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習總書記對于建筑從業者的寄語,也是城市發展想要實現的目標。聚焦解決群眾最期盼、最迫切的“老、小、舊、遠”等民生問題,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是建設有溫度的城市發展策略之一。
基于此背景,在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的指導下,由上海建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主辦,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華建集團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楷林樓宇科技研究院、青島科瑞新型環保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建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承辦,上海建工四建集團有限公司、東方雨虹建筑修繕技術有限公司提供合作的2020 年上海建筑發展高峰論壇暨《上海市建筑業行業發展報告(2020年)》發布盛典順利召開。
為探索中國城市發展最佳實踐路徑,進一步促進中國城市有機更新進程,特邀政府主管部門及建筑行業內相關企業、知名院校、科研單位匯聚一堂,就“城市有機更新”“后疫情時代建筑發展”“健康社區”等相關話題展開了專題演講活動,共吸引了近400位嘉賓的參與。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裴曉、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政策研究室主任徐存福等嘉賓出席此次論壇。

上海建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朱雷對與會嘉賓的到來表示了感謝。他在開幕致辭中講道,上海建科自覺踐行市委提出的“建設人民城市”號召,積極參與人民城市的建設工作,貢獻上海建科解決方案,努力做到“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此次大會特邀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利學與華建集團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趙晨主持,帶領大家共享此次有關國內外城市更新與建筑發展相關新理念、新發展與新實踐的饕餮盛宴。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呂西林首先對可恢復性、韌性的概念進行了追溯與剖析,指出,要在當前建筑體量背景下開發新型可恢復性防震建筑,提升現有建筑的可恢復能力,打造低損傷及可恢復功能結構。呂西林強調,地震后建筑修復工作應更關注低損傷、高修復,而非簡單的推倒重建。最后,基于可恢復功能結構的實踐工程應用,呂西林強調,單體建筑是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元素,只有單體建筑在地震后具有可恢復性功能,才有可能實現抗震韌性城市的最終目標。

《報告》發布會儀式
論壇同期,《上海市建筑業行業發展報告(2020年)》新書發布會圓滿舉行。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裴曉對報告進行了解讀。裴曉指出,2020年,上海市建筑行業總體發展態勢穩中向好,對本市經濟平穩發展起到了明顯的支撐作用,且建筑工業化、信息化、綠色化繼續穩步發展,裝配式建筑的規模保持穩步增長。因受新冠疫情影響,上海市建筑行業發展出現過嚴重受挫階段,但隨著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成效持續顯現,上海市建筑業的發展環境將進一步改善,建筑業也將得到全面恢復發展。裴曉認為,在后疫情時代,又恰逢“十三五”收官之年,上海市建筑市場管理和建筑業應繼續以優化建設領域營商環境為重點,進一步細化“放管服”改革和“一網通辦”,全面提升行業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動綠色節能建筑和裝配式建筑發展。

活動現場
上海建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向民立足當下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總體態勢及實際情況提出,既有建筑更新改造是上海市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途徑。當前即有建筑更新改造存在著技術標準制訂明顯落后于新建建筑的困境,盡快編制充分體現上海特色的既有建筑綠色改造標準是一項迫切的重要任務。同時,基于由上海建科集團主編的《既有建筑綠色改造技術標準》,李向民強調,即有建筑綠色改造應秉承著“因地制宜、追求實效、合理提升”的工作方針。
華建集團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趙晨結合自身從業經驗與實際感受,以上海體育館的更新變遷之路為例講述了上海體育建筑的建設發展歷程。在趙晨看來,雖然城市在一直不斷發展、不斷更新著,但是城市記憶、歷史成留存于城市的每一棟建筑中。從上海體育建筑的建設變遷來看,趙晨認為,更新之踐之后,除了不斷升級的建筑功能與場所體驗感,還有歷史記憶與時代痕跡。風雨砥礪,歲月如歌,鳳物長宜放眼量,這是趙晨對城市更新的美好展望。
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趙榮欣梳理了智慧城市的概念與發展變化,指出,中國正在進入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正在助力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通過對基礎設施運維管養現狀痛點的陳述,趙榮欣提出了相關數據與決策建議,強調智慧化轉型的核心在于管理流程的重塑,為傳統產業的轉型提供了一點思考與建議。
香港置地助理總經理李琰指出,邁向2035是上海重要的產業機遇,上海正加快建設與中國經濟實力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而成功的CBD應當是宜居的社區。通過對上海徐匯濱江新金融城集群建筑實踐經驗的各類要素進行概括,李琰表示,綠色健康建筑形成的社區將會給人們提供一個全新的工作方式。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青島科瑞新型環保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翟傳偉表示,隨著多個防火保溫標準的頒發,傳統外墻外保溫系統逐漸被淘汰,尤其在夏熱冬冷地區間接式供暖條件下,內保溫優于外保溫。經過對科瑞-STP外墻內保溫系統的概念及實踐介紹,翟傳偉表示真空絕熱板將在建筑節能領域大放異彩。
清華同衡設計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所所長鄒濤以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為切入點,指出,理論上生物多樣性應成為評價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基礎性指標,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亦是海綿城市成為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的策略。鄒濤強調, 城市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城市更新歷程中需盡量保留和“傳承”原有自然要素,以更新促修復,以修復促更新。
上海建工四建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谷志旺從社會需求、技術特點、關鍵技術、實踐案例、發展展望等方面闡述了城市更新的技術與實踐。谷志旺指出,城市更新是當前中國城市發展的熱點與城市建設管理的重點,存在著對象的特殊性、目標的多樣性、環境的復雜性等特點,其發展趨向于綠色化、數字化、安全化。
上海楷林樓宇科技研究院執行院長盛鍇為大家介紹了楷林在全過程管理中的實踐,以無邊界辦公的實際案例講解了全過程管理在寫字樓資管中的應用。據盛鍇介紹,通過與華為合作大型智慧商務綜合體,楷林正從單場景智能化邁向整體智能化。
上海綠地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朱志華以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這一百年工業遺產為出發點,指出工業遺產的更新改造要與延續城市個性化文脈特色相融合,要與帶動城市經濟和民生發展相結合,其最終將由工業記憶轉換為文化創意。
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綠色建筑與低碳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李芳以上海新天地健康社區為分析案例,具體描繪了健康社區建筑的實施挑戰與得分項所在。李芳強調,健康社區可將健康舒適延續至整個社區,并提升社區使用者的舒適度、便利度和健康度,最終實現人居環境的健康更新。
華建集團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規劃師助理范文莉指出,上海作為中國城市開發由增量式快速建設往存量式精致開發轉型的樣本,其問題解決方案具有一定的創新探索性,基于精細化城市設計與城市重點地區更新的十二條策略或可提供一定參考。
上海同建強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曾朝杰以五角場創智匯等典型項目案例分析為著力點,闡述了無梁樓蓋關鍵技術、地下結構隔排水主動抗浮技術這兩個新課題研究。
上海川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小海強調在城市更新的實踐過程中,從業人員的作用不容忽視。一位位相關從業者為城市更新貢獻了自己的一份份心力,也為建筑的發展增添了一處處色彩。
最后,感謝各位嘉賓的到來。我們明年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