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

上次和中學同學見面,有些人已經不止十年沒見??。老胡原來是我的小組長,輪到我們小組打掃衛生的那天,他負責分配工作:誰掃地,誰擦地,誰倒垃圾??。畢業之后,在我們班所有同學之中,老胡第一個從事金融工作,用錢掙錢,他對匯率和北京房價的判斷永遠比那些著名經濟學家準確;他第一個結婚,找了一個長得像觀音的姑娘;他第一個生孩子,是個男孩兒。老胡曾經非常得意地和我們說:“我兒子非常壯實,五歲時就追著打我。”
這次中學同學在火鍋店見面,我匡算了一下,老胡的兒子應該二十歲左右了。我和老胡說:“國家政策開放二胎了,你還不再要個孩子?”
老胡回答:“不要了。太累了。兒子十九歲了,還追著打我,學習不好,我太累了。”
“兒子學習不好,你累什么啊?”
“兒子得抑郁癥了,純宅,社交恐懼癥。他查看了全球一百多個大都市,認定這個地球上只有東京這座城市適合人類居住。
他要我給他買房子,如果東京住習慣了,就滿足父母和爺爺奶奶以及姥爺姥姥的要求,在東京找個大學上。”
“你兒子能在東京自己生活?”
“兒子對于自己有切實的理解,他說了,他自己無法生活,他要求他媽去東京陪他。”
“如果你不答應他呢?”
“精神科醫生說,不能刺激他啊,他是個病人啊!”
聊到這個時候,火鍋已經吃得很熱鬧了,一瓶茅臺也快喝完了。我索性更坦誠一點,接著問老胡:“咱們理論推演一下哈,如果你兒子五歲的時候追打你,你追打回去,讓他知道世界其實是有某種秩序的,他現在還會追打你嗎?如果你兒子十歲之前狂要的東西,你有理有據地拒絕,讓他知道諸事無我,他現在還會逼你買東京的房子嗎?”
“他上學很苦,總是學習不好。爺爺奶奶把他安排到了北京最好的小學,然后最好的中學。他一直在班上排名倒數第一,回家總是哭,我覺得應該多體諒他一點,多滿足他一點,他太不容易了。他經受的這些痛苦,是你們這種學霸體會不到的。”
我忽然意識到,老胡同學在孩子上犯了成年人常犯的兩個錯誤:所謂生活上太多縱容,所謂事業上太過要求。
讀《了不起的蓋茨比》,我腦子中一直在想,一些了不起的年輕人(比如蓋茨比)第一個需要明白的是:“你即使盡了全力,即使有了全部的運氣,即使做到最好,你還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一切,甚至一個女子,甚至一個夜晚的安寧。”
再延伸想,一切小孩子第一個需要明白的是:“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哭鬧得不到一切。”
其實,父母應該做的第一點,就是讓孩子們明白:你得不到你想要的一切,世界不是圍繞你來旋轉的,盡管你偶爾有這種錯覺,你最好平靜地接受這一點。
其實,父母應該做的第二點,就是和孩子們說好,不必成才。人生三個基本目標:不作惡,開心,自己養活自己。如果能達到,就是很好的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