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志強
央行數字貨幣似乎呼之欲出,那么,對于普通大眾來說這意味著什么,會改變我們的支付習慣嗎?當前官方尚未發布完整信息的白皮書,只通過媒體發布了少量信息,內測過程中也許會有一定的調整。下面,筆者將根據已有信息,結合本人在這一領域多年的工作經歷和體會,對當下大家關注的幾個熱點問題談一點看法。
央行數字貨幣的英文簡稱是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即數字貨幣電子支付,是經國務院批準計劃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現階段主要用于替代流通中現金。
可以通俗地將其理解為數字形態的現金,但二者并不是所有特性完全相同。比如,實物現金具有物理載體和不同的面值、圖案、發行年份,每張紙幣有自己的編號等,而DCEP則完全不需要這些東西,只需要記錄貨幣數額即可。
DCEP采用雙層運營體系,參照了現有的現金管理模式,即人民銀行只面向銀行投放現金,普通用戶從中、農、工、建等銀行獲取現金。
DCEP同樣如此,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現有金融體系的影響。不同的是,微信、支付寶和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等移動支付平臺也加入了此行列,我們可以從銀行和支付公司等服務渠道(后文稱為DCEP服務商),通過綁定銀行賬戶進行兌換,同樣也可以將DCEP兌換為銀行存款。
全部操作都可以通過DCEP服務商提供的手機DCEP錢包應用線上完成,操作類似于當前支付寶、微信的賬戶充值,只不過操作對象由支付寶的余額賬戶變成了DCEP錢包,但充值的資金來源都是自己的銀行賬戶。操作的DCEP錢包應用,理論上可以是集成在現有微信、支付寶或手機銀行內,也可以是完全獨立的DCEP錢包應用。
使用現金最害怕的事情莫過于錢丟了,數字化后的DCEP由于不可篡改、具有唯一標識,因而技術上具有不易丟失的特點。需要說明的是,DCEP的保存載體除了智能手機外,技術上不排除提供類似銀行卡、交通卡這樣的智能卡或可穿戴設備等形式的載體,類似一卡通交通卡丟失后不一定支持掛失,視運營方的業務規則而論。同樣,DCEP也不排除如手機、智能卡丟失后無法找回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想要支持找回,是可以有技術條件的。
綜合而言,DCEP比現金更不易丟失。可以參考當前已有的金融IC卡“電子現金”功能,就是你的銀行卡芯片里可以存放一部分電子現金,是離線支付的解決方式之一,但用戶體驗上不夠友好,圈存不方便、重復扣款、交易失敗現象多,等等。因此,DCEP在智能卡上的應用與電子現金就算形式上類似,如何提高使用體驗是一道難題。
DECP具備線上線下支付環境通吃的技術條件,轉賬匯款、掃碼、NFC等都可以支持。
線上來說,可以同樣通過類似支付寶跳轉支付的方式進行支付,但是本著代替現金的原則,已經足夠完善的線上支付環境可能不是DCEP的主要使用場景;
線下而言,掃碼與NFC很可能是主要的交互方式,為實現在無網絡條件下的離線支付下了很多功夫,支持雙離線收付,即收款方和付款方都沒有網絡的條件下依舊可以支付。但是由于收付信息未能上傳到網絡完成記賬,付款方可能會在此期間再次支付,造成重復支付。為避免此種情況,一般會限定很小金額的收付才可以使用,并要在規定時間內實現連線發送收付信息。最終此功能采用何種形式目前尚無定論,但并不是可以無條件廣泛使用的,這點還需要等待時間的驗證。
當前移動支付的掃碼支付基本實現了單邊的離線支付,比如我們步入了一個信號差的地下商場,依舊可以離線支付幾筆(不同第三方支付公司可能會有差異)費用,此時商家是聯網的,支付的結果是實時反饋的,不會有異議的,可以說已經較好滿足了一些特殊場景的支付需求。
同時線下的支付場景是需要商戶、用戶多方市場接受條件下才能夠實現推廣,可以參考蘋果手機錢包近幾年才實現北京地區的NFC乘坐公交地鐵,由于涉及到設備的改造,而且各地并不互聯互通,推廣的難度很高,并不是單單具備技術條件就可以了。
一句話,DCEP具備線上線下生活場景全覆蓋的能力,但最后出現在我們身邊的哪些場景,取決于DCEP的運營推廣方式能否經受市場的考驗,而其首先需要獲得商家的支持。
