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泰 程晨

領略中西繪畫之精髓
感受大千世界之變化
天賦與努力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他在追求藝術之路上收獲碩果
把握心靈與宇宙間的奧妙
他將“真善美”注入筆墨中
繪製出扣人心弦的藝術作品
大千世界觀其微
將宇宙萬物的變化融入創作中,是張若瑟先生的創新之舉。他長期探索宇宙大環境,涉獵多種題材,以敏銳的目光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將之與時事、動向緊密結合。在不斷地創作和積累中,他開辟出了獨屬自己的風格,並將之運用到藝術創作與教學工作中。
“作品要表達真實的世界、善良的內心與美好的憧憬”是張若瑟先生承“善畫文化”之宗旨的最好體現,更是他的繪畫作品《平衡的宇宙》傳遞的核心理念。上世紀9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舉辦了一個大型國禮大師作品展,張若瑟先生受邀攜12呎長的心血之作——《平衡的宇宙》參展,不料被外交部選中,作為國禮贈送給外賓,一時間在香港藝術界被傳為佳話。
在這幅作品中,人們所看到的是張若瑟先生的另一種藝術態度。由於長時間將目光投注於宇宙這個大環境中,他把握住心靈與宇宙間的奧妙關係,發現人類的心靈是用來平衡宇宙萬物的,它替人們平衡了生活中的日常與宇宙變化的聯繫。他仔細地考慮後,鄭重地說道:“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是,外界所發生的一切破壞都是我們心靈的不完善所引起的,心好了,一切就好了。這是每一位藝術家無法回避的問題,也只有提早發現這些問題,並將其作為主體融入自己的創作中,才能對人類的心靈修為產生影響。”
正是有了這樣的信念,張若瑟先生投入了20多年精力,創作出無數直指心靈的作品,只為用這短暫而寶貴的20多年告訴人們:“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己。當我們不斷在採用伐木等方式來獲取自己利益的時候,許多年後更加肆意的自然災害會告訴我們,我們的心靈出問題了。”
從心靈開始,張若瑟先生成立了真善美美術學院,以期更好地宣揚其創作理念。曾幾何時,他的心中有這樣一個理想,就是希望下一代藝術家擁有更好的發展,走出世界,將中國藝術宣揚出去。這也是他興辦學院的初衷。
平時,他注重發現學生作品中的突出亮點,並不斷加以引導、完善,使其繪畫技藝日漸增長,並有意關注一些西方畫展的訊息,鼓勵學生前去向優秀的藝術前輩學習。“用真心把教育做好,傾盡所能將喜歡的事當作終生事業來做,足矣。”這是張若瑟先生發自肺腑的一句話。
張若瑟先生強調,教育不僅是教授學生畫畫的技巧,也應該教對方人生的道理。因為藝術源於生活,個人能有正確的人生觀,方能創作優秀的作品。從技巧到內心,皆應該得到提升。這與張若瑟先生提倡的藝術主張一樣,身心合一,整體都有所進步。
更有趣的是,因為對世界有了細緻入微的觀察,張若瑟先生也常常能通過觀察準確掌握學生的狀態。要是有人心情不好,下筆不暢,他便會上前開導。看到老師予以關懷,學生們往往會好奇:為什麼老師能知道自己的狀態。對此,這位慈善的老師往往微笑待之,一切奧妙盡在不言中。
藝術碩果沉甸甸
藝術家對於境界的把控,往往比技巧更為艱難。因而在藝術之路前進時,畫家的風格就演變成兩種:一種是常思安穩或創新不足,藝術風格雖然逐漸成型,卻也極難改變,反而為其所限制;一種是堅持原有的繪畫手法,並不斷融入創新元素,超越自我,創作不拘一格,卻又震撼心靈的作品。
因而,心境往往成為許多畫家畢生追求的終點站。張若瑟先生認為,藝術之於畫家,究其根本其實是藝術家對筆墨紙的認識及駕馭能力。“心中有天地,筆下有乾坤”,畫家對畫筆的駕馭能力,恰恰是其思想和心境的體現。他說,我們生活的社會、人文正不斷發生著變化,生活在這個社會的畫家,理應有敏銳的眼睛,去洞察這個社會的變化,及與它有關的用於繪畫的實用物料。只有達到一定境界的畫家,才能不為世俗所左右,不為眼界所困擾,不為風格所限制。
