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_王存芳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九曲黃河從巴顏喀拉山脈深處款款流出,一路向東,蜿蜒奔騰;中原大地在黃河母親的臂彎里孕育成長,讓華夏五千年的文明璀璨閃耀。中原的一縷風,是否吹進文成公主的夢里?那里可有白馬寺的鐘聲和日月山的皎潔?絲綢之路在歷史的時空里往返,青海湖的明凈里,是否倒映著清明上河圖上的繁盛?青海、河南,早已在歲月交融里,遙相輝映,血脈相連。
生態文明,藍天碧水,是夢想的方向和奮斗目標。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如一條巨龍騰空而起,讓夢想照進現實。它綿延1587千米,帶著遠方的祝福和期冀,從青海出發,跨越甘肅、陜西兩省,到達河南,將青海的清風和陽光化為綠色清潔能源,點亮中原的萬家燈火。
我的家鄉駐馬店是這項工程的終點站。作為一名駐馬店人,能親眼見證它的落地和竣工,無疑是非常驕傲和自豪的。青海省海南州、河南省駐馬店市,我沿著地圖上的坐標,一眼一眼望去,手指一寸一寸地滑過,一種異樣的感覺在心頭蕩漾。漢代,駐馬店第一個驛站——征羌驛,就是因征伐青海羌族勝利而分封設立。如今,一條線路又讓駐馬店和青海首尾相接,綠能互聯,這不能不說是獨特的奇妙緣分!
從駐馬店市區出發,一個小時車程,就到達了工程所在地——駐馬店市上蔡縣蔡溝鎮大朱村。遠遠地,入目就是高聳的鐵塔和銀線,越往前走,帶給人的越是震撼和壯觀。施工現場黨旗飄飄,“踐行新基建 建設特高壓”“牢記初心使命 主動擔當作為”“爭創國優 建功豫南”等標語隨處可見,各類工程車來回穿梭,數千名工人在各自的崗位上有條不紊地忙碌著。電纜溝里、作業車上、作業梯上、設備臺架上,他們或變換著身體角度仔細測量,或低頭焊接,或一聲不吭努力搬運,或盯著手里的工具細心安裝,或兩人一組監護噴刷……盡管戴著口罩,但他們專注的神情、一絲不茍的認真勁兒深深打動了我。奮斗的青春最美麗,當我站在這里,目光追隨著他們,看著工具在他們手里轉動和輪換,看著他們在銀線上的“舞蹈”,看著他們的背影或側影,內心充滿向上的、積極的、讓人振奮的力量。每一項偉大的工程,都是由一個個普通的、平凡的人共同托舉起來的,是他們用精益求精的態度、執著忘我的工匠精神凝聚起來的。
經詢問得知,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的電力系統,有河南本地的,也有安徽的、四川的、上海的……不同的口音,不同的工種,因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在這里,他們共同協作、克服困難,為了工程早日完工。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工地、宿舍兩點一線重復著,和家人的聯系只有打電話和視頻。前些天,我看完了央視新聞客戶端直播的《向勞動者致敬!記者直擊青豫直流特高壓工程現場》近1個小時的視頻,在記者最后的鏡頭里,我看到了一個溫情的場景。一個施工人員在孩子出生10天后,就趕到了施工現場,照看兩個孩子的任務全部落在同為電力工人的母親身上。當記者讓他和家人視頻通話時,5歲的大女兒脫口而出:“爸爸,你什么時候回家?”他的臉上看不出太多情緒變化,說:“工程結束就回家,回家給你講故事?!蔽蚁?,他此時的心情應該是很復雜的,內心也一定是有虧欠的。直播快結束時,記者問他工程完工后最想做什么時,他說:“待在家里,陪陪家人,陪陪孩子。”我知道,不僅是他,所有在這里的施工人員,都有這樣一個回家的心愿。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這些電建人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工地上,哪里有施工任務,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辛苦忙碌對他們來說已習以為常。他們是別人眼里堅強的漢子,也許只有家才能觸動他們心頭那根柔軟的弦吧!
綠色能源,點亮中原!我從遠方來,帶著清潔電。這條特高壓線路,載著它的使命,填補了中原電力負荷的缺口。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這首《卜算子》忽然在腦海里閃現。這樣的情形和眼前是多么相似呀!一條黃河連接青豫,一條特高壓線路再次將兩地緊密相連……共飲黃河水,共享清潔電,無形中拉近了兩地人民的心,也讓兩地的情誼更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