參考一些銀行提供的ATM機無卡取現,DCEP的取現技術上同樣完全可能的。國內最大的ATM機供應商、上市公司廣電運通近來發布的數字貨幣相關專利以及回應顯示,ATM機對于DCEP的支持正在穩步推進。
雖然具備技術條件,但從DCEP取代實物現金的定位來看,反向的取現兌換成實物現金應不是其主要目的,而且考慮到需要大量線下ATM設備更新的成本投入,大范圍推廣普及還具有難度。
不產生利息收入。DECP是電子現金性質,不同于銀行存款。

2018年5月8日,深圳,由深圳地鐵、港鐵(深圳)、騰訊公司聯合推出的手機掃碼過閘服務正式上線。
談起數字貨幣,大家首先想起的便是由中本聰發起的第一個數字貨幣比特幣或facebook計劃推出的Libra,其核心特點就是區塊鏈分布式賬本,去中心化,貨幣與政府的管控分離。就是說貨幣不再由政府管控,而是基于大家都認可的共識共同管理。
那么DCEP呢?DCEP是采用了依賴區塊鏈的部分加密安全技術以及分布式賬簿技術的元素,但由中央銀行這個中心進行統一發行管控。這種實現方式為DCEP帶來的特點便是國家信用背書,具有法償性的,幣值會更加穩定。而就已發行的比特幣來說,事實情況更多的并不是作為貨幣在使用,而是成為了商品或者資產,無法保證幣值穩定,容易被“割韭菜”。
DCEP優點很多,但是基于現有支付環境已經廣泛實現的優點這里就不再提及,但它還具有例外一種獨特的優點。這些優點對普通大眾而言不易察覺,其主要是針對國家和機構而言的:
現有紙鈔和硬幣的發行、印制、回籠和貯藏等環節成本較高,流通體系層級多,且攜帶不便、易被偽造、匿名不可控。而DCEP的出現,有利于國家遏制逃稅、恐怖融資和洗錢等犯罪行為,新聞上經常出現某某銀行因反洗錢不力被央行處罰,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大額現金的管理一直是一個金融難點,通過DCEP的可控匿名,更容易追蹤管理。
此時你也許會有一絲擔心:對比使用現金,那我使用DCEP是不是也有隱私泄露的風險?互聯網時代,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的同時,也意味著我們泄露了一部分個人隱私,二者很難兼顧,且需要自身和對應的服務提供商具備專業隱私保護技術,否則很可能會將隱私泄露到更大范圍,甚至全網絡。
而這正是DCEP是可控匿名的優勢。什么意思?簡單來講,你在使用DCEP的過程中的完整數據信息,只對央行這個唯一的第三方披露,對外絕不會泄露。目前的移動支付,其實是會留給商家一些“痕跡”的。這也就是為何你在某APP購買完商品后,系統會智能推薦給你一些你所感興趣的商品,即所謂的“大數據殺熟”。而DCEP所具備的匿名交易特性,可保證你在付款后,商家、銀行、第三方平臺均無法追蹤你的消費記錄,從而避免很多的尷尬與隱患。
等價替換流通中的貨幣,不會讓錢貶值。DCEP定位是替代流通中的紙鈔和硬幣入手,假設現在流通的貨幣是100元,央行數字貨幣將等價替換掉這100元。為了保證央行數字貨幣不超發,商業機構向央行全額、100%繳納準備金。也就是說,DCEP服務商向央行兌換100元,同時需要繳納100元存款。
DCEP既是一次貨幣的革命,也是技術的變革。和微信支付、支付寶一樣,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們的生活。而你,愿意成為DCEP的忠實粉絲用戶嗎?
如今在評估數字產品時,經常用如下公式來進行價值評估:產品價值=(新體驗-舊體驗)-遷移成本(放棄的成本、學習的成本)
而一個肉眼可見的事實是,當下對于中國超過8億手機網民來說,支付寶、微信支付已經全面覆蓋線上、線下支付,深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動支付的普及,大大加速了去現金化進程,目前流通中現金占貨幣總量的比重已不足4%,那么作為替換部分現金的DCEP,針對普通大眾的使用規模將更加有限。
不考慮行政手段單純考慮市場接受度的話,DCEP帶來的體驗一定要遠遠好于微信、支付寶們,否則用戶習慣的養成是很難撼動的。而基于現實情況,未來大部分人依舊會看到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移動支付手段與DCEP共存的現象。但是在宏觀層面,DCEP是經濟活動中的一項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