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至清代河西走廊中藥材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

2020-06-28 07:47:04
河西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梁 淑 貞

(青海民族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7)

河西走廊是祖國西部重要的中藥材產區,氣候寒冷干燥,冬冷夏熱多風沙,光照充足.歷史時期氣候亦寒冷干燥多沙,如甘州“山近四時常見雪,地寒終歲不聞雷”①,沙州因境內多黃沙命名,且盛夏夜晚亦肅肅常寒,鮮有降雨.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的中藥材資源,據統計“可作為中草藥的品種有600多種,絕大部分為國家藥典頒布可入藥的品種”②.

當今社會中藥材資源的產業化發展亟待提升,加之中藥材資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使中藥材資源不足問題尤為突出,充分合理地利用中藥材資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然而學界關于歷史時期河西走廊中藥材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闕如,本文擬從地方志、本草著作、敦煌寶藏等典籍中整理歷史時期河西走廊中藥材資源的利用形式,以期理清七至十九世紀干旱地區中藥材資源的利用方式,為當今河西走廊中藥材資源開發利用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思路與參考.

1 唐至清代河西走廊中藥材資源的主要利用方式

中藥材資源在古代社會發展中有重要作用,不僅可以解除病痛,還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亦是商品交易和土貢的重要物品.

1.1 藥用價值

中藥材,毋庸置疑,其主要作用是治病救人,解除患者的病癥疼痛.河西走廊豐富的中藥材資源,首先被醫藥學家開發利用.中藥材治病救人之功能具體體現在每種藥材的藥效及古代醫生所開藥方上.

如甘草歷來為河西走廊道地藥材,被稱為“國之藥老”.據《本草綱目》載,其根、稍、頭皆可入藥:根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金瘡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稍“生用治胸中積熱,去莖中痛,加酒煮玄胡索、苦楝子尤妙”、頭“生用能行足厥陰、陽明二經污濁之血,消腫導毒”③.甘草無毒,久服多服不傷人,可延年益壽,除自身有主治功效,在大多藥方中有參與,固有十方九甘之說法.又如鎖陽出肅州,“主大補陰氣,益精血利大便虛,人便結燥者啖之可帶蓯蓉煮粥彌佳”④,道出鎖陽之功效.再如枸杞以甘州者為絕品,“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風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不內傷,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便”⑤.以一知萬,不同中藥材具有不同功效,這些均為古代醫藥學家所探究記錄,體現中藥材資源的藥用價值.

除此,中藥材的藥用價值還體現在藥方上,中醫藥方注重對癥下藥,不同的病癥有不同的醫方.《敦煌寶藏》中收錄不少醫方藥方⑥,是古代人民利用中藥材治愈病患的珍貴史料,現僅摘錄其中一例:

S·1467⑦《醫方》載:

療盧癬性熱咳嗽久為骨蒸極驗方 柴胡四兩、白術三兩、枳皮三兩

療人患骨蒸療在腳胵上生者方 取藜蘆、酢漿涂之

療□⑧尸骨蒸瘡在腳蜀柒九至之漸變并小兒性熱方 恒山二兩、麻黃二兩、甘草二兩、牡歷二兩、蜀柒一兩、大黃三兩、黃岑二兩

療骨蒸下利方力酌方 苦參三兩、青葙二兩

療骨蒸以骨汁淋方 枯朽、桃皮三大對、柳皮三大升、枯棘□大升、斷伏連二匙

療髓虛方 羌活二兩、芎二兩、人參四兩、棗肉一升研為末、大麻二升、羊髓一升、牛髓一升

文書載療骨蒸諸方與療髓虛方.根據骨蒸的不同病癥有不同醫方,如療盧癬、咳嗽引起的骨蒸,需柴胡、白術、枳皮三種藥材各一定量;腳胵生骨蒸,涂藜蘆、酢漿;若想骨蒸下利,苦參、青葙即可.療髓虛則需羌活、芎?各二兩,人參四兩,棗肉末和牛羊髓各一升,大麻二升.

史籍對河西走廊道地藥材藥效的記錄和醫方的收載,無不體現歷史時期河西走廊中藥材資源最主要的利用方式——解除病痛.

1.2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媒介

河西走廊自古就有很多民族繁衍生息,民族間互相交往貫穿歷史始末,其中“交往是形式、交流是內容,交融是本質”⑨,民族交往交流的內容豐富,中藥材的引種、中藥材參與商品貿易、中藥材充當土貢物品等都是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體現.

