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林興
年輕時,我曾在縣文化館舉辦的藝術班參加學習,作為輔導老師的上海滬劇院的專業演員,與我們同吃同睡,從戲曲基礎理論到舞臺表演,對我們進行手把手的教導,這個培訓班,前后也就一兩年時間,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時至今日,一聽到熟悉的旋律,悠揚的樂器聲,仍會情不自禁地被吸引過去。
幾年前,我到浙江余杭,看到一個專門生產竹笛的小山村,與制笛師傅聊了大半天時間。原因就是在年輕時那培訓班上每天與笙簫竹笛之音為伴而留下的“后遺癥”吧。因此,當我創作這個作品時,仿佛置身其中,感到格外親切。我想,這就是生活帶給我們的創作靈感,也印證了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這一句名言。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江南某縣有一所藝校,說是藝校,其實就是一個樂器輔導班。班上有二十來個學生,有學二胡的,有學琵琶、古箏的,還有學吹奏樂器的。其中有兩位學生,一個叫張強生,一個叫李才能,兩個人學的都是笛子。
這兩個孩子都來自農村,每天勤學苦練,進步很快,一首曲子,別人要學上一個星期才有點像樣,而他倆一兩天下來,不但能完整地吹奏出來,而且細節處理也十分到位。所以,輔導老師很看好他們,說這倆孩子很有天賦,假以時日,必將前途無量,成為像馮子存、陸春齡這樣的笛子大師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天,藝校來了幾位省藝術團的老師,說團里缺少一位笛子演奏員,聽說這里有兩個好苗子,就專程過來看看。
當天下午,在學校的音樂教室舉行了一場專門的測試。幾位老師先讓張強生和李才能分別做了簡短的自我介紹,又反反復復地對二人的手掌、手指進行了仔細的查看,然后才拿出兩個曲譜,要他們當場讀譜。不多一會兒,兩個人都順利完成了幾個環節。省城的幾位老師相互交流了一下,都露出了贊許的神態。接下來,進入了現場吹奏環節。
根據要求,兩個人要分別吹奏一首自選曲目和一首指定曲目。首先上場的是李才能,他順利地完成了指定曲目,然后開始吹奏他的拿手曲目《姑蘇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稍稍屏氣凝神,輕輕地吹奏起來。只見他的幾個手指在竹笛上輕盈地跳動,優美的旋律隨之在空中飛蕩起來,那曲調時而高亢、時而低回,時而悠揚、時而激昂,讓人聽得如癡如醉。
一曲終了,那些前來測試的老師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輪到張強生上場,本來兩個人的水平一直不相上下,但今天不知怎么回事,吹奏了片刻,張強生就感覺很不對勁兒,小拇指按著的尾孔的音飄出來,明顯地走了調。等到他吹奏自選曲目《揚鞭催馬運糧忙》時,這調走得更加嚴重了。這首曲目,張強生可是拿過全省比賽大獎的,可不知怎么回事,在今天這節骨眼兒上卻不給力了。他的輔導老師也感到不可思議,但現實就是這樣。最后,張強生落選了,李才能成了省藝術團的一員。
后來,李才能在笛子界的名氣越來越大,最后成了受人敬仰的笛子演奏家。而張強生呢,藝校輔導班結業后回到了家鄉。他幾次想把那不爭氣的笛子給劈了,但最后還是決定要永遠地留著它,他要用這次失敗的經歷,成為激勵自己的動力,于是他把一條紅綢系在那笛子上,掛在自家最醒目的地方,以此來時時鞭策自己。
也許是與笛子有緣,雖然張強生命中沒能成為一個笛子演奏家,卻陰差陽錯地成了一個生產笛子的企業家。
張強生的家在一個叫銅嶺橋的小山村里,當地盛產一種竹子,名為苦竹,據說那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非常適合苦竹生長,所以竹子硬度高、密度大,加上這竹子大小適中、節疏枝直,是制作笛子的優質材料。很久以前,這里就有人制作竹笛,據傳,用銅嶺橋的苦竹制作的竹笛,早在明清時期就曾作為貢品被送進宮里。但是,由于窮鄉僻壤交通不便,制作笛子的產業一直不成氣候。張強生回到家鄉后,交通早已大為改善,不久又逢改革開放,國家鼓勵多種經營,于是,他就萌生了制作笛子的想法。為此,他到處尋訪制笛藝人,苦心拜師學藝,終于學到了一手制作竹笛的好手藝,然后辦起了加工竹笛的工坊。
四十多年過去了,張強生從一個毛頭小伙,成了一個年逾花甲的老漢,他的小工坊也早已成為擁有一百多名工人的正規企業。幾十年來,他在制笛技藝上精益求精,在選料上嚴格把關,有一點瑕疵,都不讓流向市場。因此,張氏竹笛在業界擁有非常高的聲譽。
一天,一輛黑色奔馳一路疾駛來到銅嶺橋。
車子一停,下來一位手夾公文包,嘴上叼著雪茄煙的中年人。見到張強生后,那人自我介紹說:“張總好,我是亞細亞國際培訓集團的營銷經理,為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集團在全球五十多個國家設立了中國民族樂器培訓機構,主要培訓對象是各國愛好中國民族樂器的少年兒童,其中笛子培訓是一項重要的內容。久聞張總公司生產的張氏竹笛質量上乘、音質優美,經過董事會研究,決定向貴公司訂購一批竹笛,今天我受總裁之托前來與你對接洽談。”說完雙手遞上了一張名片。
張強生接過名片,一邊讓座,一邊看了看,“哦,是趙經理,歡迎歡迎,謝謝你們大集團看得上我們這鄉下的小企業,我們一定盡力,按照你們的要求精心加工制作。”
“好好,謝謝張總!相信我們的合作一定會很愉快。”趙經理連連點頭說道,“我們已經了解了張氏竹笛大致的銷售價格,因為我們這次需要的量比較大,時間上也比較緊,我們知道貴公司要完成這批生產任務,壓力比較大,所以我們出的價,可以比現在的定價高一些。”
“價格好商量,只是不知趙經理你們要多少?何時交貨?”
