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從龍



疫情之下,青苑書店是如何自救求生的
2020年1月12日,我們書店的公眾號上發布過一個年度總結,在過去的一整年里,我們一共組織了33場線下書友會活動,最早的一場是在2019年2月17日,也就是說,這三十多場活動,是我們在不到十個月時間里完成的,頻次之高,密度之大,可能在全國獨立書店中都很少有。我們為什么要做這樣一個總結呢?并不是要“曬成績單”,而是想以此為契機,為2020年做一個更好的規劃。這是因為,雖然我們的第一場書友會可以遠溯到2011年(截至2019年底我們一共組織了182場書友會),但真正地發力卻是在最近這兩年時間里。書友會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書店營銷和生存的另一種可能,也讓我們與作者、讀者、出版社、行業更緊密地融合到一起,故而我們暢想著,在即將到來的2020年里,要將書友會的活動做得更好,同時我們還打算開辟小讀者講堂,深入挖掘童書市場潛力。
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隨著疫情的突然到來,所有的規劃和暢想都戛然而止,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和全國所有同胞一樣,在停擺的時間里默默煎熬和等待。政府宣布啟動公共安全一級響應,往日繁華熙攘的城市瞬間失去了生機,這固然是為了萬千民眾著想,但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一粒塵,個人一座山”。我們原計劃的節后營業日期一推再推,何日復工遙遙無期。我們是企業,不僅要讓書店努力地生存下去,更要養活五十多名員工,讓他們和各自的家庭都能平安地度過這次危機。我們必須行動起來,有所作為。
1月31日
我們在公眾號上推出了一個“我是青苑書店,請不要讓我凍斃于風雪”的特別策劃,號召我們的讀者和會員“充值辦卡”,以此盤活現金流,讓書店挺過嚴冬。這個想法,并不是來自我們的“原創”,而是熱心讀者向我們建議的。在我們看來,鼓動大家以“充值辦卡”的方式為書店加油續命,多少有些收割情懷的味道。這種策略不到萬不得已,我們是不會輕易采用的。但在疫情最嚴重的那幾天里,不斷地有讀者向我們提出建議。最后,我們終于做了決斷,集眾人之力,為書店解困。
活動推出之后,應者如云,這出乎我們的意料。有的讀者給我們后臺留言,有的讀者給我們來電,有的讀者自己辦了卡,還動員身邊的家人、朋友也來辦卡,還有的老會員,看到消息后,一口氣就充了好幾千。大家的這些義舉,令我們非常感動,書店開辦快三十年了,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讀者對我們發自肺腑的關愛,大家都希望書店能永遠開下去,而不是凍斃于風雪。有了這樣的支持,無論多么困難,都會堅持下去。
就在這個活動推出一天之后,行業組織“書萌”發布了一份全國獨立書店的調查報告,發現有85.84%的書店在疫情中被迫關店后沒有其他收入來源,而如果疫情繼續,77.6%的書店堅持不到三個月,73.9%的書店認為即使恢復營業,收入也到不了之前的一半。這是一組非常殘酷但又無比真實的數據,它告訴我們,要想讓書店生存下去,必須進行自我拯救,無論是在切切實實的資金流轉上,還是在人心士氣上,都要進行自救。
2月11日
我們又推出了一個特別致敬的活動:以書店的名義,向所有醫護工作者贈送一張閱讀金卡,并且永久有效。大疫驟起,丑陋公行,泥沙俱下,但人世間永恒不變的真善美仍舊在涓涓流淌,滋潤著每一個人的心靈,給予著劫后余生者勇氣和希望,這之中最令我們感佩涕零的,就是廣大醫護工作者。無論是在武漢疫區最前線,還是在相對安全的大后方,他們都兢兢業業、義無反顧,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和職業精神為國民撐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作為書店,我們的力量太過于薄弱,既不能到最前線去和他們一起抗疫,也沒法在后方為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只能推出這樣的一個活動,聊表對廣大醫護工作者的感謝。有人說,這樣的活動過于蒼白了。其實不然,中國有句古詩叫“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還有一句諺語叫“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說的是人應該知恩圖報,應該永遠銘記那些在我們困危之際施以援手的人。如果沒有廣大醫護工作者無私無畏的付出,所有的人都可能無法于這場災難中幸免。正是出于這樣的想法,我們做了這次活動。
2月19日
我們又做了一個活動,叫“要有光,要有希望,要有書店”。
