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大敏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安徽 六安 237010)
本區隸屬于秦嶺-大別造山帶。基底構造層屬新太古-古元古界大別雜巖,歷經多期構造變形。主要經歷新元古-早古生代晉寧-加里東變質期,形成了中壓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構造巖石單位為高角閃巖相的強變形變質雜巖帶。區內主要出露地層為大別巖群的變質表殼巖組合,為一套古老的中深變質火山-沉積巖系,劃分為片麻巖-角閃巖巖組、大理巖-角閃巖巖組。各巖組之間呈韌性剪切帶接觸,為構造疊置關系。少部分呈包體分布在變質侵入巖之中,并與之呈侵入后的構造平行化接觸。巖石類型以條帶狀黑云斜長片麻巖、條帶狀角閃斜長片麻巖為主夾少量大理巖、磁鐵石英巖、剛玉鉀長黑云片巖以及榴輝巖和石榴二輝麻粒巖透鏡體,厘米級甚至毫米級的成分層中發育大量的長英質脈體,多期的變質變形以及巖漿活動,使其無法恢復地層層序。
本區出露地層為大別巖群,主要呈殘留體形式賦存于廣泛出露的變形侵入體中,為一套變質表殼巖組合,原巖為沉積巖-火山碎屑巖或火山巖,該巖石組合受后期再造作用明顯,皆發育不同程度的糜棱巖化。在1:25萬六安幅報告中將大別巖群形成時代置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區內第四系松散堆積物主要沿著河、溝兩岸的階地及河漫灘分布,巖性主要為粉土、粉砂土、砂、礫,少量漂礫等[1]。
查區位于桐柏-桐城斷裂的藥鋪-青山段南側,為大別構造單元。七鄰-關廟強變形帶沿斷裂展布影響到該區,巖層遭受了NWW-SEE向強烈的韌脆性變形作用,巖層的走向為NWW向。區內構造作用以韌脆性變形為主,并形成復式不協調小褶曲,晚期形成少量小斷層,為各類脈巖體及熱液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構造空間。
區內巖漿活動強烈,形成的巖漿巖分布廣泛,按七鄰幅1:5萬區調工作的劃分,主要為新元古代斑竹園片麻巖套,由老到新劃分為:果子園片麻巖、老店片麻巖、橋口片麻巖和東灣片麻巖等4個構造-巖石單位。本次填圖工作依照巖性劃分填圖單位,主要巖性有二長花崗片麻巖類,按暗色礦物種類不同可分為角閃二長花崗片麻巖與黑云二長花崗片麻巖;二長片麻巖類,按暗色礦物種類不同分為角閃二長片麻巖和黑云二長片麻巖。
本區面積性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通過地球化學參數統計,工作區內以Au、Cu、Pb、Zn、Ag、Bi、Sn、Mo、As、Sb十種元素為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以及R型聚類分析。區內元素除Pb-Bi、Cu-Zn為弱相關外,其他各元素均為弱相關或弱負相關。從聚類譜系圖(圖1),以R=0.058為界本區元素可分為三簇。

圖1 果子園-花石R型聚類分析譜系圖
第一簇Au、Cu、Zn、As:為一組中低溫元素組合,其中Cu、Zn元素關系密切,顯示本區中熱液活動主要集中在中溫,是尋找熱液賤金屬的標志。
第二簇Mo、Sn、Ag:為一組中高溫元素組合,其中Mo、Sn親酸性元素相關較好,顯示本區礦化與酸性巖漿熱液活動有關。
第三簇Pb、Bi、Sb:為一組中高溫親硫元素組合,顯示本區具硫化物多金屬礦化特征[2]。
依據本區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獲得的成果,圈出了10Km2重點區域開展1:1萬巖石化探測量工作。該區除Zn元素外均呈單峰正偏態陡峭分布特征,Zn元素分布曲線較為平緩。從變異系數上來看Sb、Sn元素呈均勻分異,Zn和As屬于不均勻分異,其他元素呈極不均勻分布。通過逐步剔除法結合85%累頻法取得了該區各元素的異常下限,使用異常下限的1倍、2倍、4倍劃分濃度分帶。本次巖石化探測量圈出各元素異常361處,其中Ag元素20處,As元素38處,Au元素22處,Bi元素15,Cu元素38處,Mo元素36處,Pb元素57處,Sb元素42處,Sn元素37處,Zn元素29處。
