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劍,羅鳴鐘,魏巍,李銳
(1.上饒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西 上饒 334000;2.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3.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省部共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籌),浙江 杭州 310021)
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 是我國分布最廣的水產養殖兩棲動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1]。2018年,我國蛙類總產量已超過10 萬t,比2017年增長了11.57%,在全國水產養殖總產量中增長迅速[2]。黑斑蛙肌肉中粗蛋白含量高于中國林蛙R.Chensinensis、虎紋蛙R.tigrina、棘胸蛙R.spinosa等經濟蛙類,而脂肪含量僅為0.35%,鮮味氨基酸含量高于牛蛙R.catesbeina,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味道鮮美的特點[3,4]。水域生態環境污染以及過度捕撈使黑斑蛙自然資源量急劇減少,1989年野生黑斑蛙已列為我國的二級野生保護動物。黑斑蛙的人工養殖業逐步發展起來,主要以稻田圍網、仿生態養殖為主,也有池塘精養、大棚養殖等模式。藥物和水產消毒劑如高錳酸鉀、硫酸錳等的濫用,嚴重影響了黑斑蛙養殖業的發展。
黑斑蛙為兩棲動物,皮膚具有滲透水分和交換氣體的能力,其繁殖活動和幼體(蝌蚪)發育均在水中進行,水域的污染直接影響其生長、生殖、發育、內分泌的調節和血液循環等。黑斑蛙蝌蚪階段細胞分裂旺盛,對環境的變化極為敏感,因此常用作水環境質量指示生物[1,5-7]。目前,利用黑斑蛙蝌蚪及胚胎評估化學品生態毒性,已有大量研究。急性毒性研究發現,常見重金屬離子對黑斑蛙蝌蚪的毒性大小依次為:Hg2+>Cu2+>Cd2+>Cr6+>Pb2+[8];養殖實驗也表明,隨著鎘離子濃度的升高,蝌蚪的體質量和長度的增長率降低,完全變態所需時間增長[9]。在農藥殺蟲劑方面,報道了氯氰菊酯[10]、三唑酮[11]、環丙唑醇[12]、甲胺磷[13]、三氯殺螨醇[14]和異噻唑啉酮類殺菌劑[15]等對黑斑蛙蝌蚪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效應。有機化合物雙酚A[5]、壬基酚[6]、苯胺[7]、離子液體[C8mim]Br[16]等的毒性也做了研究。
消毒劑在水產養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用于養殖水體清塘、苗種下塘前藥浴、疾病防治等,合理、科學使用消毒劑,能有效殺滅養殖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防止疾病的發生。目前,關于硫酸銅、聚維酮碘、高錳酸鉀[17]、氯化鈉等常見消毒劑對黑斑蛙蝌蚪的急性毒性研究罕見報道。
通過了解常用水產消毒劑對黑斑蛙蝌蚪的毒性效應,對于規范用藥,完善黑斑蛙生態繁養技術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本實驗采用半靜態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實驗法,研究生產中常用的硫酸銅、聚維酮碘、高錳酸鉀和氯化鈉對黑斑蛙蝌蚪的急性毒性效應,得出半致死濃度、安全濃度以及藥物毒性蓄積程度系數,以期為黑斑蛙野生資源的保護以及人工繁育技術提供參考。