先一天,一位攝影師為書店拍攝了一組照片,主題叫《書店之光》,非常特別,每張照片的大部分畫面都是黑暗的,只有一小塊地方可以看到圖像,或是一本書,或是書店里的一盞臺燈,或是一個小筆記本,或是正在伏案讀書的人,或是閉店之前沒有來得及整理的工作臺……看到黑暗,我們內心是壓抑的,但看到那黑暗中的一點光亮,又讓我們看到了希望。這希望,是誰給予的呢?是奮戰在前線的醫護工作者,是仍然堅守在工作崗位的勞動者,是鐘南山、李文亮、張宏文這樣的時代良心,是千千萬萬期待重整旗鼓的國民,也是我們自己。我們推出這樣的策劃,是想能夠把這份希望傳遞給每一個人。有希望,就有明天。
2月20日
書店迎來了開業。根據政府的防控政策和各級主管部門的批復,我們終于可以開門營業了。對于書店以及每一位員工,這無疑是一個莫大的鼓舞,但是,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我們要為讀者負責,為員工負責,為書店的明天負責。我們對書店的防疫、消毒、安全等工作都做了周密的布置,確保員工能安心上班,讀者能放心消費。
也是在這一天,我們參加了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組織的“燃燈計劃”行動。當晚8點,全國150多家書店同步進行了一場線上講座,嘉賓是著名作家李浩。我們書店組織的群里,一共進來了200多位讀者。在李先生給大家分享的1個多小時里,讀者們也踴躍發言,交流了許多自己的行動心得這次活動是我們第一次嘗試線上模式,它拓展了我們組織活動的視野,提供了非常難得的經驗范本。在接下來的時日里,我們很可能會自主開展一系列線上書友會的活動,并借助新媒體的優勢為圖書營銷開辟全新的路徑。
2月22日
我們再次策劃了一個“疫期問答錄”的活動,一共列了六個問題,請讀者來回答,我們將擇優在公眾號上進行推送,同時會附贈200元圖書券(或等值電子券)作為感謝。這個活動最初的靈感來源于《新京報》推出的“疫期讀書”欄目。在我們看來,這樣的活動能夠增加書店與讀者的互動,使大家與書店交流的形式更加多樣起來。活動發布后,我們每天都會收到2—3篇讀者的稿件,截至今天,已經推送了三篇,反響都很好。與此同時,我們也主動邀請了全國各地的一些作家參與進來,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這段疫期生活。如此大疫,在我們有生之年,或是絕無僅有,但對于歷史和后世子孫而言,卻永遠需要銘記。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走過了疫情中最艱難的那段日子,書店還在,我們的生活都還過得去。雖然最高級別的預警還沒有解除,生活還遠沒有恢復到從前的樣子,但我們堅信一切都會過去,人類一定能夠戰勝這場災難。對很多人來說,這將是一個截然不同的開始。對我們而言,更是這樣。這些年來,實體書店的生存狀態可謂每況愈下,我們絲毫不認為疫情過去之后,書店行業就會好起來,這是一種盲目的樂觀。疫情影響了我們這個行業,同時也在重新塑造這個行業。在自救求生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為未來做好計劃,以變應變,未雨綢繆。只有這樣,書店才會有明天,才會煥發真正的生機。
Interview? 書香X青苑書店創始人萬國英
此次經歷,是否為實體書店的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這次疫情對實體書店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讓很多實體書店重新做了思考和梳理。如何實現線上與線下的具體融合,是未來數據化時代、網絡化時代必須要考慮的一個方向。
有什么做法是在疫情之后仍值得繼續實行的?
因為青苑是一個有28年歷史的老牌書店,與線下書友有著深厚的感情,這也是我覺得與任何網店相比,實體書店所具備的無法替代的優勢,因為它能提供線下體驗。而疫情期間舉辦的線上書友會的活動,讓我們覺得,這是書店與書友之間感情的一次體現,也就是書店通過自己多年的線下實體經營,以一種情感的聯系,把會員從線下拉到線上。
現在我們的書友會活動已經做了十幾期了,通過線上書友會的分享,與客戶有了更密切的接觸,從而也積累了更深的了解。在未來,我覺得可以把所有會員集中起來,在線上不斷拉動各種社群,根據會員的愛好、他們分享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分別制定個性化的訂單或是其他服務。這是實體書店最大的一個優勢,也是未來發展精準客戶的一個重要的營銷手段。所以,此次疫情期間的線上嘗試,對未來實體書店提供個性化服務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目前書店的經營狀況如何?從長遠來看,這次疫情對于書店的工作,將產生什么深遠的影響?
現在書店顧客還是很少,所以我們的店員主要還是在線上為讀者服務,無法到店的顧客就通過快遞提供產品,為他們制定個性化的書單,滿足他們個性化的需求。
雖然目前的銷售情況不是很樂觀,因為從線下轉到線上畢竟還是需要一個過程,但我覺得這也為我們未來的發展增添了很好的一個營銷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