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
在美國硅谷的“十八路諸侯”中,一位印度人接過了大佬的山頭。這個“山頭”正是“地表最強”科技公司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而這個印度人則是桑達爾·皮查伊。中國網友一般叫他“皮猜”,或“劈柴哥”。
關于劈柴哥的接任,不管是網友還是業內人士都不感到驚奇。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對他的喜愛早已不是秘密。
早在2015年,劈柴哥就已經出任谷歌公司董事長及CEO,正如這次全面接棒母公司時拉里·佩奇所說:“皮猜已經在谷歌的CEO職位上證明了自己,而且他15年來兢兢業業,帶領谷歌上下攻克難關解決問題,謙虛又有技術范,沒有人比他更合適帶領谷歌和Alphabet走向未來?!?h3>“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其實,把劈柴哥的家庭條件說成“貧民窟”夸張了一點,不過確實連“小康”都達不到。小時候,因為家里沒有足夠的臥室,他和弟弟一直睡在客廳。
相比那些動不動就輟學,動不動就裸辭創業的大佬,他的人生沒啥任性的資本。
9歲起,他每天5點起床讀書,晚上10點才結束功課。那時,刻苦努力就已經成為他的標簽。
12歲那年,劈柴哥第一次感受到了“科技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小時候,他經常到醫院取母親的化驗單,每次都要在公交車上度過難熬的1小時20分鐘,甚至有時會在排隊1小時后被告知結果還沒好,白跑一趟。
直到后來,他的家中安裝了一部老舊的“輪盤”電話,只要給醫院打電話就能詢問化驗結果是否已準備好。
從那之后,劈柴哥對科技燃起了興趣。一次接受采訪時,他說:“我從內心深處看到科技如何改變了世界,至今仍能感受到這一點。我能感受到樂觀和活力,以及加速這一進程的責任?!?/p>
上大學時,雖然專業是冶金工程,但劈柴哥對IT異常感興趣。念書期間,他還寫過一款棋類游戲。
1993年,劈柴哥從印度理工大學畢業后,拿到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獎學金,繼續攻讀碩士學位。那時的他儼然成了“全村的希望”,一個叔叔為了供他讀書,甚至賣掉了房子。
那年,他21歲。這個“雞窩里飛出的金鳳凰”第一次踏上了美國土地。
剛到美國時,劈柴哥還是一個“窮小子”。雖然手握一筆獎學金,但日常的開銷對他來說還是不小的壓力。一次,他想給自己換一個書包,卻覺得新款書包價格太貴,最后只給自己買了個二手的。
不過,從斯坦福畢業后,他迅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節奏。劈柴哥曾短暫地在一家化學公司擔任工程師和產品經理。之后又到沃頓商學院拿了一個MBA學位,加入了麥肯錫公司擔任咨詢顧問。
那時,劈柴哥手中已經有“印度理工學士學位”“斯坦福碩士學位”“沃頓商學院MBA”“麥肯錫咨詢顧問”四塊金字招牌。但這個年輕人并沒有就此停下腳步,命運既然給了甜頭,那不如就“順桿往上爬”。
2004年,劈柴哥憑借耀眼的履歷加入了谷歌公司。
那時的谷歌已經是上市公司,也是硅谷的明星與門面之一。2004年,成立剛6年的谷歌年化營收為27億美元,估值更是高達230億美元。
作為一個小小的產品經理,劈柴哥成了這艘巨艦上的一顆小螺絲釘。不過這顆螺絲釘不久后便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帶領谷歌打了兩場漂亮的“勝仗”。
這兩場勝仗,讓谷歌對全球的影響力至少延長了20年。
劈柴哥在谷歌的第一個項目是開發“工具欄”,也就是一個方便用戶在任何網頁打開谷歌搜索的插件。那時的谷歌還沒有自己的瀏覽器,但擁有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微軟的IE瀏覽器。IE瀏覽器的默認搜索工具正是谷歌。
當時的IE瀏覽器是行業內絕對的老大,與谷歌也是戰友。把控了這個入口,谷歌每天都在“躺著掙錢,日進斗金”。
這么舒爽的日子不過白不過,但劈柴哥偏不。他與谷歌大多數精英不同,因從小就面臨困境,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危險極為敏感。這種從小缺乏“安全感”的思維模式,讓他預想到了一個災難性的問題——如果微軟哪天不給導流了怎么辦?
帶著這個問題,他找到時任谷歌CEO施密特,并給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開發瀏覽器。
創始人佩奇和布林都很支持這個項目,但施密特極力反對。施密特認為,當時的谷歌還是一個創業公司,而開發一款瀏覽器的成本太高,耗費巨大的成本和巨頭廝殺,賭注讓人無法承受。
但2006年10月9日,微軟決心吃下“搜索”這塊大蛋糕,主動停掉了給谷歌的導流。
施密特這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劈柴哥臨危受命,開始開發谷歌的瀏覽器——Chrome。
劈柴哥對瀏覽器做了兩個革命性的創新:其一是如今大家習以為常的一個窗口下可以打開多個標簽頁面;另一個則是將瀏覽器的網址欄做成了搜索框,在網址欄直接輸入問題并按下回車,就能直接使用谷歌搜索。
到2008年,Chrome在全球已擁有63%的市場,而IE則萎縮到了16%。如今,劈柴哥的兩項革命已經被所有瀏覽器借鑒,IE則被多數人遺忘。
經此一役,劈柴哥的才華與領導力,還有那極其敏銳的危機感終于被谷歌高層發現。
而一次谷歌高層的意外,讓劈柴哥又接觸到了谷歌另一片新戰場——移動端。
2005年,谷歌收購了一個名為安卓的無線網絡新秀。在當時,甚至沒人知道安卓日后到底能干什么。
2007年11月,谷歌邀請84家硬件制造商、軟件開發商及電信運營商共同改良安卓后,外界才恍然大悟——這是一個手機操作系統,谷歌要做移動端的微軟。
很快,時間來到2013年,當時安卓的負責人安迪·魯賓因為一起丑聞離開了谷歌,劈柴哥又一次臨危受命。
當時,40%的安卓用戶使用的都是三星手機。劈柴哥說服了時任谷歌CEO拉里·佩奇,一起去韓國拜訪三星高管,最終贏得了三星對安卓應用的大力支持。
也正是從那時開始,安卓系統逐漸將觸角伸向智能手表、電視、汽車和支付服務的綜合平臺。如今的安卓已然是一個手機操作系統界的巨人,與蘋果的iOS分庭抗禮。
2014年,劈柴哥被升任為產品部門負責人,成為佩奇的副手。第二年,隨著YouTube、Gmail、谷歌地圖、谷歌商店等項目的相繼成功,43歲的劈柴哥正式出任谷歌一把手。
2006年,谷歌正式進入中國,一度與百度殺得難解難分。4年后,因不配合中國相關監管政策,谷歌宣布退出中國。
2015年2月,劈柴哥代表谷歌對中國市場做出了明確表態。在中國龐大的搜索市場和安卓市場的誘惑下,他甚至不惜承諾,為了中國谷歌可以“特事特辦”。
作為對手,百度敏銳地嗅到了戰前氣氛。百度CEO李彥宏“摩拳擦掌”地表示:“如果現在谷歌回來,我們正好可以真刀真槍地再PK一次,再贏一次?!?/p>
(摘自“環球人物”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