實驗用蝌蚪體質量為(0.31±0.04)g,體長為(2.55±0.27)cm,由長江大學水產基地提供,暫養于實驗室塑料箱中,用曝氣的自來水,連續充氣,溫度為(20.0±1.5)℃,pH 為(7.25±0.25),溶氧≥6.0mg/L,光照周期12 h 光照∶12 h 黑暗。挑選外觀正常,體質健康,規格接近的個體用于實驗。
聚維酮碘購自山西華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效成分10%;硫酸銅、高錳酸鉀和氯化鈉購自湖北康盛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分析純,有效成分99%。按4 種消毒劑的使用說明上的有效濃度用雙蒸水配置母液,實驗時由母液稀釋成試驗液。
48h 的預實驗得出蝌蚪的最大無死亡質量濃度和全部致死濃度。依此設計了6 個等對數間距的實驗質量濃度梯度(表1)。每組設3 個平行組,1 個空白對照組,每組10 尾蝌蚪。
實驗期間不投餌,每隔24h 更換藥液1 次,實驗期間各組水質一致。實驗采用半靜態方式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實驗法[18]。實驗開始后12h 連續觀察蝌蚪的反應及運動情況并記錄,在24h、48h、72h、96h觀察蝌蚪的死亡數據并及時清出死亡個體。

表1 4 種水產消毒劑的實驗濃度Tab.1 The concentrations of four aquaculture disinfectants in the experiment
采用寇式法(Karber)計算半致死濃度(LC50)、安全濃度(SC)和半致死濃度的95%置信區間(CI),并以實驗濃度的對數為橫坐標與死亡率為縱坐標做直線回歸方程[18],利用藥物毒性蓄積程度系數(MAC)來分析蝌蚪體內對藥物蓄積和降解的變化,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半致死濃度(LC50,mg/L):LogLC50=Xm-d(∑p-0.5);
安全濃度(SC,mg/L):SC=48hLC50×0.3/(24hLC50/48hLC50)2;
半致死濃度95%置信區間(CI,mg/L):95%CI=LogLC50±1.96×d[∑(pg/n)]0.5;
藥物毒性蓄積程度系數(MAC,%):MAC=100%×(t1LC50-t2LC50)/(t0LC50-tmLC50)。
上式中:Xm為消毒劑最大濃度的對數,d 為相鄰濃度的對數差值,P 為死亡率(%),∑p 為各組死亡率之和,g 為存活率(%),n 為每組實驗蝌蚪的尾數;t1LC50和t2LC50為t1和t2時的半致死濃度值(mg/L),t0LC50和tmLC50分別為實驗初始和結束時半致死濃度(mg/L)。
實驗前6h,4 種水產消毒劑高濃度組(濃度Ⅴ和Ⅵ)的蝌蚪開始興奮,游動迅速、上下攪動水體、趨邊游動或沖撞塑料箱沿壁;高錳酸鉀組中蝌蚪反應較為強烈,劇烈游動,肛門有淺紅色絲狀粘稠物排出,體表出現粘液;中低濃度組(濃度Ⅰ、Ⅱ、Ⅲ和Ⅳ)的蝌蚪出現應激反應,如浮頭、靜止不動、呼吸不暢等癥狀,但過一段時間后逐漸恢復正常狀態,而氯化鈉組中蝌蚪分泌粘液最為明顯。6h 后高濃度組的蝌蚪身體逐漸地失去平衡,漂浮于水面,呼吸逐漸減弱,身體扭曲,翻轉,游動緩慢,有部分側翻,最后沉底死亡。4 種消毒劑中死亡蝌蚪癥狀存在不同:硫酸銅組中毒死亡的蝌蚪腹部膨大,嘴部出現白色絮狀黏濁物,尾部僵硬彎曲,逐漸脫水,體積縮小,體色呈淡藍色;聚維酮碘組中毒死亡的大部分蝌蚪肛門有糞便排出;高錳酸鉀中死亡個體尾梢上翹,縮水變小,蝌蚪體色微呈淡紅色;而氯化鈉組中毒死亡的蝌蚪脫水嚴重,體型縮小明顯,尾部彎曲,泄殖孔排泄出白色的絮狀粘稠物,體表有大量粘液附著。

表2 4 種水產消毒劑對黑斑蛙蝌蚪的致死率Tab.2 Mortalities of tadpoles of frog R.nigromaculata exposed to the four aquaculture disinfectants
在96 h 的急性毒性實驗中,對照組的蝌蚪均未發生死亡,各消毒劑處理組蝌蚪的死亡率隨藥物濃度增加、實驗時間的延長而上升(表2)。
