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寧
摘 要:在美術史研究的方法中有許多很有影響的方法,這其中法國史學家、批評家丹納提出的文藝社會學方法對美術史研究有獨到的見解。在文藝社會學方法中,丹納提出了著名的“種族”“環境”“時代”三動因公式,這個公式很好地闡述了中西美術史上一些風格流派的形成原因。文章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去分析南宋山水畫的演變原因,來進一步解釋這種研究方法對美術史的影響,并獲得對南宋山水畫的深入認識。
關鍵詞:社會學;山水畫;演變
一、丹納與文藝社會學
伊波利特·阿道爾夫·丹納,是法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和史學家,歷史文化學派的奠基者和領袖人物,被稱為“批評家心目中的拿破侖”。他把文藝看作是一種社會現象,從文藝與社會這兩者的相互關系出發,運用社會學的思想、觀念和方法去研究文藝,把文藝現象當作社會思想的一方面去看待,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藝社會學。
在《藝術哲學》這本書中,丹納提出了著名的三動因公式,即“種族”“環境”“時代”。所謂“種族”,是指種族的特性,它來源于天生的遺傳性,是一個民族在生理學和遺傳學上所固有的性格、氣質、觀念等文化傾向,是不會隨著時代環境變化而變化的一種特性。所謂“環境”,丹納指的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由于社會環境與時代精神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這里的“環境”更多是指自然地理環境。“時代”這一因素,主要指的是時代精神,包括政治事件、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世俗風氣。這三要素是我們解釋某種文藝現象常采用的一種方法,運用丹納的文藝社會學,我們可以很好地分析中國美術史上的種種流派和風格。接下來本文將運用此種方法去分析南宋山水畫的演變。
二、南宋山水畫概況
南宋山水畫顯示出和北宋截然不同的面貌。隨著政權的南移,人們的審美習慣轉變,北宋山水畫的傳統漸漸地改變了。最明顯的改變體現在構圖上,以邊角之景代替了全景式的大山大川,重視描繪局部特寫的審美心理。例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馬一角”“夏半邊”就是這一改變最好的例證,他們開創了山水畫的一個嶄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就是我們常說的“尚體”的時代,因而南宋的山水畫又可以稱為南宋院體畫。最能代表南宋山水畫特點的就是南宋四大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劉松年、馬遠、夏圭跟隨著李唐的腳步繼往開來,所以四大家在繪畫面貌上是比較相似和接近的,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馬遠和夏圭,通常說的南宋院體畫就是以這二位為代表。馬遠和夏圭山水畫的共同特點就是構圖上近景多偏在一角,細致刻畫,而遠景則簡練清淡,畫面主題突出,層次分明。在筆法上喜用斧劈皴,樹的畫法多枝外托,姿態顯得舒展瀟灑。山水畫雖寥寥一角,隱隱半邊,卻給人以意味深長、境界完整的感覺,畫面的藝術感染力非常強。
總結起來,南宋山水畫的最大特點就是“水墨剛勁”。這一特點體現在畫面上就是剛性線條和下筆猛烈的大斧劈皴。這些特點造就了南宋山水畫的獨特面貌,也是南宋特殊時代精神在藝術作品上的直觀反映。
三、南宋山水畫的演變原因
前面介紹了丹納文藝社會學的一些主要含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種族”“環境”“時代”這三動因公式。丹納提出的這三要素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把文藝現象融入到社會這個大的總體中去考察。接下來我們就運用此種研究方法去分析南宋山水畫演變的原因,并從中獲取一些經驗和認知:
(一)“種族”
所謂“種族”,是指一個民族在其生理學和遺傳學上始終保持不變的性格、氣質、觀念、
智力等方面的文化傾向。“種族”的不同,必然會造就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審美需求。南宋的宮廷畫院畫家都是北宋畫院畫家的后輩,他們的文化心理應該說是和北宋畫家一樣的。事實上也正是如此,中國畫歷代都講究師承關系,南宋山水畫就是很好的印證。南宋山水畫全出于李唐一系,后人稱之為“系無旁出”,就是說南宋山水畫的畫風是由李唐所開創的,他是南宋山水畫的“祖師爺”。這就是“種族”上的一種延續、文化傾向上的一種繼承,它不會受到外來因素的干擾而發生改變。回到繪畫上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端倪,我們從馬遠、夏圭的一些小品上可以看出很多工整細致的場景描繪,再看北宋山水畫的一些細節描繪,我們會發現它們對細節的忠實是相同的。北宋嚴謹的法度到了南宋時并沒有消失,畫家仍然是在這樣的一種法度下描繪畫面,這也能很好地體現出南宋畫家對于北宋風格的繼承,這是“種族”在文化心理上和審美需求上的一致反映。所以說“種族”因素對于形成南宋山水畫畫風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二)“環境”