中藥材的引種始于張騫開辟絲綢之路.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路段,“通過式傳播是經由河西走廊所進行的物質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⑩.張騫出使西域,將西域各國一些植物種子引進中國,其中不乏中藥材品種.《本草綱目》卷二十三言:“漢使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故名胡麻,以別中國大麻也”.葡萄、苜蓿原亦大宛所產,“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年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11].蒲陶即葡萄,大宛用作葡萄酒,是財富的象征,苜蓿本為馬之食料,被引入后本草著作將此二種錄入中藥材之列.紅花,具有藥用、染色等效,大蒜現已為烹飪必備,常食可提高免疫力,均為張騫“得種于西域”[12].由上文可知,胡麻、葡萄、苜蓿、紅花、大蒜等均為張騫通西域帶回之異域物種,亦是民族間物資交流之重要體現.河西走廊是這些物種進入中原的必經之道,對這些物種試種的首先選擇.

中藥材以物品或商品的形式參與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歷史悠久.如唐代河西地區土貢物品中以藥材居多,后文有詳細敘述,此處不再贅述.河西走廊與西域、中亞、南亞以及歐洲有密切的經濟聯系,是西域與中原進行藥材貿易的紐帶,內地藥材亦經河西運銷至新疆各地,如鎮番縣地“枸杞、蓯蓉有就近銷行者,有駝運至陜西直隸各省銷行者,鎖陽出產無多故罕有運外銷售者.京貨、洋貨、廣貨自北京、天津運至本境,銷售者數”[13],枸杞、蓯蓉和甘草是區內著名特色藥材,枸杞、蓯蓉遠銷陜西各省,鎖陽囿于產量少罕有運外者,京貨、洋貨、廣貨自北京、天津運至鎮番進行銷售.高臺藥材“遠若新陜近則甘涼肅皆取給焉,比年以來如羌活、大黃、蓯蓉、黃柏、甘草等馱運出境,動數百擔洵天然利源土產之大宗也.”[14]藥材流通在客觀上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作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物質,中藥材進一步充實民族交流的內涵與形式,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

1.3 商品交易物資

中藥材在古代經濟生活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是經濟貿易活動中重要的交易商品.河西走廊著名藥材如羌活、大黃、蓯蓉、黃柏、甘草、麝香、鹿茸等參與商品交易活動且成為交易之大宗.

據史料載,河西走廊中藥材參與商品交易始于南北朝時期,當時著名醫學家陶隱居云:“雄黃始以齊初涼州互市,微有所得,將至都下”[15],指出雄黃南朝齊時在河西走廊參與互市,后因利潤可觀,范圍逐步擴大.自此之后,中藥材一直是商品交易的重要物資.如隋代張掖成為河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西北對外貿易的窗口,商人云集商業活躍.宋時,西蕃商人以河西道地藥材胡桐淚為貨進行交易.至此,參與商品交易的藥材基本為原材料,鮮有加工.自元代始,河西走廊出現加工后參與商品交易的藥材且交易中存在作偽現象,后代更甚,如河西地區人們待葡萄成熟將其采下經過一定工藝制成葡萄干,貨之四方;罌子桐待到成熟收子制成為油貨之;綠礬形成不易“貨者多雜以沙土為塊”[16],藥材中雜以沙土以假亂真,雖會增加利潤有利于經濟發展,但影響中藥材的藥用價值.清代中葉河西藥材交易活動非常活躍,河西走廊一度成為藥材貿易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如臨澤“藥材以蓯蓉、甘草為大宗”[17];鎮番縣甘草成為藥材交易之大宗;東樂縣居民將麝香、鹿茸作為可以交易的貨物;鹿茸“南山番民多取以出售”[18].中藥材參與商品貿易的實例枚不勝舉,唐至清代中藥材在經濟交易中的地位及數量骎骎日上.

河西走廊地區將藥材作為貨物參與買賣,一方面充實經濟活動的內容,促進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推動對藥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另一方面,作為貨物進行售賣的物品一般為一地所特有或獨佳的產品,河西走廊被用作商品的中藥材資源多為本區道地產品,驗證了本草著作對河西走廊道地藥材記載的客觀性與真實性.

1.4 土貢物品

土貢制度是歷代中央王朝與地方政權權利博弈和進行交流的一種傳統方式,經歷了萌芽、發展、完備、走向滅亡的漫長歷史過程,貫穿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土貢主要是地方政權以朝貢形式進獻土產于中央王朝以示服從和衷心,是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政治權威的象征.

