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輝,姚 剛
(陜西地礦區研院有限公司,陜西 咸陽 712000)
咸陽市長武縣境內東南部25km的三臺村,地處彬州市、長武縣中間區域。2017年4月,該村1、2組耕地中出現多條裂縫,局部土地下陷,形成多級錯臺,地面大面積塌陷。地面塌陷嚴重破壞了耕地,造成村民恐慌,給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利影響。
塌陷區位于黃土塬邊,北邊界及東邊界為塬邊陡坡,南邊界為開闊黃土塬,西邊界為村道。整體地形西高東低,坡度較緩,區內分布多級梯田,最高點位于西邊村道丁字口,高程1050.0m,最低點位于東邊陡坡,高程994.8m,相對高差55.2m(圖1)。

圖1 地形地貌圖
區內地層由老到新依次為:三疊系上統胡家村組(T3h),侏羅系下統富縣組(J1f),侏羅系中統延安組(J2y)、直羅組(J2z)、安定組(J2a),白堊系下統宜君組(K1y)、洛河組(K1l)、華池組(K1h),上第三系(N),第四系下更新統(Q1)、中更新統(Q2)、上更新統(Q3)、全新統(Q4)。
塌陷區下方對應采煤工作面,采用傾向長壁綜合機械化后退式采煤法回采,全部垮落法處理頂板。工作面走向長度1316.8m,傾向長度為186m,開采平均深度500m,采厚平均約8.3m~13.9m,采厚比約62.5。
該工作面開采煤層為侏羅系延安組4煤層:上部,黑色玻璃光澤,以鏡煤、亮煤為主,夾少量暗煤,為半亮型煤,呈柱狀、塊狀。夾0層~3層泥巖夾矸。煤層厚度為8.3m~13.9m,平均煤層厚度11m,實際回采過程采厚6.5m~9.5m,
塌陷區中心地理坐標為:N:35°05′33″,E:107°54′59″,分布范圍長約600m,寬約200m,面積約0.12km2,表現為南、北兩端地形較高,中間凹陷。
塌陷區位于煤礦采空區正上方,走向長壁綜采放頂煤,長期大規模的開采形成采空區,隨著采空區面積不斷增大,煤層的頂板(覆巖)失去支撐,頂板巖層隨之發生彎曲、斷裂、垮落,產生傾斜變形和水平移動,垮落過程中引發采空區周圍巖體變形、松動、乃至破壞采空區上覆巖層隨之彎曲下沉,覆巖層的這種彎曲達到地面后,引發地面塌陷、地裂縫,形成多級錯臺(圖2)。地表的沉陷表現為連續性、不均勻性、全區遍布性。

圖2 局部地面塌陷

圖3 地裂縫
塌陷區共發育16條裂縫,呈近直線狀延伸,走向225°~275°,各條裂縫近平行展布,單條裂縫長度約21m~344m(圖3)。其中6條張開度較大地裂縫其張開度0.08m~0.4m,可探深度0.5m~2.1m,存在明顯的錯臺,錯臺高度一般0.05m~0.4m,最大錯臺高度達0.8m,南側兩條裂縫間局部形成明顯地面塌陷。其余10條地裂縫張開度約2cm~5cm,無明顯下錯。
通過實施塌陷區治理工程,消除因采煤活動而產生的地質災害,修復受損的鎮村道路及荒廢的土地,礦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附近居民生產生活安全得到保障,從而實現礦產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本次治理根據塌陷區裂縫寬度、錯臺等發育特征分為兩類,采用不同的修復方案(表1)。