地球化學元素相關系數反應了兩個或多個具備相關性的元素相關密切程度,可作為評價各元素之間相關性的標準。Ag-Pb,Ag-Mo相關系數介于0.5~0.8之間,為顯著相關;Au-Ag,Au-Mo,Sn-Zn,Cu-Pb相關系數介于0.3~0.5之間,為低相關;Sb-Sn,Sb-Zn,Sb-Pb,Zn-Mo為弱負相關;其余元素相關系數介于0~0.3之間,為弱相關。
熱液活動根據高中低溫作用形成不同的元素組合,本區根據以下組合:高溫成礦帶元素組合:Mo、Sn、Bi;中溫成礦帶元素組合 :Pb、Zn、Cu、Ag;低溫成礦帶元素組合 :Au、As、Sb。
(1)低溫成礦帶元素組合。區內低溫元素組合多受花石斷裂破碎帶控制,基本北北東向沿花石斷裂展布。具較好找礦意義的組合異常為新店、瓦屋崗附近的Ⅰ-4號異常,元素組合為Au、As,異常形態呈不規則“凹”狀。Au濃度最大值30.5×10-9,As濃度最大值9.5×10-6。該異常分布于角閃二長花崗片麻巖中,花石斷裂近西側,異常范圍內見北西西向石英脈,石英脈側蝕變發育,可見不均勻分布的多金屬礦化,推測該異常與此條石英脈關系密切。
(2)中溫成礦帶元素組合。通過元素共生特征可以看出,本區主要熱液活動集中在中溫。從異常圖可以看出大部分中溫元素組合異常整體受花石斷裂控制呈北北東向展布,Ⅱ-4、Ⅱ-5受北西西向斷層F15控制。具較好找礦意義的組合異常有Ⅱ-2、Ⅱ-3、Ⅱ-6、Ⅱ-9。除Ⅱ-2號異常外,其他三組異常均分布于測區西南部。
Ⅱ-2號組合異常呈北北東向線狀展布,異常總得分40,分布于花石斷裂破碎帶內,元素組合為Pb、Zn、Cu、Ag;Ⅱ-3組合異常呈近南北向線狀展布,異常總得分45,元素組合為Cu、Pb、Ag,該異常位于多條斷裂交匯部位,發育兩條北西西向石英脈;Ⅱ-6組合異常呈不規則次圓狀,異常強烈部位呈北西西向展布,異常總得分65分,元素組合為Pb、Cu、Ag,各元素均具濃集中心。異常位于花石斷裂旁,范圍內見一條北西西向石英脈,該石英脈脈側蝕變發育,見不均勻分布的多金屬礦化,推測該異常受此石英脈控制。Ⅱ-9異常呈近南北向線狀展布,南北兩側長軸呈北西西向使異常似“工”字。異常總得分70分,異常元素組合為Pb、Zn、Cu、Ag,除Zn僅有外帶外,其他元素均具濃集中心。該異常位于花石斷裂破碎帶上,異常南北兩側各見兩條北西西向石英脈,石英脈側蝕變發育,見不均勻分布的多金屬礦化,推測異常受北北東向花石斷裂與北西西向石英脈共同控制。
(3)高溫成礦帶元素組合。區內高溫元素分布較為分散,組合異常分布分為兩塊。其中異常編號為Ⅲ-1、Ⅲ-2的組合異常分布于測區北部,位于花石斷裂旁或破碎帶內,異常面積較小,形態為次圓狀。異常編號為Ⅲ-3、Ⅲ-4、Ⅲ-5的組合異常位于測區西南部,其中具較好找礦意義的為Ⅲ-4號組合異常,異常呈橢球狀分布,長軸北西西向,異常總得分53分。異常元素組合為Mo、Sn、Bi,其中Mo、Bi具濃集中心,Sn具中帶。該異常位于角閃二長花崗片麻巖中,花石斷裂旁,異常范圍內見一條北西西向石英脈,石英脈側蝕變發育,且見不均勻分布的多金屬礦化,推測該異常受此條北西西向石英脈控制。
本次工作對各綜合異常進行了地質踏勘檢查,并對Hs5進行了重點檢查。在對Hs1、Hs2、Hs4的檢查中未發現有明顯礦化蝕變現象,角閃二長花崗片麻巖廣泛分布于異常區,礦化現象僅見于裂隙面呈膜狀附著的褐鐵礦化。Hs3、Hs6、Hs8、Hs7異常范圍內見北西西向展布的石英脈,但石英脈較干凈,僅見不均勻分布的黃鐵礦化。本次工作認為以上綜合異常異常強度低、規模小,異常主要由不同高背景地質體及沒有經濟價值的分散礦化引起。
Hs5綜合異常大范圍分布的角閃二長花崗片麻巖蝕變弱,礦化不明顯。多處高含量點樣品取于異常中心的一條北西西向石英脈中。該石英脈延伸約800m,出露寬0.5m~3m。分布特征可分為三種,其一為石英大脈,乳白色,脈體干凈金屬礦化弱;其二具明顯的后期破碎蝕變現象,晶洞發育,脈側蝕變表現為以石英脈為中心,蝕變強度向兩側漸弱,中心以硅化、弱絹云母化為主,向外減弱為綠泥石化、高嶺土化,蝕變暈寬0.2m~1m;其三表現為石英細脈帶分布。金屬礦化主要見于第二與第三種分布特征中,普遍分布褐鐵礦化,不均勻分布黃鐵礦化,偶見細小鉛灰色金屬礦物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