“環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但是丹納所論述的“環境”因素更多地傾向于自然環境因素,特別是氣候、地理環境對民族或民族性格的決定作用。南宋畫家之所以喜愛畫邊角之景,與他們生活的地理環境有著密切聯系。南宋畫院有別于北宋畫院,在北宋時畫院是宮廷畫院,是為皇帝服務的,所以畫院設立在皇宮內,這就導致畫家主要是描繪宮廷內的一些奇花異草,他們的視野也相對較為狹窄。南宋畫家則不同,南宋畫院主要設立在宮廷之外,這就使畫家們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大自然,去陶冶自己的情操。同時南宋的都城在江南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有別于北方的大山大川,杭州一帶的山川都是比較秀美的,這樣秀美溫潤的地理環境就為南宋山水畫風格的形成提供了客觀環境因素,這就使畫家們更傾心于描繪清新自然的邊角山水。反映到畫風上,以往的那種較滿的全景式構圖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給人空靈感覺的邊角式構圖,同時在筆墨的處理上也由北宋時那種繁復的皴法演變成簡練的水墨語言。北方山水所描繪的主要是山,因為北方氣候相對干旱,山多水少所以畫家眼中的山水也主要是以山為主體。南方則不同,杭州一帶氣候濕潤,河流湖泊非常多,最著名的當屬西湖,西湖那樣的湖光山色吸引著像馬遠、夏圭等畫家去描繪它。所以南宋山水畫就是以水為主,水的描繪成為畫家作畫的重點,我們可以從馬遠和夏圭的作品中很清晰地看到。這種地理環境也制約著畫家的視野,他們不能像北宋山水畫家那樣游走山河大川,不可能領略雄偉壯觀的高山,于是他們就轉向去追求清秀雅麗、工整精致的山水風格。
(三)“時代”
丹納對于“時代”的論述比較含糊,他認為的“時代”包括環境因素、時代精神和風俗氣質等。這個概念是非常龐大的,包含民族和時代思想情感、社會制度、政治文化因素等等。由于“時代”的概念較為復雜,所以在這里我們將“時代”分為兩個大方面去分析,即社會形勢因素和文化心理因素。
1.社會形勢因素
我們知道宋朝是個重文而不重武的朝代,所以軍隊實力大大削弱。1127年“靖康之難”后,金兵多次南下,步步逼近,妄圖消滅南宋王朝。面對軟弱無能的統治者和兇殘的侵略者,許多有志之士便奮起抵抗。正如陸游說:“人人自期以殺身翊戴王室。”參加抗金斗爭的不僅僅有一些將領,還有許多詩人、詞人、文學家、畫家,他們都紛紛參與到了斗爭的最前線,例如:我們熟悉的大詞人辛棄疾,親自率領義軍,殺入敵營;大詩人陸游也曾長時間沖殺在抗金的第一線上;畫家中,蕭照就曾趕到太行山一帶抵抗外敵。從這些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南宋人的愛國情緒是多么高漲。這種高漲的愛國情緒反映到文藝作品上就是剛強不折的豪邁氣勢,例如陸游的“孤劍床頭鏗有聲”“鐵馬秋風大散關”,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些詩句都是愛國情緒最好的體現,反映出南宋人那種寧折不屈的頑強精神。這種精神也反映到繪畫上,南宋山水畫的線條是剛拔堅挺、寧折不曲的,皴法則是運用大斧劈皴,給人的直觀感受是畫面里具有一種強烈的感情。我們絲毫看不出那種柔弱之氣,這就是南宋所特有的時代精神,是那個時代的象征。
2.文化心理因素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心理,這種文化心理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它貫穿于那個時代的始終。南宋相比于唐朝而言,在文化上沒有唐朝那么氣勢磅礴,反而顯得內斂和深沉,在繪畫上也沒有盛唐那般富麗堂皇,顯得很含蓄。正是這樣的一種文化心理造就了南宋人對繪畫的追求也必然是意味深長的。畫面表現也是更多地以邊角為主,體現出南宋人那種含蓄內斂的心理。南宋山水畫在題材上更多是表現隱逸題材,這些隱逸題材表達的思想正是一種哲學性的思考,南宋山水畫家通過作品來表現出一種空靈的、幽邃深沉的、孤獨寂寞的審美意象。南宋山水大多以小品為主,畫幅都不大。這樣的藝術表現形式主要受到南宋理學“以小觀大”觀的影響,這種觀念造成了藝術視角的轉變,典型代表就是馬遠、夏圭的山水畫風。他們的畫風都是以簡取勝,畫面給人的感覺很簡練。這幾個方面都反映出當時的文化心理對山水畫的形成所產生的積極推動作用。南宋山水畫風格的形成受到一定社會環境的制約,是在所處時代“精神氣候”的滋潤下發展起來的。
四、結語
本文運用社會學的方法分析了南宋山水畫的演變情況,從“種族”“環境”“時代”各要素出發,較為詳細地解釋了其藝術風格。要搞清楚某種藝術風格就要從社會學的視角找到和這一命題相關的事實材料,然后去分析去找尋一些答案。這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我們進行文藝現象的研究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李福順.中國美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陳傳席,顧平,杭春曉.中國畫山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4]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5]蔣勛.美的沉思[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4.
[6]曹愛華.南宋“邊角山水”畫風成因淺說[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6).
[7]胡友慧.略論南宋社會心態與山水畫的審美觀照[J].長沙大學學報,2007(1).
[8]趙婷.論丹納《藝術哲學》的“三要素”[J].文學教育,2011(6).
作者單位:
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