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 白鵬飛 姜雨省 劉鐵明 魏春平
摘要:不同油藏的儲層特征不同,有的油田不適合分注的注采方式。現詳細介紹海上油田儲層的特征,對現有的數種注水工藝進行適應性分析,并探討分層注水的可行性,對相類似的油田的工藝設計起到了示范作用。
關鍵詞:儲層特征;分層注水;可行性
0? ? 引言
不同的儲層對油氣的開采影響不同,清楚地分析儲層的情況,有助于幫助我們合理安排設計油田的開發方案。本文以海上油田為例,介紹其儲層特征,并根據儲層特征尋求最佳的油氣開采方案。
1? ? 海上油田儲層特征
1.1? ? 儲層概況
館陶組地層厚度在250~373 m,為新近系完整沉積旋回的下部粗段,底部以一套燧石礫巖層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是區域巖性對比標準層。向上過渡為灰白色砂礫巖、中細砂巖與灰綠、紫紅色泥巖不等互層,與上覆明化鎮組呈整合接觸。泥巖顏色均勻、質純、較軟,吸水較強;細砂巖成分以石英為主,長石次之,細粒為主,少見中、粗粒結構,次圓狀,分選中等,泥質膠結、疏松;含礫不等礫砂巖成分以石英為主,長石次之,礫石含量15%~20%,為石英礫,礫徑1~2 mm,顆粒呈次圓—次棱角狀,泥質膠結,十分疏松,鉆井巖屑呈散粒狀;砂礫巖成分以石英為主,礫石含量70%,礫徑1~5 mm,其他成分為中粗粒,次圓—次棱角狀,分選差,泥質膠結、疏松。
館陶組上段以中細砂巖為主,砂巖成分以石英為主,長石次之,細粒為主,少見中、粗粒結構,次圓狀,分選中等,泥質膠結、疏松;下段以砂礫巖為主,礫石含量15%~20%,為石英礫,礫徑1~2 mm,顆粒呈次圓—次棱角狀,泥質膠結,十分疏松,鉆井巖屑呈散粒狀;砂礫巖成分以石英為主,礫石含量70%,礫徑1~5 mm,其他成分為中粗粒,次圓—次棱角狀,分選差,泥質膠結、疏松。
1.2? ? 儲層分布特征
館陶組為辮狀河沉積環境,河道寬度較明化鎮組加大,平面連通性增強,上部Ng1-1砂組砂巖厚度小,橫向分布范圍相對較小,Ng1-1a平均砂層厚度4.5 m;中部Ng1-2/Ng1-8砂組砂巖厚度大,平面分布穩定,平均砂層厚度10~24 m;下部Ng1-9和LNg砂組平均砂層厚度5~7 m,橫向連通性差,受羊二莊斷層控制,斷層下降盤即工區北部河道寬度大,儲層相對發育連片,斷層上升盤即工區南部河道相對較窄,儲層厚度相對小,連片性差。
1.3? ? 油氣分布及類型
館陶組縱向上油層主要分布在Ng1-1、Ng1-2、Ng1-3、Ng1-4、Ng1-9和LNg砂組,分布較為集中;油層平面分布穩定,可對比性強,連通性好,除Ng1-3和Ng1-4砂組具有較統一油水界面外,其余砂組都具有獨立的油水界面。油層分布主要受構造控制,為受巖性影響的層狀構造油氣藏。
1.4? ? 溫壓系統
DST測試資料表明,油田該井組具有正常的溫度和壓力系統。
1.5? ? 流體性質
C/D開發區新近系原油主要為重質常規油,原油性質具有“三高三低”的特點,即高密度、高黏度、高膠質瀝青質,低凝固點、低含蠟量、低含硫量,說明海上合作區的原油經過長距離運移聚集成藏,屬于次生油藏。其中,明化鎮組地面原油平均密度0.923 g/cm3,原油黏度平均86.02 mPa·s,凝固點-11.7 ℃,含硫量0.3%,含蠟量12.2%,膠質瀝青質含量33.62%;館陶組地面原油平均密度0.942 g/cm3,平均原油黏度170.36 mPa·s,凝固點-10.9 ℃,含硫量0.30%,含蠟量6.66%,膠質瀝青質含量36.5%。
天然氣為溶解氣。據D-2井館陶組上段油組溶解氣的實際氣分析:天然氣相對密度0.583 0 g/cm3,甲烷含量96.61%。
地層水屬碳酸氫鈉型,由淺至深,地層水礦化度呈逐漸增大趨勢。
2? ? 現有分注工藝適應性分析
(1)管柱結構與油藏的針對性差,不能實現精細分層。
