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桓公在打敗蔡國后,繼續帶兵南下,打算一舉消滅楚國。楚國國君焦急萬分,和大臣們商議后,決定派一個叫屈完的大臣去說服齊桓公退兵。
屈完學識淵博,又能言善辯。他一見到齊桓公就說:“齊國在北方,楚國在南方。我們兩個國家相隔幾千里,就算牛和馬走失,也跑不到對方的領土上去,為什么你們還要進攻楚國呢?”
齊國大臣管仲聽完后也不甘示弱,為齊國攻打楚國找了個合適的借口——楚國作為諸侯國,沒有向周天子納貢。“沒有納貢是我們楚國的過失,我回去后一定會向大王稟報。”屈完鄭重地承諾。齊桓公見找不到借口,后來又得知楚軍早有防備,只好放棄攻打楚國的計劃。
就這樣,屈完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化解了楚國的危機。人們根據他的言論,總結出“風馬牛不相及”這則俗語,一直沿用到今天。
快樂姐姐:現在常用這個俗語來比喻事物間毫不相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