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連志,王 濤,郭秀峰
(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11)
赤道幾內亞巴塔港,位于該國大陸地區最大城市巴塔市,西臨大西洋。巴塔老港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隨著上世紀 90年代該國發現大量石油,經濟快速發展,原有的老港已顯得擁擠繁忙,壓船現象嚴重,港口作業能力已不適應經濟增長的需要。
赤道幾內亞政府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決定對老港進行現代化改擴建。依據規劃設計方案改擴建后將大大提高港口現代化程度,提升港口吞吐能力,適應未來該國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同時可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項目采用中國標準,泊位共 11個,年貨物吞吐量650萬t以上,其中集裝箱吞吐量30萬TEU,工程主要內容分為水域和陸域兩大部分,水域包括新建5萬t級突堤碼頭、2萬t級突堤碼頭、防波堤及港池、航道等;陸域主要包括集裝箱堆場、件雜貨堆場和輔建區等配套實施。
赤道幾內亞巴塔港改擴建項目為EPC工程,包括設計、采購、施工、調試及驗收等各個環節,設計是實現工程目標和能否順利履約的首要環節,影響著項目的成本、工期、風險等。設計管理工作要深入設計工作本身每個細節中,提高設計組織管理效率,使設計準確滿足業主要求以及總包方的期望。
工藝設計及設備選型在海港工程中尤為重要,根據現有總體布置,需對裝卸工藝設計進行專題分析,經過研究選用了節約成本、提高裝卸與周轉效率的工藝方案。

圖1 工程布置示意
5萬t級突堤碼頭配備了4臺40 t門座起重機和2臺16 t門座起重機,40 t門座起重機配備了專用集裝箱吊具、吊鉤,可以裝卸集裝箱、木材、散貨、雜貨及鋼鐵等單件重量較大貨物;16 t門座起重機配套木材、水泥抓斗及吊鉤,裝卸一般件雜貨,同時為增加碼頭作業的靈活性,碼頭配備了50 t的汽車式起重機。碼頭中部布置碼頭堆場,增加了貨物裝卸效率,減少了船舶在港時間。2萬t級碼頭布置型式與五萬t級碼頭相同,寬度與長度不同,碼頭配置了2臺16 t和4臺10 t門座起重機,裝卸一般的件雜貨等,可接卸糧食,家用電器及其它日用品;在碼頭南端設置了斜坡道,以適應客貨滾裝船作業的需要。

圖2 碼頭布置示意
港區陸域設置集裝箱重箱堆場、空箱堆場、木材堆場以及其他配套輔助設施。集裝箱堆場和其他貨物堆存區分區管理,不同貨物分別通過集裝箱大門和港區主大門出入。
整個港區進行了生產、管理分區的布置,通過先進的控制系統來管理整個碼頭生產作業過程,能準確、及時地提供和處理集裝箱、船舶、貨物、機械的活動、運作信息,便利的進行港區生產作業調度。

圖3 集裝箱堆場布置示意
EPC總包方的設計管理工作不同于設計院和施工單位的設計管理,總包方的設計管理工作需頂層考量,要發揮引領、協調、服務、監督、控制的作用和理念,不僅需要加強各個階段的控制,更需要加深對設計的理解與思考,實現施工靈活便利,設備先進通用可靠、造價合理的目標。在與業主和設計單位多次溝通協調的基礎上,最終確定了滿足業主要求,造價合理的設計方案。
巴塔港擴改建工程不僅包括土建及配套設施工程,還包括大量港機設備采購。新設備的投入使用,將從根本上改變巴塔港裝卸生產作業的落后局面,實現整個港口的現代化。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明確了港機設備配套工程是整個工程的重中之重,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強對港機設備選型和采購控制和管理。
設備選型前充分與港口管理當局及海關部門進行合作,對該港的進出口貨物種類及數量、船舶數量及貨物配置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研究所在國家經濟發展總體規劃,進行了相應的分析預測。收集業主、社會、環境、自然、現狀等資料與信息、進行全面的需求分析。