唐代河西地區貢品以藥材居多.據相關史料統計唐代河西地區土貢物品如下:

表4-1 唐代河西地區土貢物品表

由表可知,不同史籍對唐代涼、甘、肅、瓜、沙州土貢物品的記錄不盡相同.涼州差異最大且僅《新唐書》中有藥材芎,甘州藥材較多,有麝香、枸杞、冬柰、白柰4種,肉蓯蓉、百脈根一直為肅州土貢,黃礬、絳礬、綠礬均為礬石之類,與胡桐律(即胡桐淚)為瓜州土貢,沙州土貢差別較大,麝香、黃礬、石膏、羖羊角均被收入.盡管對唐代土貢物品的記錄存在差異,但總體而言,其中以藥材居多.

自張義潮收復河西而后中原多不經略,作為地方政權,為與中原王朝保持聯系并取得后盾保障,不得不依賴進獻土產這種方式來維持,敦煌文書S·4398[23]《曹元忠獻硇砂狀》記載了歸義軍節度使進貢硇砂的情況:

新授歸義軍節度觀祭留□□祿大夫檢枚可空兼中央大夫譙縣開國男食

邑三百□□

硇砂壹拾斤

右件砂誠非異玩實愧珎纎冒瀆臺嚴無任戰越之至謹差步軍教練使兼為

御史中丞梁□通茅謹隨狀

獻到望俯賜

容納謹録狀上

□件狀如前謹縣

天福十四年五月日新授歸義軍節度觀察留□□祿大夫檢枚可空兼中央

大夫譙縣開國男食邑三百□□

曹元忠為五代十國末宋初歸義軍的一任節度使,以上為貢硇砂十斤之文書,硇砂是河西走廊道地藥材.

西夏建國前經常向宋朝進貢土產,“先朝,西夏持師子來獻,使人兼貢葡萄”[24].遼國勢力崛起后,西夏國又向遼進貢“細馬二十匹,粗馬四十匹,駝一百綺,綿二百匹織成棉被褥五合,蓯蓉、甘石、石井鹽各一千斤,沙狐皮一千張,兔鶻五只,犬子十只”[25]以示友好,除此,甘州、沙州、涼州進貢方物硇砂等為保一方安寧.

元代肅州藥產“杏核仁甘,元人用為貢”[26].明代土貢藥物數量有很大變化,“永樂年間,宮廷用藥僅為5·55萬斤,但是到嘉靖、萬歷年間,用藥激增到了26·42萬斤和24·96萬斤,為永樂年間的五倍之多.”[27]降及清代,土貢包括藥材數量減少且成為懲治官員的工具. 當時“土貢較唐制不過十存一二而已”[28],乾隆年間甘肅省州縣任職官員陳輝祖、閔鄂元捏造災害冒領賑濟,為懲罰其貪贓枉法,帝因其尚屬能事只是降低官階,然諭“嗣后,陳輝祖、閔鶚元俱不許呈進貢物,如陳輝祖等仍前奏進貢品,即行駁回,不必轉為呈進.”[29]嘉慶繼承乾隆之政策,除宮廷必需品外不再準許進獻.道光年間“仍照例呈進土貢……務當比照從前酌加核減”.清代土貢物品減少且藥材記載闕如,與此時封建制度已走向衰亡相呼應,亦與統治者所施行的政策息息相關.

河西走廊道地藥材作為土貢物品由來已久.唐代本區道地藥材在朝貢物品中占大多數,其后道地藥材亦是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地方州縣進獻土產于宮廷,滿足中央王朝對地方的絕對權威,保證雙方關系良好的發展態勢,進而維持地區穩定.另一方面,土貢制度無形中為河西走廊道地藥材做了宣傳,促進藥材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

2 其它價值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社會,除上文所述的主要利用方式外,中藥材資源還是佛教傳播教義的重要內容,是美容養顏的佳品,是重要的生活物資和景觀種植的不二選擇.

2.1 佛教傳播教義的工具

佛教公元前6世紀起源于印度,后經傳播逐步發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傳播過程中智計百出,在傳播的眾多方式中,中藥材亦被列入其中.以中藥材作為工具應該更能事半功倍,這源于中藥材在人類生存發展中必不可少且易于為普通大眾接受的特征.