低濃度組(濃度Ⅰ和Ⅱ)的氯化鈉對黑斑蛙蝌蚪的急性致死效應最小,96 h 的死亡率不超過10%;高錳酸鉀的急性致死效應較小,96 h 的死亡率為36.67%;硫酸銅和聚維酮碘對黑斑蛙蝌蚪的急性致死效應較大,96 h 的死亡率均超過為50%。中高濃度組(濃度Ⅲ、Ⅳ、Ⅴ和Ⅵ)中,四種水產消毒劑對黑斑蛙蝌蚪的急性致死效應較大,96 h 時各組均存在100%的死亡率。在最高濃度的實驗中,除24 h時的聚維酮碘,其余時間各組均100%死亡。
硫酸銅、聚維酮碘、高錳酸鉀、氯化鈉對黑斑蛙蝌蚪的24h、48h、72h 和96h 的半致死濃度LC50、半致死濃度的95%置信區間CI、藥物毒性蓄積程度系數MAC 和安全濃度SC 見表3。由表3 可知:半致死濃度均隨實驗時間的延長而下降,硫酸銅對黑斑蛙蝌蚪24h、48h、72h 和96h 的半致死濃度分別為3.503 mg/L、3.061 mg/L、2.183 mg/L 和1.689mg/L,聚維酮碘為20.261 mg/L、15.489 mg/L、10.864 mg/L 和9.347mg/L,高錳酸鉀 為3.221 mg/L、2.109 mg/L、1.905 mg/L 和1.803mg/L,氯化鈉為8818.652 mg/L、8298.550 mg/L、7928.583 mg/L 和7348.559mg/L。安全濃度由低到高為:高錳酸鉀>硫酸銅>聚維酮碘>氯化鈉。四種水產消毒劑對黑斑蛙蝌蚪的藥物毒性蓄積程度系數(MAC)隨實驗時間延長而產生的變化存在差異。聚維酮碘和高錳酸鉀的MAC 值隨實驗時間的延長而下降,聚維酮碘下降較慢,而高錳酸鉀下降較快。硫酸銅和氯化鈉的MAC 值在96h 內變化相反,硫酸銅先升高后降低,氯化鈉先降低后升高。
根據藥物濃度對數和死亡率-概率單位的關系計算出4 種藥物24h、48h 和96h 的回歸方程(表4)。

表3 4 種水產消毒劑對黑斑蛙蝌蚪的急性毒性特征分析Tab.3 Analysis of acute toxicity of four aquaculture disinfectants to tadpoles of frog R.nigromaculata

表4 4 種水產消毒劑對黑斑蛙蝌蚪的回歸方程Tab.4 Regression equations of four aquaculture disinfectants to tadpoles of frog R.nigromaculata
半致死濃度(LC50)是評價藥物對水產動物急性毒性的重要指標,根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布的毒性分類標準[20],急性毒性96hLC50<0.1mg/L 為劇毒,0.1~1.0mg/L為高毒,1.0~10.0mg/L 為中毒,>10.0mg/L為低毒。本實驗結果顯示:氯化鈉對黑斑蛙蝌蚪的96hLC50為7348.559mg/L 屬低毒藥物,硫酸銅、聚維酮碘和高錳酸鉀的96hLC50分別為1.689mg/L、9.347mg/L 和1.803mg/L,均屬中毒藥物。4 種水產消毒劑對黑斑蛙蝌蚪的毒性由強至弱依次為:硫酸銅>高錳酸鉀>聚維酮碘>氯化鈉。
在本試驗中,硫酸銅對黑斑蛙蝌蚪的96hLC50為1.689mg/L,換算為Cu2+對黑斑蛙蝌蚪的96hLC50為0.676 mg/L,高于澤陸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0.118 mg/L)[22]、牛蛙(0.24 mg/L)[23]、中華蟾蜍Bufo gargarizans(0.3625 mg/L)[24],而低于昆明裂腹魚Schizothorax grahami(2.275 mg/L)[25]、厚頜魴Megalobrama pellegrini(4.45 mg/L)[26]。黑斑蛙蝌蚪對硫酸銅的耐受性在無尾兩棲類蝌蚪中較高,與魚類幼苗比較,則耐受性較差。