表1 碼頭裝卸設備選型比較
在港機設備的選型上確定了“效率能力、可靠性、先進性、一機多用、互換性、經濟合理、適應性強”的原則,以實現巴塔港的裝卸作業現代化為選型目標。在進行設備選型時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進行選型比較。
設備的選型及購置涉及眾多的相關方、特別是業主的期望尤其重要,業主是最終設備的使用方,應協調業主盡早參與工藝方案及設備選型前期工作,咨詢業主意見與需求;對于港機設備的技術規格書,均提前報送業主進行審批;后期供應商選擇也取得了業主認可與采納;最終實現設備功能質量、經濟效益、客戶滿意度三個方面的最佳結合。
根據貨物調研數據,巴塔港的進口貨物主要以機械設備、水泥、鋼筋、瀝青的建筑材料、生活用品、家用電器為主;出口貨物主要是原木。來港船舶以散貨船及雜貨船為主,集裝箱裝卸量較為分散,單次裝卸量小。如專門配置集裝箱裝卸橋,難以發揮全部機械效率,造成浪費,因此選用了貨種適應性強的門座起重機,并配置多種抓斗及吊鉤等來滿足多種貨物的裝卸要求。集裝箱堆場為遠期專業化考慮,采用輪胎式集裝箱龍門起重機進行裝卸作業。
嚴格按照港口裝卸工藝設計,所有港機設備編寫詳細的技術規格書,對大至產品質量性能,小至零部件的質量都進行了嚴格的規定。中國設備經濟合理,技術先進,質量穩定,是世界主要港口使用的主流產品,因此選擇了國內廠家,但對于關鍵配套件,考慮到國外產品技術更先進,性能更穩定,在技術規格書中明確某些外國廠家的特定配套件,科學細致的選擇供應商,并且對設備配件進行組合管理。
設備采購合同簽訂后,積極進行相關方管理工作,協調業主、業主咨工、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等相關方全過程參與其中。
1)組織專家進行設計審查會,結合業主的訴求和當地實際自然、社會環境對設計工作進一步完善,以此保證產品滿足使用要求,最大程度的滿足客戶需求。
2)在生產制造環節,派駐專業人員對駐廠監造,嚴格控制技術指標,保證產品質量。
3)在設備制造、整機組裝結束后,組織有關各方到工廠現場驗收,同時參觀供應商的制造、總裝基地,見證了廠商規模與實力,對產品質量更加信服和滿意。
4)合理統籌調整了土建工程的施工計劃,嚴格控制時間節點,確保設備的安裝條件,使設備到港與土建施工有序協調進行,使施工公司明確節點與目標。
5)積極響應與業主的驗收特殊要求,接受了業主提出的部分工程采用歐洲標準驗收的要求,且順利通過驗收。
6)大范圍,高頻率組織操作培訓,在理論介紹的基礎上,特別側重于現場實際操作,并且切實考慮到當地參加培訓的人員大多數是第一次接觸這種大型裝卸設備,學習難度大,采取了循環培訓的機制,讓所有人員合理安排時間多次參加以達到最好的培訓效果。
赤道幾內亞巴塔港是一個現代化的綜合性港口,規模大,內容多,覆蓋面廣,在建設實施過程中內容多、情況復雜,本文就總體布局、設計管理、設備選型與采購、相關方參與等方面對建設過程中的主要節點進行了回顧與分析,望對類似項目的實施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1)港口運營理念前置化
實現運營的前置化,在項目融資、建設之前就對運營問題予以考慮,以運營商的身份來設計、建造港口,能最有效的從自身需求出發,降低不必要的過度建設,有利于實現投資效益的最優化,還能保證有充足的時間來考慮運營方案,組建運營公司,尋求有關公司在航線、臨港產業方面的戰略合作,保證港口建成后能高效的運作起來,創造效益,也為港口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嚴格自我管理
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除了嚴格自我要求,對工程質量、安全、計劃等各個環節嚴格把控,還以高度的責任心,切實為業主考慮,主動創造機會,提供條件,邀請業主、監理參與到工程建設的各個環節,勇于接受檢驗。
3)屬地化的重要性
在履行好承包商責任的同時,EPC總包方注重技術的輸出,加大對當地人員的技能培訓,扎根于當地市場,積極、主動的培養當地人才,踐行社會責任。這不僅有助于承包商提升企業形象,贏得當地社會的認同,對于承包商本身的屬地化建設也大有好處。
4)理性看待中國標準在海外工程中的運用
在采用中國標準的海外工程的實際運用過程中,國內的設計、施工單位要考慮項目所在國家的實際情況,尊重當地工程建設方面的習慣。主動、詳細的向業主做好規范條款的解釋工作,消除他們的疑慮和擔心。根據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對于個別單項工程設計施工,應合理的借鑒外國規范,這對于完善和推廣中國標準的海外工程中的使用,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