油藏開發進入中后期后,由于油藏沉積的非均質性和開采過程中油層水流狀況的不均勻性,開采層間差異更加突出,層間干擾更加嚴重,縱向上吸水量不均衡,使注入水沿高吸水層突進,形成無效循環、無效注水。而低滲透層則達不到配注要求,不能有效提高地層能量,致使儲量動用不均衡,造成剩余油分布零散,主要存在于油田邊、角、高點、低滲透層等。采出程度不能大幅提高,既造成很大浪費,采收率又低。水驅開采難度增大,驅油效果低下。因此,必須進一步細分層系,提高低滲透層、薄夾層油層的動用程度。單管籠統注水和平行雙管三層注水的方式無法實現精細注水,必須改進分注工藝才能實現有效注水,提高采收效率。
(2)現有注水管柱井控措施不完善。
海上油田注水管柱暫無井下安全閥或其他井控工具。井控工具是井中流體非正常流動的控制裝置,海上生產設施發生火警、管線破裂等非正常情況時,能自動關閉,實現井中流體的流動控制,是海上完井生產管柱的重要組成部分。
(3)平行雙管分注井管柱結構復雜,檢換管柱程序復雜。
平行雙管分注管柱需采用專用的雙油管座雙卡瓦和雙油管吊卡,起管柱過程中,油管卸扣需用撬杠撐開油管便于坐卡瓦,用手工管鉗或麻繩卸掉一根油管后,再用油管鉗卸掉另外一根油管,程序相當復雜,費時費工。
(4)注水管柱無有效防砂措施,停注后容易返吐。
現有分層注水工藝不能適應中高滲透出砂油藏分層注水。由于海上油田分層注水工藝沒有有效的防砂措施,油層出砂現象嚴重,大排量注水和提液,易造成油層激動出砂。注水井在正常注水時一般不出砂,但一旦停注或測試維護就會大量出砂,從而堵塞注水通道,導致注水困難,甚至注不進水,造成砂埋。
3? ? 分層注水可行性分析
海上油田構造是受羊二莊斷層控制的大型背斜構造,平面上受羊二莊斷層切割,使海上構造分為南北兩部分,即C區和D區,主要含油目的層為上第三世紀明化鎮組下段和館陶組1,油藏埋深較淺,深度范圍在1 180~1 960 m。
館陶組為辮狀河沉積環境,河道寬度較明化鎮組加大,平面連通性增強,上部Ng1-1砂組砂巖厚度小,橫向分布范圍相對較小,Ng1-1a平均砂層厚度4.5 m;中部Ng1-2/Ng1-8砂組砂巖厚度大,平面分布穩定,平均砂層厚度10~24 m;下部Ng1-9和LNg砂組平均砂層厚度5~7 m,橫向連通性差,受羊二莊斷層控制,斷層下降盤即工區北部河道寬度大,儲層相對發育連片,斷層上升盤即工區南部河道相對較窄,儲層厚度相對小,連片性差。
館陶組縱向上油層主要分布在Ng1-1、Ng1-2、Ng1-3、Ng1-4、Ng1-9和LNg砂組,分布較為集中;油層平面分布穩定,可對比性強,連通性好,除Ng1-3和Ng1-4砂組具有較統一油水界面外,其余砂組都具有獨立的油水界面。從儲層特征角度分析,海上油田具備精細分層注水的條件。
4? ? 結語
本文從儲層概況、儲層分布特征、油氣分布及類型、溫壓系統、流體性質等5個方向,分析了海上油田儲層特征以及現有分注工藝的適應性,發現:(1)管柱結構與油藏的針對性差,不能實現精細分層;(2)現有注水管柱井控措施不完善;(3)平行雙管分注井管柱結構復雜,檢換管柱程序復雜;(4)注水管柱無有效防砂措施,停注后容易返吐。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分層注水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繆長江.石油化工工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2] 廖謨圣,楊本靈.世界石油設備發展的新特點及機遇與挑戰[J].石油礦場機械,2007,36(9):1-6.
收稿日期:2020-03-16
作者簡介:王柳(1982—),男,河北保定人,工程師,注水項目經理,從事分層注水技術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