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亞辰
(北京林業大學工學院,北京 100083)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條件優化,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也逐漸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2017 年,全球范圍內60 歲以上的人口已經達到總人口的13%,約為9.62 億人。據推算,2050 年,60 歲以上人口的數量將增長為兩倍之多,2100 年此數量將增長至少3 倍,60歲以上人口數量將超過年輕群體的增長速度。當人步入老年期以后,身體的各項機能都會有所下降,特別是老年人下肢的肌肉力量的減弱,增大了老人由坐到站立過程的困難。如果老年人患有關節類疾病,更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日常活動,加重他們在起坐過程中的負擔。另外,老年人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大大增加,很多老年人面臨偏癱等下肢功能性運動障礙的問題,還有很多老年人雖擁有行走能力但卻因起坐困難而無法正常生活。起坐問題已嚴重影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如果有外部機構可以提供有效的輔助支撐,便可以大大減輕關節的壓力,不但可以幫助老年人正常起坐,還可以降低老年人起身時因不平衡而引起的摔倒的風險。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企業都著力于研究擁有助起功能的座椅,目前,市面上的助起座椅主要可分為電動助起座椅和普通助起座椅兩大類。電動助起座椅在推桿的作用下輔助老人由坐姿到站姿的過程,還可以減輕老人坐下的負擔,但此種座椅價格往往比較昂貴,而且存在許多缺點。目前,已有的電動助起機構結構往往比較復雜,且不易于折疊,擺放在家中較為笨重。普通助起座椅是通過彈簧提供動力,開關打開后彈簧就會給人一個向上的推力,當人壓在上面坐下的同時,座椅會進行復位,從而輔助老人的站起和坐下。普通助起座椅價格較低、控制簡單、結構較小,但相對于電動助起座椅穩定性較差。
除以上問題,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助起座椅還存在許多不足。市面上的助起座椅幾乎都沒有考慮過椅背部分的結構。座椅升起幫助老人起身時,如果椅背與坐墊的角度不變,將阻礙老人站起時身體的直立,老人的身體不平衡,極易發生摔倒現象,但如果合理設計角度的變化,椅背部分不但不會影響老人起身,還會提供給老人一個有效的輔助支撐力,幫助老人起身更加容易。此外,市面上的助起座椅大多數只是簡單的定軸轉動,沒有考慮到人起身時身體前移這一因素,不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使用者會出現站起困難、重心不穩等現象。而且國內外研究的助起功能往往應用在智能輪椅上,多用于殘疾人的站立訓練,價格昂貴,無法在大眾范圍內普及。有研究顯示,對于沒有下肢殘疾的老年人來說,長時間使用輪椅不僅會出現身體疲勞、腰疼等不適現象,甚至可能導致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衰退更嚴重,因此,設計一款新型老年人助起設備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助起設備的機構簡圖如圖1 所示。其中L21=30mm,L22=15mm,L31=5mm,L32=25mm,S4=45mm,L5=14mm, L61=15mm,L62=45m,共同組成助起機構,此機構由6 個連桿和2 個滑塊組成了8 個旋轉副、2 個移動副、和2 個螺旋副,原動件為滑塊A,由一個直線電機驅動,機構自由度為F=3×7-2×10=1。L7、L8、L1與機架L0組成剪式升降機構,用于微調助起機構與地面的初始高度,以適應不同身高的人群。其中,L7、L8與L9之間為螺旋副連接,且兩個螺旋副旋向相反,L7、L8與L1為滑動副連接,當L1為原動件時,由于螺旋結構的自鎖性,機構自鎖,自由度為0。

圖1 機構示意圖
機構坐深是指坐墊表面最前端到椅背與坐墊末端相交線之間的距離,坐深的設計影響腰部的放松和臀部的支撐。如果坐深的設計不合適,腰部與椅背不易貼合,久坐會產生腰部疲勞。
圖2 為國標“中國成人人體尺寸數據B10000-1992”中的人體坐姿圖。

圖2 人體坐姿圖
根據GB5703-85《人體測量方法》中的研究,人在28~30 歲時身高達到最大值,35 ~40 歲逐漸出現衰減趨勢。根據老年人身高的降低率,楊楠在《老年多功能電動輪椅的人性化設計研究》中近似推算出的中國老年人身體部分測量尺寸如表1。

表1 中國老年人(60 歲以上)身體測量部分尺寸(單位:mm)
基于以上數據分析,助起機構坐深尺寸選取為420mm。選取機構在初始狀態下L2與L3之間的夾角為142°,此時,F 點距AB 所在平面的水平距離為185mm。因不同個體的小腿加足高長度不一,為更好地適應不同個體,L7、L8、L0與L1組成的剪式升降機構,可微調助起機構的距離地面的初始高度,其初始高度H=H2-185mm,其中,H2為小腿加足高,不同用戶可根據個體身高差異,轉動L0調節座椅初始高度。
對上部助起機構單獨進行運動學分析,當下部剪式升降機構固定時,L1可以視為固定于機架上,對結構進行簡化得到圖3。

圖3 助起機構簡圖
如圖3 所示,用解析法計算助起機構的運動位置:

改寫成直角坐標的形式:


繼續將上式對時間t 求導得加速度矩陣:


可以得到速度矩陣(6)、(7)和加速度矩陣(8)、(9)

按照機構的尺寸信息建立出各個構件,并在各個構件之間定義如圖1 所示的連接關系,在Adams 里建立了二維仿真模型。給原動件輸入一定的運動規律,便可對模型進行運動學或動力學分析,從而檢驗機構設計的合理性。機構運動過程如圖4 所示。

圖4 機構運動過程
利用模型可輸出各個部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力的變化情況曲線,從而可對機構進行必要的優化和驗證。設原動件運動速度恒定,當機構在時間范圍內運行時,得到C 點在X 和Y 方向的位移及坐墊S4與水平軸的夾角隨原動件A 位移的變化曲線,如圖5 所示。

圖5 C 點位移及S4 與水平軸的夾角變化曲線
根據葉明在實驗中得到的人在站起過程中,上身軀干和小腿與豎直方向的夾角變化,結合人體小腿長度的平均值,可以計算得到人在站起過程中膝蓋位移的取值范圍。根據檢驗,此機構運行過程中膝蓋位移大小的變化在范圍內,靠背運動變化規律與人體坐起時運動規律較為擬合,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機構運行過程中,坐墊S4與水平軸的夾角變化斜率基本保持不變,由此可知,輔助設備的仰角變化過程平穩,無快速加速和減速等過程,輔助坐起時沖擊小,老人在使用時不會產生不適感,符合設計所預期的效果。
助起機構可降低老人坐起時關節壓力,減小摔倒風險,提高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本設計通過多連桿滑塊機構組合,以一個電動推桿作為原動件,實現對老人的輔助坐起。通過軟件對機構進行仿真分析,直觀地了解機構的運動信息,便于進行分析和優化,并從平穩性和人體工程學兩方面進行驗證與評價。助起機構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平穩性好,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本文已經初步完成原理分析與仿真,但是,結構穩定性和舒適性的提高有待在加工實物后進行改善。就目前老年人和護理等市場需求而言,該設計具有很大意義與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