的測試語句分別是Q7、Q13、Q16、Q21、Q22、Q30、Q32和Q6、Q7、Q14、Q27、Q28。變量7、變量22和變量32顯示,老年人很注重自己的財產安全;變量6和變量21顯示,老年人在飲食方面的健康安全意識;變量16、變量22和變量32顯示,老年人具有很強的節儉消費意識;變量28顯示,老年人具有一定的家庭生活意識。
2.2定性分析 為了進一步分析該族群老年人的需求,本研究在該類族群的老年人中隨機挑選了10位老人作為深度調查的對象。在詳細說明研究內容后征詢老人是否愿意參與研究,其中有4位表示不愿意,故最終采集到的資料包含了6位老人的信息。調查以面對面訪談的方式進行,研究人員事先準備好訪談提綱,訪談過程由其他工作人員進行記錄和拍攝。
根據調查發現貧困族老年人大致有以下特征:收費過低或者無收入來源,購買能力低下;生活質量低,生活方式單一;缺乏健康飲食意識,生活衛生較差,缺乏安全感;注重自身財產安全、無理財行為;購物完全不關注品牌,不愿意嘗試新事物;娛樂活動較少而且形式單一。最為突出的特征為: ①不喜歡外出:該族群的老年人大多隨子女打工入住城市,他們的職責一般是做飯、做家務和接送孩子上下學,其他時間基本上是在家中度過。②長期服藥:跟蹤調查發現,多數老年人都備有日常服用的藥品。因為多數老年人常年疾病纏身,必須長期服藥。③伴有孤獨感、挫折感:長期留守家中的老人,身旁沒有好友的陪伴,也沒有娛樂活動,使得老年人倍感孤單寂寞。由于老年人身體功能的衰退,使得老年人常常伴有挫敗感。④缺乏安全感:子女忙于工作,無法照看留守家中的老人。老人外出迷路或者在家中意外摔倒,子女都難以及時給予老人幫助。
綜合以上分析,可將族群三老年人的需求歸納為四類:健康、依存、交流和安全需求。

表8 節儉貧困族老年人的生活形態描述
在老年人特征和需求分析方面,張廣利等〔9〕在分析空巢老人特征的基礎上,探討空巢老人多方面的需求。袁繼紅〔10〕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調查并分析某一社區老年人的生存需求、健康需求、精神需求等。黃海靜等〔11〕通過分析老年人的視覺變化特征、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眼球活動、視覺變化對老年人生活的影響等,研究適宜老年人的閱讀方式和視覺光照環境。張幸福等〔12〕通過問卷調查了齊齊哈爾6個區縣60歲以上的老年人,調查結果顯示其中43.4%的老年人需要“疾病護理”,56.6%的老年人需要“緊急救助”,研究目的是希望將老年人的醫療保健與養老需求特點相結合。鄭林欣等〔13〕針對老年人感覺系統衰退、力量下降及敏捷性下降等特征進行分類研究,然后根據老年人需求歸納產品類型。傅雙喜等〔14〕從老年人的交往、生理、安全以及自我實現四個方面探究老年人在物質與精神需求方面的特征。
國內學者對生活形態的研究起步較晚。黃薇〔15〕基于老年人的生活態度、習慣、方式和消費情況進行深度訪談,根據訪談情況進行問卷設計,最后以定量分析的方式歸納總結老年人的生活形態。磨煉〔16〕對基于生活形態的設計方法進行研究,為相關領域的設計提供參考。倪瀚等〔17〕闡述了生活形態與產品設計關聯的重要性,探討了生活形態對設計研究的影響。譚嫄嫄等〔5〕根據社會學、用戶行為學、心理學的特點,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通過設計案例,分析生活形態對設計的影響。李博等〔18〕、余曉雯等〔19〕根據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特征方面的變化,細分老年人的生活形態,并據此為老年人開發手機用戶模型。劉艷霞等〔20〕基于女性消費者的生活形態將女性群體分為三大類別,并分析歸納女性消費群體的不同特征,為微型車設計提供參考。
為更加客觀地評估老年人需求,本研究首先采用定量方式歸納出不同老年族群在文化程度、個人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學方面的差異。此外,還歸納了三個族群在生活形態上的差異性,如穩健小康族:該族群老年人表現出很強的新生活意識,一般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物質充裕,更追究精神層面的發展,他們在生活中已經融入了時尚、流行的元素,善于決策。現實溫飽族:該族群老年人表現出很強的消費理財意識和時尚新奇意識,該類人群關注個性的發展與生活中的實用信息,該類人群在社會福利與生活醫療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保障,經濟狀況一般。節儉貧困族:該族群老年人具有很強的生存意識和經濟消費意識,他們很看重金錢,在消費上比較謹慎,偏向于購買便宜的產品。該類人群對時尚潮流、廣告及社交信息關注不多,他們更關注社會保障和福利等方面的信息。此外,該類人群的消費理財意識不強,也許正是因為個人收入較低,沒有較多的資金需要用來理財。為進一步了解該族群,采用入戶訪談和跟蹤調查等方法進一步細化了該族群老年人的特征和需求情況。
根據研究可知,不同的老年族群有著不同的特征和需求,因此在針對老年人進行產品設計與改良時有必要考慮不同老年族群的特征差異和需求差異。基于老年人生活形態的產品設計,除了對有效需求進行設計外,還需要考慮產品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基于生活形態理論對老年人特征和需求的研究、分析,還存在很多不足,后續還需要進行完善。首先研究的樣本量還可以擴大,增大樣本量能更加真實地反映數據的準確性;地域應涉及更廣,排除因地域差異對分析結果的影響;本研究只針對節儉貧困族老年人進行深入調查,對另外兩個族群還可以進行深度研究;最后還應當研究如何將老年人特征和需求的研究、分析結果應用于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