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憲

半年前,母親在醫院換了個髖關節,這是個大手術。我們知悉,90多歲的老人手術全麻,風險巨大。母親進醫院就對我們說:“你們做任何決定,必須告訴我。”我們奉命,問她是否開刀,母親就一個字:“開。”她懂的,不開刀,以后生活質量為零。
母親同病房的一位老太,99歲,雖高壽,卻幾次犯腦梗、心梗。那天,她兒子來,兩人對話,清清爽爽的話音,但內容頗有“穿越感”。
老壽星一次次問兒子:“你幾歲了?”兒子答:“64歲。”她搖頭:“我才60多歲啊,你怎么會64歲呢?”兒子說:“您99歲了。”她說:“不可能。人到60多歲就不能走路了。我怎么還能走路呢?”兒子說:“現在人長壽了,您90多歲,還可以走幾步的。”
兒子走后,老太就要下床走路,手抖腳顫,可誰也不敢讓她下床。于是,掙扎著要下床的她被困在床架里。她的喊叫,整幢樓都聽得見——“我是老師(她曾經是一個漂亮的語文老師),現在要去上課,學生在等我啊。”母親正坐在窗前閱報,陽光斜映,雙眸晶亮,看“老鄰居”為失去自由大發雷霆,有點被震撼,也同情。突然她大聲說:“阿婆,我就在聽你上課啊。”
老太一聽母親的話,“撲哧”一笑,說:“不對了,是我做了個夢。”頃刻止聲,累了,仰面睡著了。
母親術后兩個月不到,開始走路,硬撐著站立起來,手扶一輛助步車。先在小小的屋子里走,之后走到外面的樓道。先走一大圈,接著走兩大圈。三個月后,走到了四大圈。走路從停頓到連貫,速度從緩慢到標準。臉色慢慢由蒼白轉紅潤。吃飯開始只吃清淡蔬菜,之后重新喜歡吃清炒鱔絲、紅燒豬蹄和紅燒五花肉。醫生、護士、護理都說,奇跡了。
一次午后在樓道散步時,我和母親一起走過一間雙人病房。見房中兩位老人,在門內借助一把有靠背的椅子,你爬上去,我下來;我爬上去,你下來。他們的手奮力扒著門縫,呼叫。他們要破門而出,門卻被外面的一根繩索牢牢綁定。
母親見了,“快叫人去啊!”護士飛奔而來。我們才了解到,是護工被他們幾個老人折騰得一宿未睡,中午睡一會兒,又擔心兩個老人出門發生意外,干脆用根白繩系緊門把,固定住,以求“安保”,結果卻睡過了點。門開了,兩個老人圍著母親,向“大姐”傾訴委屈。母親在這一刻,儼然成了救世英雄。
春天來了,母親扶著助步車,可以從三樓樓道走到樓下花園。花園里陽光明媚,花香彌散,綠色步道蜿蜒。那天我和母親款款閑行,迎面見一位也扶助步車的人,看上去很儒雅,戴一副寬幅玳瑁眼鏡,頭則木木地轉動,脖頸還系著一條擋風的絲巾。母親對我低語,充滿敬意:“那是李教授。”李教授教什么專業?不知道,但人家說他是大學問家,著作等身,來看他的人里,不少是博士生、碩士生。幾年前的一次大中風讓他倒下了,現在他能夠站起來,一步步慢節奏地走路,從樓上走到花園。
李教授移步到我們跟前,向母親微笑著說:“大姐,你走得比我好。我要學習。”他說話輕聲,卻有好聽的抑揚感。母親笑如春花:“你也走得好,比我穩。”
他們互相贊美鼓勵,扶著各自的助步車,緩緩交叉而過,點頭,揮手。走過去,母親對我說:“你一定猜不出李教授的年齡。”我是沒猜出,李教授一頭沒摻幾絲白發的黑發誤導了我。“他也剛過90歲呢,當然,是虛歲——還是小弟弟。”母親有點倚老賣老。
我記住了這個溫馨美好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