表1 裂縫治理分類表
5.2.1 Ⅰ類方案
(1)開挖方案。采用開挖程度較大的Ⅰ類開挖。開挖共分三層,累計深度2m,詳見Ⅰ類裂縫開挖斷面圖。第一層斷面呈矩形,開挖寬度2.5m,深度0.5m;第二層斷面呈矩形,開挖寬度1.5m,深度0.5m;第三層斷面呈矩形,開挖寬度0.5m,深度1m(當第三層開挖至裂縫寬2cm~3cm可停止向下開挖)。
(2)回填方案。裂縫區土壤剖面重構采用合理的剝離、堆墊、貯存、回填等重構工藝,構造一個適宜土壤剖面發育和植被生長的土壤剖面層次、土壤介質和土壤物理環境,根據黃土丘陵溝壑區采煤塌陷地裂縫的特點及自然土壤的剖面特征,重構后的土壤剖面從下往下依次為表層土、保水層、生土層、墊土層。
表層土:表層土是農作物生長及植被恢復的基礎,主要參數是厚度,根據復墾后的方向來確定,因利用方向為耕地,表土層厚度充填40cm。
保水層:保水層的主要作用的是保水、隔水、植被生長提供養分等。保水層可釆用秸稈和黃土混合物構成,厚度10cm左右。由于西部地區風大,水土流失嚴重,保水層放在地表不易固定,因此,本方案考慮將該層放到表土層與生土層的中間。
生土層:利用黃土進行充填,充填后搗實。
墊土層:三七灰土進行充填,每充填30cm左右夯實一次。

圖4 地裂縫回填斷面圖
5.2.2 Ⅱ類方案
(1)開挖方案。對于裂縫寬度較小且錯臺不發育的裂縫F3、F5、F6、F7、F8、F10、F11、F12、F13、F15采用Ⅱ類開挖。
開挖共分三層,累計深度1.25m,詳見Ⅱ類開挖斷面圖。第一層斷面呈矩形,開挖寬度1.25m,深度0.5m;第二層斷面呈矩形,開挖寬度0.75m,深度0.25m;第三層斷面呈矩形,頂寬0.25m,深度0.5m(當第三層開挖至裂縫寬2cm~3cm可停止向下開挖)。
(2)回填方案。裂縫區土壤剖面重構采用合理的剝離、堆墊、貯存、回填等重構工藝,構造一個適宜土壤剖面發育和植被生長的土壤剖面層次、土壤介質和土壤物理環境。
根據黃土丘陵溝壑區采煤塌陷地裂縫的特點及自然土壤的剖面特征,重構后的土壤剖面從下往下依次為表層土、保水層、生土層、墊土層。
表層土:表層土是農作物生長及植被恢復的基礎,主要參數是厚度,根據復墾后的方向來確定,因利用方向為耕地,表土層厚度充填40cm。表土主要來源于裂縫兩側剝離的表層土。為了防止雨水浸泡導致裂縫區充填區黃土下陷,重構后的表層土可以預留一定的拱高,拱高度5cm左右。
保水層:保水層的主要作用的是保水、隔水、植被生長提供養分等。保水層可釆用秸稈和黃土混合物構成,厚度10cm左右。由于西部地區風大,水土流失嚴重,保水層放在地表不易固定,因此,本方案考慮將該層放到表土層與生土層的中間。
生土層:利用黃土進行充填,充填后搗實。
墊土層:三七灰土進行充填,每充填25cm左右夯實一次。
塌陷區地面凹陷,對地表地形造成破壞,同時也不利于地表排水,需對地面進行平整,盡可能恢復原有地形。
地面凹陷全區分布,本次治理結合原有梯田、陡坎地形等因素,將塌陷治理區分為20個治理區T1-T20,每個治理區設置修復基準高程(詳見附件施工平面布置圖及治理剖面圖),通過整平、覆土等將治理區回填至設計高程,在梯田陡坎處等局部地段可依據地形,就勢回填,然后用裝載機整平。
三臺村地面塌陷屬煤礦采空引起的塌陷,其對農田破壞嚴重,威脅著附近居民的安全。通過工程施工治理,能夠消除隱患給村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的威脅,修復損壞的耕地,恢復地貌景觀,是居民安居樂業,維護社會穩定,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