在多年的創作歷程中,張若瑟先生也曾遇到瓶頸,如何借外力去突破,成了他常要思考的問題。因此,除了借助物料外,他還利用其他方法在創作上加以創新。如粉彩畫創作,在大部分畫家的畫法都漸漸趨於一致的時候,如何出彩?這很重要但也困難。張若瑟先生突發奇想,在關燈的環境下,用投影儀將物體投放在一張畫紙上,而後觀察物體的顏色變化,取來畫筆根據光線的顏色仔細勾勒、描繪,新穎而不失真實。
藝術家的自我醒視決定了藝術家思想境界的高度。張若瑟先生的理解是:藝術人能否揮筆成畫,執筆成文,整合辭章,說理動人,取決於其是否有胸懷乾坤、通貫古今的能力。身處大千世界,卻能觀物入微,縱覽宇宙萬物,卻能知其細微。
張若瑟先生數十年如一日保持著對繪畫的追求,追求技與藝,強調情與境。張若瑟先生的作品透露出一種引人深思的力量,帶動觀賞者的思緒往更高或更深的層面探索。多年來,他在藝術領域成績斐然:多次在香港及海外舉辦個展、講座,亦在美國、日本、北京、汕頭等國家和地區舉辦聯展及邀請展百多場;作品列入多類著名藝術刊物及入編韓國出版之《世界之水彩畫》大型畫集;作品被香港文化博物館,德國、新加坡、上海、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機構及個人收藏;傳略列入《香港名人録》等多部辭書;作品被列入中國名家典籍及重要辭書達數十項,殊榮迭至。
執筆不忘繪初心
萬丈高樓平地起,在張若瑟先生看來,越是要追求更高的境界,越離不開扎實的基礎。無論何時,都不能忘記入門的初心。
早年,張若瑟先生出生於澳門,8歲開始踏入藝術領域。上世紀60年代移居香港後,他利用閒暇時間到香港美術專科學校純藝術系學習繪畫,對鉛筆畫、油畫、木炭畫、水彩畫等按西洋方法創作的各種畫種了然於心。期間,他有幸拜香港第一代居廉派畫家尹如天先生學習國畫,因此吸收了東西不同的繪畫藝術之優點,且不斷整合、融匯,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水彩與油畫共享的畫風。
之後,為了追求生活的穩定,張若瑟先生先後做過設計花布,繪製電影廣告、海報,以及到馬會中工作等。生活如他所愿,日趨穩定,但心中的藝術愿望也變得越來越強烈,常常讓他感覺到,提起畫筆創作,便是自己開心的事情,也是自己追求的事情。最後,他下了一個決定:回歸到純粹的藝術中!
從澳門到香港,從西畫到國畫,空間發生了變化,畫種也不再拘泥於某種單一的類別,張若瑟先生的藝術生命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走向成熟、飽滿。他是一名尤為推崇寫實的藝術家,在他看來,無論是寫實畫還是抽象畫,都要接受觀者的檢驗,而觀者的藝術鑒賞力參差不齊,如此,於他們而言寫實作品更易於理解和把握,其表現事物的脈絡及過程也更直接。
傾其半生,走過許多山山水水,張若瑟先生將美景人文收入眼底,一路拾掇創作的靈感。他的足跡留在了英國倫敦,意大利威尼斯、佛羅倫斯及羅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他感悟到:真正激發畫家放大創作觸角的,是大千世界這個客觀因素。萬事萬物都在發展中,畫家要能敏銳地捕捉到當中變化,並融入自己的主觀情感和態度,將之訴諸筆端,呈現在生存在這個環境中的人們面前。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他發現,每個國家的博物館都陳列著代表中國文化的文物時,內心感慨道: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智慧,正像種子一樣在世界各地發芽、生長。這也更加激發了他追求藝術,到達頂峰的決心。
在如此純粹的追求中,張若瑟先生享受到藝術帶給自己真正的快樂,不僅有沖擊視覺的色澤,還有觸動靈魂的能量,他在創作中心領神會:“好的作品要在平靜的狀態下創作出來,這個過程可以帶動思維的提升,讓畫家能分析其中的元素,然後通過手法在紙上重新演繹。所以我繪畫會把作品所表達的重點傳達出來,讓觀眾能感受里面的信息和能量。”自從真正步入藝術的世界,張若瑟先生沉浸其中,讓感性和理性交融、輝映,成為一種生命力,賦予給畫作,感染了觀眾,也幫助自己登上了藝術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