敦煌文書北4977—5003號,北5004—5072號皆為《妙法蓮華經卷第三藥草喻品經》,數量龐大,文中僅摘錄北4977號[30]《妙法蓮華經卷第三藥草喻品第五至化城喻品第七》部分經文如下:

力所能漸得入道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

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之蒙潤各得生

……

何法念以何法忍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

眾生住于種種之地卻有如來如實見之明

了無閡如彼卉花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

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

……

迦葉當知 譬如大云 起于世間 遍覆一切

惠云含潤 電光晃耀 雷聲遠震 令眾悅務

日光掩蔽 地上清涼 叆氣垂山 如可承欖

其雨普寺 四方俱下 流澍無量 帥主充洽

山川險谷 幽邃所生 卉木藥草 大小諸樹

百谷苗稼 甘蔗蒲桃 雨之所潤 無不豊之

干地普洽 藥木并茂

□云所生 一味之水 草木叢林 隨分受潤

一切諸樹 上中下等 稱其大小 各得生長

根蘲枝葉 華菓光色 一兩所及 皆得鮮澤

如其體相 塵谷大小 所潤是一 而□□茂

佛爾如是 出現于世 譬如大云 普覆一切

既處于世 為諸眾生 分別演說 諸法之實

大圣世尊 于諸天人 一切眾中 而宣是言

我為如來 雨之之尊 出于世間 猶如大云

充潤一切 枯燎眾生 皆令離菩 得安隱樂

世間之樂 及涅槃樂

本文書認為經文用藥草喻品,一切卉木包括藥草為佛教普度的對象,諸藥草種性相異,可在云雨滋潤下各自生存.佛教出現于世,猶如云雨,滋潤眾生,遠離苦難得安逸樂、涅槃樂.

P·2637[31]《藥方書》載:

觀音菩薩最勝妙香丸法 爾時觀世音菩薩告大梵天王卻后未來五濁惡世之時十魔□□三災八難力兵饑饉劫諸難生時若有比丘入于淶山座禪持咒修無道饑大再迫我為人說妙香丸法合此比丘永得解脫不遭水火之難大小便利息比斷絕得如來大圓鏡海壽千萬歲獲五神通妙香丸法但依至修合.毗夜耶鶴虱、諾迦多仁棗、必屑、獨眷、摩耶朱砂、達多夜松脂練過、菅眾屬、石余、朱膝、茯苓、白蜜.右件藥各一兩新好者細梼為末煉密為丸丸如彈子大若要服時松

“觀音菩薩最勝妙香丸法”于丸藥名稱前冠以佛教菩薩名,所用藥毗夜耶鶴虱、諾迦多仁棗、摩耶朱砂、達多夜松脂,諸中藥材前冠以佛教人名,將中藥材與佛教緊密聯系在一起.

藥草喻品經數量眾多,內容充實.將晦澀難懂的經文加以通俗化,用人們熟悉的藥草來做比喻,使更多的人能聽懂、看懂,這無疑擴大佛教傳播的對象.藥方愈加神奇,中藥材合佛教咒語,可達到永脫世間之苦效果.如若經文只是靠說辭打開眾生內心,使其心理接受佛教,那么藥方所達到的神奇效果則是外在實質的益處,怎會不吸引眾生.由此,中藥材充當了佛教傳播過程中的工具和手段,促進佛教的傳播及擴大.

2.2 美容養顏

美容養顏是人類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話題,在美容技術不甚發達的古代社會,人們只能從天然資源著手,尋找有潔面美肌香體之效的生物.

甘松香作湯浴令人身香,可作香料使用;燕脂以紅藍花汁凝作之,調脂飾女面;礬石初生皆是石,采到后煎煉即可成礬,礬有白、綠、黃、黑、絳五種,白、綠、黃礬皆可入藥,惟黑礬“亦謂之皂礬,染須鬢藥或用之”[32],黑礬用于染發,突破人類對生老自然規律無能為力的模式,滿足再駐黑發的需求.敦煌文書中亦載許多婦女美容養顏藥方,S·4329[33]背面即為《香藥方》,如下:

白芷、白蠶、萎莛、白術、杏仁、桃仁、李仁,以上各一兩梼和棉裹洗面即用之

白珂、珊瑚、白附子、鷹熏,以上四味各一兩細研為屑乳和夜上用之

面膏方 蠶一八、生巖石一八、白石脂一八、杏仁半兩,四味搗碎和雞子合以涂面上,以上井華水洗之老之與少同年色異也.

