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慶
冷庫制冷工藝和技術必須不斷發展更新,生鮮存儲溫區也必須朝著智能化、精細化的方向邁進。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楊貴妃愛吃荔枝,唐玄宗為博得紅顏一笑,便命人從千里之外運送新鮮荔枝。為了在運輸過程中保持荔枝的新鮮度,古人想了一個辦法:先制作一個雙層木箱,木箱夾層中填充滿棉花、羊毛,在荔枝采下后,將藏在地窖中的寒冰和新鮮荔枝一起放入木箱中進行運輸。可以說,荔枝保鮮箱是冷藏車的雛形,而快馬加鞭又全程“低溫”的荔枝運輸隊伍,也算得上是世界上較早的“冷鏈”系統。
今年春節期間,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使得很多市民無法外出買菜或聚餐,如何能夠每天都能吃到新鮮蔬菜成了一大難題。不少生鮮電商平臺抓住這次機會,增加菜籃子供應,將新鮮蔬菜直接送到市民家中,這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市民的生活。其中,負責生鮮運輸與配送的冷鏈物流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實際上冷鏈物流不僅扮演著運輸生鮮蔬菜的角色,還擔負著運輸抗擊疫情的藥品及相關物資的使命。眾所周知,病毒檢測試劑盒的應用有助于迅速將普通感冒發熱與新冠病毒肺炎區分開來,對于阻斷病毒傳播、減少群眾恐慌具有重大意義,然而其對存儲空間的溫度、濕度有著較高的要求。在疫情迅速蔓延的情況下,如何迅速有效地將病毒檢測試劑盒送至各省市新冠定點醫院成為了當務之急。基于此,不少冷鏈物流企業紛紛向各省市衛健委與省疾控中心請命,主動承擔起新型冠狀病毒檢測樣本、試劑盒以及今后疫苗的冷鏈物流運輸工作,為抗擊疫情盡了一份綿薄之力。
毫無疑問,冷鏈物流的發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相比唐朝只為博妃子一笑的“冷鏈物流系統”,現代冷鏈物流產業則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從2019年中國冷鏈物流發展情況來看,該行業雖然受到實體經濟等多方面環境因素的影響,不少企業遭到較大的市場沖擊,但行業整體仍舊保持穩步增長的勢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冷鏈市場需求旺盛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鮮電商平臺的爆發式增長,人們對食品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對進口水果、有機蔬菜和各地肉品等商品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冷凍冷藏水產和肉制品進口量上漲至1 000 t左右,果蔬、肉制品、水產品、乳制品總產量突破13億t。與此同時,冷鏈物流市場總規模也達到3 391.2億元,同比增長17.60%,由此可見,冷鏈市場需求巨大。
行業監管力度明顯加強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經于2019年12月1日正式實施。《條例》提出,食品生產經營者委托貯存、運輸食品的,應當對受托方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進行審核,并予以監督。受托方也應當保證其食品貯存、運輸條件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并加強對食品貯存、運輸過程的管理。《條例》的發布進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的相關法規和標準,其中包括冷鏈物流的貯藏、運輸標準,這有助于推動行業的標準化建設,發揮法律監管效力。
冷鏈市場環境有所改善
近年來,國家對冷鏈物流的發展高度重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并在多個文件中提出了健全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加強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等要求,因此,支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督導冷鏈物流行業快速完善迫在眉睫。許多省市也紛紛出臺冷鏈物流政策和規劃,把發展冷鏈物流提升到同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產業升級等政策息息相關的層面,在冷鏈用地、建設資金等方面給予扶持和補貼。
一般來說,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主要有冷庫、冷藏車、保溫盒、超市的冷藏陳列柜等,涵蓋了倉儲、運輸、配送、零售等各個環節,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會讓產品品質大打折扣。其中,冷庫是最核心的設施,其在冷鏈中的投資占比較高,在冷鏈產業中起著重要作用。
不可否認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冷鏈市場的發展尚有很大差距。單從冷鏈基礎設施來說,目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帶和一線發達城市,中西部地區冷鏈資源匱乏,發展相對滯后。在設備的種類和功能上發展也不平衡,大型的設備建設比較多,而中小型的冷庫卻較少,現有冷庫設備相對老舊,大部分的儲存設備功能不全,無法精準控制溫度。
隨著消費需求的升級,人們對冷鏈物流企業的輻射半徑、物流時效等冷鏈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冷庫制冷工藝和技術必須不斷發展更新,生鮮存儲溫區也必須朝著智能化、精細化的方向邁進。
所有的磨難都昭示著新的機遇,疫情驅使冷鏈行業重新審視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加快了產業革新的步伐。筆者認為,未來規模化、智能化、區域性的大型低溫物流冷庫將成為主流,而那些規模小、穩定性差、能耗高的小型冷庫將會被逐漸淘汰。為此,當下制冷設備制造企業要做的不僅僅是抓住機遇,更要修煉內功,加大對深低溫冷凍設備的研發力度,在技術上采取自主創新和引進吸收再創新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冷鏈產品競爭力,推動中國冷鏈市場實現新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