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貫穿全國各地,乃至國家之間的鐵路網在建成之后并非就能一勞永逸。除了要日復一日地接受列車的碾壓,還要面臨大自然的風雨侵蝕,甚至人為破壞。鐵路關系著億萬人的安危,該如何及時維護呢?
鐵路的日常維護包括整理道砟、保持鐵軌表面的清潔光滑,以及檢查軌道是否出現裂縫等問題。道砟就是我們在鐵軌上看到的碎石,這些碎石以特定方式鋪設,起到穩定鐵軌結構、分散列車重量,還有排水的作用。所以定期整理道砟對鐵路維護非常重要。
要完成這些任務,19世紀的鐵路工人們只能依靠人力。他們分散在幾條主要線路上進行日常維護,其艱辛和危險可以想象。直到20世紀初,鐵路維護才有了可以大大縮減人力的機械設備。奧斯瓦爾德·喬丹發明的撒布機成了20世紀鐵路工人的一大幫手。這種機器能夠勝任一系列鐵路維護任務,包括清理道砟和除雪。后來,又有更多先進的設備加入了鐵路維護的隊伍,例如可以高效清理鐵路溝槽的清溝機;枕木等鐵路零件的替換也有機器可以代勞。

如今我們還有GPS和電子監控系統助力,比如我國的動車上就安裝了3000多個自動傳感器,可以讓工程師遠程監測列車的運行狀況,及時發現問題。為保障乘客安全,高鐵線路上每天的首班列車其實是不對乘客開放的“確認列車”,工作人員會在車上確認列車運行是否正常。并且每10天還會運行一次綜合監測,對線路上的基礎設施包括軌道進行檢查。
多虧這些堅持在鐵路前線的工作人員,我們日常的交通出行才有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