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牛小曼 邵群玉 周洋

編者的話:“在朋友圈看到這句話:非典那年我5歲,今年我22歲,那時候全世界保護90后,這次換我們90后保護世界……”這是95后護士胡佩抗疫期間的家書《我隨時準備被隔離》中的一句話。在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之際,環球時報舉辦“讓理想之光薪火相傳”演員誦讀活動。除了青年演員藍盈瑩誦讀的這封新時代家書,演員張新成、侯京健、劉奕君、江疏影、楊玏、關曉彤、萬茜和王雷也分別誦讀了李大釗的《青春》、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等經典作品。
對當下的年輕人來說,影視作品是“讓理想之光薪火相傳”的重要載體。年代劇、戰爭劇等主旋律題材作品如何摘掉“土”的標簽,更被年輕觀眾接受?就此話題,《環球時報》記者與幾位參與此次誦讀活動的演員以及知名導演劉江、周遠舟進行了探討。
“講故事要專業和職業”
抗疫劇不能炒冷飯
環球時報:對于抗疫題材《在一起》這樣的作品,如今有了個新名詞概括——時代報告劇。對“時代報告劇”這個概念如何評價?
劉江:時代報告劇是反映當下事件性新聞的一種題材,特點是實時性和對事件的快速反應。這種劇我覺得最重要的功效或特征是一定要真實——真實地反映真實事件。
環球時報: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和劇集《在一起》都是單元劇的形式。這種形式會不會成為一種新趨勢?
劉江:我理解之所以會有單元劇這種形式,就是要能對當下新聞事件進行快速反應。1名導演要拍20集的話制作過程很漫長,如果10名導演拍就會很快制作出一部戲。電影也是如此。這種類型在成本上沒太多優勢,主要考慮的就是快速反應。
環球時報:從創作角度來看,抗疫題材的影視作品應注意什么?
劉江:抗疫劇不能太多,除非有新的事件、新的角度和新的主題來表達,如果總是炒冷飯就是一種浪費。根本來說,就是要有所表達、言之有物。這次我拍的《在一起》其中一個單元叫《搜索》,聽名字有點懸疑,但煽情與懸疑都不是這個戲的本質,只是特征之一。《在一起》是10位編劇每人寫個故事,每個故事兩集,然后由10位導演來完成,每個故事的角度都不一樣。比如《搜索》這個單元的主題是“群防群控、聯防聯控”,之所以選擇用懸疑的方式來表達主題,是因為這是個強情節事件——講述聚集性群體疫情暴發后,要找到源頭和傳染鏈,才能明確下一步該如何防治。整個過程就像一個偵破故事,有懸疑感。別的故事主題在表達方式上可能就不會這么強情節化。
用年輕人熟悉的方式講故事
環球時報:7月1日開拍的《光榮與夢想》講述什么故事?
劉江:講述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建黨到抗美援朝勝利這段歷史,也是表現中國人民如何站起來的。但這部作品并不是日記體,而是用跳躍式的大寫意方式——選擇一些階段性事件,回顧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段歷史當中的高光時刻。在準備這個戲的過程中,我們也深入學習黨史,發自內心地覺得只有共產黨才能讓中國人民站起來,并獲得民族尊嚴和民族獨立。光榮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尊嚴,夢想是我們的中國夢——這個民族強大之后,更好地走向未來。
環球時報:您剛才提到“偉人們的高光時刻”,如何讓年輕觀眾喜歡這樣的老故事?
劉江:用簡單的話來講,就是必須用故事和藝術的規律與特性來講述那段曲折復雜的歷史。其實中國共產黨這一路走來,故事非常精彩,只是說年輕人可能接觸較少。我們有責任用充滿魅力的方式去講述,把這段精彩的歷史呈現在年輕人面前。演員也很重要,但只是個輔助,最主要的是用年輕人熟悉的方式講故事。
流量本身并非貶義詞
環球時報:有觀點認為,現在很多片方和平臺以流量明星為主,如何評價影視作品與流量明星的關系?
劉江:流量本身并非貶義詞,但“唯流量”就成了貶義。首先,受關注才會有流量,但一些受關注的對象并非好流量——有可能身上有負面新聞,或者演技上有缺陷。拿《光榮與夢想》來說,那些歷史偉人在那個年代比當下年輕人要成熟很多,要重塑他們的高光時刻,演員沒有一定高素質很難去完成,演技差的也就很難入選。
環球時報:《媳婦的美好時代》在海外很受歡迎,特別是非洲。《咱們結婚吧》《歸去來》《老酒館》在海外也有不同類型的受眾,《甄嬛傳》這類清宮戲在歐美很受歡迎,最近的甜寵劇(青春偶像劇)在東南亞國家很火。對于這些影視作品“出海”您能否提些建議,創作者如何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劉江:最起碼的要求就是要把故事講得專業、職業。一個好故事一定是反映真實人性和真實生活的。即便是類型化作品,也不能把人寫得不像人,不說人話、不做人事。做到這一點,才能讓其他國家的人讀懂你的作品。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只要作品塑造出的人物深度夠,就會有共鳴。這個人物的塑造來自你的藝術修養,最關鍵是來自真實生活的各種體驗與提煉。▲
環球時報20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