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之


中文名:“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
語 言:普通話
類 型:音樂/歌舞/歷史/真人秀
導 演:于蕾
片 長:165分鐘
制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今年1月29日,央視《國家寶藏》電視專題欄目2020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在央視綜藝頻道、央視網及網絡平臺同步播出,該節目覆蓋人群廣泛,受到全國和海外觀眾的歡迎。該節目在恢弘的音樂開場中推出,主持人張國立攜48家文博機構負責人一起登場,大屏幕上,綿延奔流的黃河水在奔騰,充滿儀式感的采集黃河水行動扣人心弦,動人的音樂舞蹈,見證了諸多歷史上的人物,講述了諸多中華文物背后的故事,串聯起古老黃河沿線的歷史文化圖景。
節目中,黃河流經9個省份的48家文博機構負責人一齊亮相,把國寶的“前世今生”通過最現代、年輕化的演繹,將黃河故事娓娓道來。壓軸登場的最后一件國寶是來自山東曲阜孔子博物館的《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孔子博物館副館長楊金泉受邀登上央視舞臺,參與了節目錄制。
《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連環圖畫,也是我國歷史上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最早一部連環畫,它不僅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貴遺產,而且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據史料記載,《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主要取材于《史記·孔子世家》,亦兼采《孔子家語》《論語》和《孟子》等,構圖精練,造型傳神,設色亮麗,衣著服飾、用具儀仗、牛馬車駕、山水樹木刻畫精細,內容豐富,情節完整,不但反映了孔子的偉大思想,而且還能使世人知曉至圣先師的善德懿行、人文內涵,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孔子的崇仰之意。
《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的問世并不是一下子就相當完備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漸次完整又日趨成熟的過程。一方面,單一的各類反映孔子形象的畫像的誕生,包括卷帙浩繁的文字著作,為《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的醞釀與完稿創造了良好條件;另一方面,歷代統治階層對孔子及其儒學思想的日益重視,也為《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的刊行夯實了思想與物質基礎。
《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彩繪絹本共36幅圖,選擇了孔子生平較重要的行跡,文字多用《史記·孔子世家》有文有贊,但無題目。作者及繪制年代不詳,因圖前有二跋,其一寫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故推斷它出自明代成化、弘治(公元1465—1505年)年間。而以宋人畫本為底稿的石刻本,則刻成于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現陳列在曲阜孔廟圣跡殿內,包括總題目“圣跡之圖”(篆書)一石、文字九石、畫圖一百一十石。
《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從明代算起,流傳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雖然圖文作者、篇幅形式、繪制手段等各不相同,但總體而言,它們都以時間為經、事跡為緯,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傳奇一生,體現出了故事生動、圖文并茂、繪制精細、線條流暢、形象傳神的特點,為后人生動地展現了一個偉大而又富于生活氣息、充滿情趣魅力的“活化”的孔子形象,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因此不失為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編年史。而且,《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對于后世連環畫的形成、完善和發展,無疑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形式和內容上,更是產生了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
編輯 朱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