丁香三八,甘草五八,細辛五兩,柱心十兩,芎蓉四兩,右件五味梼節蜜為丸如彈子大,臨臥服兩丸□□□□,發落不□□,常以馬酸脂涂之即自生不可細說也

玉屑面□方 玉屑四八,芎四八,章陸根一八,土爪根四兩,辛夷仁二兩,黃苓二八,防風一八,蒿本一八,栝樓三八,桔梗三八,白附子四八,白僵蠶三八,萎蕤四八,木蘭□三八,冬鳳仁五八,白芷三八,蜀水花四八,桃仁四八,鷹矢白四八,熏桂香四八,茯苓二八……

以上諸方為潔面、涂面乳等,均有所需藥材名稱、用量、用法及效果,記述清晰詳細,甚至依方可達老之與少同年色異之效.利用天然藥物潔面美容,可見人類對美容之需求古來有之,而香藥方則體現中藥材在這一領域的價值及意義.

2.3 生活物資

五行百產之精華為人類生存所需,大多中藥材可充當蔬菜、水果、食用糧食等,五谷、水果、蔬菜等類多為本草書籍收錄.藥材亦蔬亦果的特性,體現其被利用為人類生活物資的價值.

大黃為河西走廊著名藥材,“回夷人畜俱賴以食用大黃,故入貢還時滿載以歸總督楊一清閉關絕貢蔬”[34],貢大黃可免貢蔬,說明大黃可用作蔬菜.又如鎖陽為河西地區特色藥材,人類對其利用隨著節氣的發展而不同“三九者佳,和面作餅味甘可食,入春尚可用,入夏則取以飼豕,質老而味苦也”[35],三九天所產可和面作香甜可口之餅,待入夏則因味苦人類已無法食用,只能當作豬的食料.白鼓釘“今沙漠所產,人以作菜茹”、黃花地丁“人多采食之,烹調適口”[36],車前子常常被作為蔬菜食用,草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37],以上大黃、白鼓釘、黃花地丁、車前子、草蒿等類皆為植物藥,概可作疏.大豆有黑、青、黃、白、斑數色,黑者入藥,黃、白豆可炒食作腐、造醬榨油.苘麻“北人用來引火,其嫩子,小兒亦食之”[38],可藥用、引火、食用.枸杞“三月采其葉可為茶葉……其樹為耕樵采砍伐……園圃中亦有移置者”[39],可為茶為薪為栽.杏結子甘美可食,園圃中恒植之,惡實、無名精、酸漿葉可食,葒草炒熟亦可食.牡荊處處山野多有,樵采為薪.在沒有燈光照明的時代,河西土人多以石腦油燃燈.

除此,唐至清代河西藥材青木香、景天、大黃、麝香、戎鹽等還被用作民間防害.隋代武威太守樊子蓋“車駕西巡,將入吐谷渾,子蓋以彼多瘴氣,獻青木香以御霧靄”[40],青木香有消除霧靄之功效.景天多種于中庭,有避火之意.“大黃不去則人畜受暑熱之災,麝香不求則床榻盤蛇蝎之害”[41],是故人們倚大黃消暑,靠麝香制蛇.戎鹽佩戴為飾物云可作獸辟惡.

2.4 種植景觀

中藥材中有許多美麗有觀賞之效的種類,被植于庭院或田地,以作景觀之用.

迎春花、月季花“處處人家栽插之”、玉簪“處處人家栽為花草”[42],鳳仙、曼陀羅花生于北土,人家多種于庭院,紫荊木人多種于庭院間,藍實劃出專門的一塊地種植.楸樹皮植園林以為材用,絡石俗名耐冬,源于其冬日不落之特性,種于園中,作為景觀,使冬日的蕭條稍減幾分.

綜上,唐至清代河西走廊的中藥材資源利用方式多樣,其主要功能為治病救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媒介,重要的商品和土貢物品.除此,河西走廊中藥材資源是佛教傳播教義的工具,有時充當生活物資且有時可用作防害,為人們美容養顏所需,亦有許多植物藥資源被作為景觀移種園中.

3 結語

唐至清代河西走廊中藥材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中的歷史探索,不僅豐富“一帶一路”戰略的歷史內涵,更能為當今包括河西走廊在內的西北干旱區中藥材資源開發利用提供思路與參考,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中藥材是河西地區重要的經濟資源,研究歷史時期的利用情況對國民經濟特別是山區人民的脫貧致富和城鄉人民的健康有重要意義.其次,以中藥材為基礎的中國古代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研究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延續.再次,對干旱地區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有積極意義.中藥材資源如鎖陽在防止沙漠合攏、治理北方沙塵暴災害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視的生態防護價值.最后,促進中藥材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我國中藥材資源豐富,但“中藥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陷入困境”[[43],筆者之研究對河西走廊中藥材資源的利用有指導作用和參考價值.