在本試驗中,聚維酮碘對黑斑蛙蝌蚪的96 h LC50為9.347 mg/L,低于葛氏鱸塘鱧Perccottus glehni(65.7 mg/L)[27]、暗紋東方鲀Takifugu obscurus (151.09 mg/L)[28]、大鱗副泥鰍Paramisgurnus dabryanus(388.47 mg/L)[29]。在本試驗中,高錳酸鉀對黑斑蛙蝌蚪的96hLC50為1.803 mg/L,低于昆明裂腹魚(2.267 mg/L)[25]、厚頜魴(5.28 mg/L)[26],高于褐鱒Salmo trutta(0.75 mg/L)[30],而與鱖Siniperca chuatsi(1.80 mg/L)[31]接近。在本試驗中,氯化鈉對黑斑蛙蝌蚪的96h LC50為7348.559 mg/L,即7.35 g/L,低于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11.64 mg/L)[32]。
在研究生物對毒物的蓄積與降減動態時,常用MAC 即藥物毒性蓄積程度系數作為生物對毒物敏感程度差異的指示參數[19]。一般認為,MAC 為正值時,蓄積作用強于降減作用,MAC 為負值時,降減作用強于蓄積作用;MAC 值越大,即毒效蓄積幅度越大,生物抗毒能力下降,致死率就越大。
對4 種水產消毒劑的比較發現,MAC 最大和最小值均出現在高錳酸鉀實驗中,表明黑斑蛙蝌蚪對高錳酸鉀敏感性較強,其降解毒效能力也較強。在48~72h 實驗中,蝌蚪對聚維酮碘的MAC 值下降明顯,48~72h 的MAC 值是24~48h 的18.27%;在72~96h 實驗中,蝌蚪對聚維酮碘的MAC 值下降明顯,72~96 h 的MAC 值是48~72h 的32.82%,說明其降解毒效能力較強,毒效蓄積速度下降,聚維酮碘實驗尤為明顯。實驗在各時間段,黑斑蛙蝌蚪對硫酸銅和氯化鈉的蓄積幅度較為均衡,說明其毒效蓄積較強,降解毒效能力較差。因此,建議在探討藥物對生物的毒性效應時,應分析藥物毒性蓄積變化,充分考慮時效性才能更全面評估藥物的毒性效應。
水產消毒劑主要用于苗種、養殖水體和生產用具的消毒滅菌,定期使用消毒劑類藥物是預防出血、爛鰓等細菌性疾病以及寄生蟲病的有效方法。本實驗中,黑斑蛙蝌蚪對硫酸銅的安全濃度為0.701 mg/L,與全池潑灑的常用劑量為0.75 mg/L 相當,理論上可以使用硫酸銅作為黑斑蛙蝌蚪疾病治療的漁藥,但考慮到重金屬銅離子可在生物體內積累,因此在養殖生產實踐中應慎用。聚維酮碘的安全濃度為2.715 mg/L,在全池潑灑常用劑量2~4mg/L 范圍內,可以使用。高錳酸鉀的安全濃度為0.271 mg/L,遠低于生產上常用的潑灑濃度(1~2mg/L),不建議使用高錳酸鉀潑灑消毒。目前,生產上僅用氯化鈉下塘前浸泡消毒苗種,而少見用于水體潑灑。氯化鈉在水中溶解度高,造成水體鹽度變化,不僅作用于水產動物的滲透壓調節,還刺激或抑制其攝食、新陳代謝及激素傳導等[33]。不同淡水生物對鹽度的適應性不同,如弓斑東方鲀Fugu obscurus[34]、小鋸蓋魚Centropomus parallelus[35]和金魚Carassius auratus[36]在低鹽度時特定生長率和飼料轉化率較高,而花鰻鱺Anguilla marmorata 和太平洋雙色鰻鱺A.bicolor pacifica 在淡水中生長良好,在鹽度5、10 和18 水體中生長受抑制[37]。氯化鈉來源廣,價格便宜,研究低鹽度的潑灑消毒以及對水生動物生長的影響,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基于本研究結果,建議在黑斑蛙蝌蚪消毒以及疾病防治中,使用聚維酮碘安全,硫酸銅需慎用,高錳酸鉀不宜使用,而氯化鈉可浸泡使用,潑灑使用尚需進一步研究。黑斑蛙蝌蚪對毒物反應敏感性高于一般魚類苗種,有良好的劑量與效應關系,用黑斑蛙蝌蚪輔助傳統的理化監測儀器監測水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環境污染的綜合生物學效應。利用黑斑蛙蝌蚪作為模式生物,進行急性毒性試驗,對于規范我國水產藥物的毒性評價具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