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細屯有故事,有一個個不應被淡忘的故事。
懷著充滿激情的敬意,我又一次走進六細屯。
六細屯地處十萬大山腹地的上思縣南屏瑤族鄉江坡村一座高高的山頂上。
全村60戶瑤族人家,星羅棋布于山上。幾乎每家的面前,皆是陡坡或溝坎。屋后,是更陡的坡更高的山。一條條山道,如慢悠悠攀行的蛇,轉過窄窄的山坳,再轉過山坳,依然是窄窄的山坳。
松油火把照亮歲月,草棚木屋更兼坡陡坳窄,留下瑤族人多少刀耕火種的堅韌和執著。
火塘于明明滅滅中總是暖不透靠山吃山的日子,松油火把烤不干腳印里一汪又一汪汗漬,更照不出一條柳暗花明的路。但一代又一代俗稱“過山瑤”的瑤族人篤信:山再高,只要往上攀,總能登頂。正是靠著這種生存信念,他們與森林、與叢林結緣,在大山上用攀爬的精神,延續生命,繁衍生息……
日子如山一般沉重,他們注視著流淌的江水,渴望掙脫苦難!因而,當共產黨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現在六細屯時,當共產黨人目光堅定地告訴他們,要帶領他們鬧革命、掙脫苦難、翻身做主人時,瑤寨里便紛傳:這些共產黨人能幫助大家掙脫剝削、掙脫苦難。于是,他們將這一群衣衫破舊的共產黨人迎進被火塘熏黑的草棚木屋……1948年夏末初秋,十萬大山地區革命武裝的創始人謝王崗,從十萬大山南麓的那良游擊根據地翻山越嶺走進北麓的六細屯。
十萬大山的最高峰薯莨嶺下的六細屯,進可攻,退可守。早在1947年,上思地下黨就在這里建立了交通站。山南根據地的指示和情報通過六細屯交通站的傳遞,能及時送達上思縣地下黨的手中。寨子中那間呈凹型的泥沖墻“三合院”,是瑤族村民鄧德林的家,也是當年的交通站。謝王崗率隊進駐六細屯后,隨即在屯里設立了文印室、電報房、醫療室、傷病員療養院和支隊后勤機關。瑤族群眾不但提供房舍,還用瑤族特有的中草藥偏方和醫術為傷病員治病療傷。1948年秋天,廣西省保安第四團一部和上思縣自衛隊進犯六細屯,在瑤族群眾的掩護下,部隊往大山深處轉移……敵人將抓獲的兩名傷員當著瑤族群眾的面殘忍地殺害。一時間,白色恐怖籠罩六細屯。然而,瑤族群眾依然初心不改,千方百計給深山里的部隊送糧送藥……他們相信,躲進深山里的這群共產黨人,總有一天會給瑤寨帶來光明和溫飽。
1949年6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第三支隊第二十二團在六細屯成立,同一天的同一個地點,中共上思縣工委宣告成立。翻身解放的黎明將至,六細屯的瑤族群眾終于看到當家做主的曙光。
1949年12月8日,上思縣全境解放。自此,刀耕火種的草棚木屋漸漸地在六細屯消失……
70年彈指一揮間。脫貧攻堅的春風吹進十萬大山的時候,六細屯有了水泥路,有了太陽能路燈,有了自來水,還有了清一色的鋼混結構樓房;“志扶”加“智扶”讓瑤族群眾徹底擯棄了“狗不耕田,女不讀書”的陋習,屯里有了女大學生、中專生。全村最漂亮的樓房是江坡小學的教學樓。
2019年江坡村脫貧攻堅戰役的號角已經吹響,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的瑤族群眾又歡欣鼓舞地投入到致富奔小康、鄉村振興的拼搏中。
正是人間四月天。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江坡村委會小廣場上,50多名瑤族群眾整齊地坐成排,專心致志地聆聽縣里派來的營林專家講授肉桂、八角優質高產種植和管護知識。身穿民族服裝的瑤族群眾,個個臉上綻放出充滿信心和激情的燦爛笑容……也是這一天正午,陽光格外燦爛,我獨自一人在六細屯里那綠樹翠竹掩映、清溪細流環繞的“二十二團”和“中共上思縣工委”成立舊址前佇立。風景這邊獨好。但這分明又不能視為風景,而是鮮血凝成的豐碑!凝視著修繕后的那間凹型“三合院”,我油然想到烽火歲月里的六細屯,想到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革命隊伍的瑤族群眾那一腔滿滿的血濃于水的愛;想到全村被劃入國家生態保護區后,這個祖祖輩輩靠山吃山的瑤寨,沒有一個人逾越“紅線”謀私利的家國情懷;想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里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奮斗的革命先烈;想到清晨的鳥語聲中,那個步行近兩百米將提著的生活垃圾倒進垃圾池的老阿婆;想到每天早上那一群群朝氣蓬勃的小學生莊嚴地向高高飄揚的國旗敬少先隊禮;想到林下種植肉桂八角的瑤族群眾的歡聲笑語……這一刻,我心中充滿了虔誠的敬意。作者簡介:徐仁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防城港市作協副主席,防城區文聯副主席,防城區作協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在《廣西日報》《民族文學》《廣西文學》《三月三》《紅豆》《散文詩》等全國20多家報刊上發表報告文學、小說、散文、詩歌60多萬字。著有中篇小說《青春的蹉跌》《黑帆》,散文詩集《走進你的夢里》,長篇報告文學《北侖河春潮》《大地春韻》,長篇人物傳記《情滿北侖河》《百年回眸》,長篇紀實文學《龍騰西灣》。報告文學《六萬里路云和月 二十八載家國情》獲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講好“廣西故事”民族進步團結征文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