注釋:

①[清]鐘賡起,纂.張志純,等,校點.甘州府志校注[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7:688.

②張云虎.河西走廊中草藥產業化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河西學院學報,2013(2):8-12.

③[明]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692.

④[明]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1003.

⑤[唐]孫思邈,撰.魯兆麟,等,點校.千金翼方[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3.

⑥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M].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1986.其中S·1467、S·3347、S·3395、S·4433背面、S·5435、S·5795、S·6052、S·6084、S·6177背面、P·2565、P·2662、P·2755背面、P·2882、P·3093背面、P·3378背面、P·3595背面、P·3731、P·3885背面、P·3930、P·4038、P·5549等為醫方記載,然叫法有別,除醫方外,有稱藥方書,有稱經驗醫方,有稱殘藥方.大多字跡模糊或者潦草,無法辨認摘錄.

⑦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11冊)[M].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112-114.

⑧此符號代表原文中此處之文字無法辨識,后文這一符號亦是此意.

⑨金炳鎬,等.論民族交流交往交融[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66-69.

⑩張力仁.文化交流與空間整合——河西走廊文化地理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2.

[1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1:2751.

[12][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校點本)[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第966頁載“紅藍花,張騫得種于西域”;第1594頁載“張騫使西域,始得大蒜種歸”.

[13] 光緒鎮番縣鄉土志[C]∥中國地方志集成·甘肅府縣志輯[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485.

[14][民國]徐家瑞,等.新纂高臺縣志[C]∥中國西北文獻續編·西北稀見方志文獻[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24.

[15][宋]唐慎微,撰.尚志鈞,等,校點.證類本草[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93.

[16][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校點本)[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677.

[17][民國]王存德,修.高增貴,纂.臨澤縣志[C]∥中國方志叢書[M].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42.

[18] 光緒肅州新志[C]∥中國地方志集成·甘肅府志縣輯[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544.

[19][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69.

[20][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044-1045.

[21][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8:1019-1028.

[22][宋]馬端臨,著.上海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1:656.

[23]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35冊)[M].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680.

[24][宋]唐慎微,撰.尚志鈞,等,校點.證類本草[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555.

[25][清]乾隆官修.續文獻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2994.

[26] 乾隆重修肅州新志[C]∥中國地方志集成·甘肅府志縣輯[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187.

[27] 唐廷猷.中國藥業史[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史,2007:134.

[28][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獻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5211.

[29]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23917.

[30]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87冊)[M].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361-377.

[31]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123冊)[M].臺灣:新文豐出版社,1985:68.

[32][宋]唐慎微,撰.尚志鈞,等,校點.證類本草[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74.

[33]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35冊)[M].臺灣:新文豐出版社,1982:351-352.

[34] 光緒肅州新志[C]∥中國西北文獻叢書·西北稀見方志文獻[M].蘭州:蘭州古籍出版社,1990:97.

[35] 乾隆鎮番縣志·地理志[C]∥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76:238.

[36][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347-349.

[37][宋]唐慎微,撰.尚志鈞,等,校點.證類本草[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288.

[38][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校點本)[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979.

[39] 乾隆鎮番縣志·地理志[C]∥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76:238.

[40][宋]唐慎微,撰.尚志鈞,等,校點.證類本草[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168.

[41] 光緒肅州新志[C]∥國西北文獻叢書·西北稀見方志文獻[M].蘭州:蘭州古籍出版社,1990:97.

[42][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校點本)[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1053,1208.

[43] 朱偉群,王麗君,等.中藥材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現狀與未來[J].世界中醫藥,2018(7):1752-17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拍爱|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综合色天天| 四虎成人精品|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亚洲三级成人|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高清免费毛片| 国产成人欧美|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97在线公开视频| 国产91av在线| 亚洲成a人片7777|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亚洲天堂日本|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青青网在线国产|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国产精品美乳|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狠狠干综合|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国产乱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1024精品|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婷婷六月综合|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在线中文字幕网|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亚洲综合片|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福利视频一区|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中文字幕在线观| 国产丝袜第一页|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网站|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亚洲天堂日本|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香蕉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