“十萬支,交貨時間最遲三個月。”
“什么?十萬支,三個月交貨?”張強生一聽差點兒跳起來。
“怎么樣,想不到一筆生意就這么大吧。”趙經理略帶得意地說,“我們是跨國集團,在全球五十多個國家開了五六百家培訓機構。”
“這么多,我們還真接不了這個單。再說……”
“價格可以再商量一下。這樣吧,我也是爽快人,一口價,比你們的銷售價高百分之五十,這樣滿意了吧?”
“不不不,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這么大的量,我們實在做不了。”
“張總啊,我是慕名而來的。你看,我合同都帶來了,按照行規,百分之二十的定金,現金支票我也帶來了,你就……”
“趙總,不是我不想接你的單,這么大的單對我們企業來說,確實是一個賺錢的好機會,哪個企業不想賺大錢。但是,為了保證竹笛的質量,不能亂來,你說對吧?”張強生真誠地說道,“我們生產的竹笛,之所以在市場上口碑好,除了工藝上嚴格把關,我們在用料上也一直堅守著老祖宗傳下來的標準。”
“那我倒要聽聽,老祖宗傳下來的是什么標準?”
“第一,砍伐的竹子,一定要長滿三年的;第二,選擇的竹子都是長在山陰背陽的地方;第三,砍下來截成段后,一定要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上整整兩年,讓竹子的水分自然晾干;第四,砍竹子只能在冬天,這個時節砍下來的竹子才不會受蟲蛀。”張強生頓了頓接著說道,“我們現在庫存的可以制笛的竹子,根本沒有那么多,我不會昧著良心來糊弄你,我給你一支不合格的竹笛,裂了、彎了,就吹不出準確的音來了,小孩子拿到這種笛子,弄不好啊,會毀了一個天才,這樣的事我是絕對不會做的。”說完,他抬頭望了望掛在墻上那系著紅綢的竹笛。自從開了制笛廠,這支笛子也跟著掛到了他辦公室的墻上。
趙總聽完張強生的話,禁不住拍起手來:“張總,你了不起!我走南闖北到現在,還從未碰到過你這樣講信譽的企業家,與你做生意,我們心里踏實。你現在的庫存能做多少,我全包了,今后,我們就是長期合作的伙伴。”
“好,這話可以。現在的庫存啊,大約能做兩萬支。”
“好,那我們就先簽個兩萬支的合同。”
為了完成這兩萬支竹笛的制作,除了工人們加班加點,還要再增加一個調音師,因為竹笛做出來以后,都要經過樂感很強的調音師進行適當調整,這樣才能確保每支竹笛的音準。但具備條件的調音師卻很少,于是張強生就發了一條招聘調音師的信息。
這天,一位老者風塵仆仆地來到了張強生的辦公室。張強生抬頭一看,竟然是當年與他同場競技的笛子演奏家李才能。
“才能,怎么是你?你怎么來了?”
“強生,我是來應聘的。其實……更是來贖罪的。”李才能搶前一步,一把抱住了張強生,不禁流下淚來。
原來,當初省藝術團來招聘,李才能為了能勝過張強生,一念之差,竟偷偷地在張強生的竹笛上動了手腳,他用一張粘貼紙,悄悄地粘在張強生竹笛尾孔的前面,這樣,張強生吹笛時,管內的氣流受到粘貼紙的阻擋,就影響了尾孔的正常發音。
其實,張強生后來發現了粘貼紙,他猜到是李才能所為,但是,又沒有什么證據,就只好默默地把這件事埋在心里。后來,他一直留著那支笛,且沒有把那粘貼紙撕掉,他想,或許有一天,事情會水落石出的。
用不正當的手段戰勝了張強生,李才能愧疚難當,多次想來向張強生請罪,可總下不了決心。當他聽到張強生為了守信譽,回絕了賺大錢的機會,更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所以,看到張強生急招調音師,他終于來了,并要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助張強生一臂之力。
這時,只聽張強生爽朗地說:“才能,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要是沒有這樣的過節,這世界上啊,可能就少了一位笛子演奏家,我啊,也不會像現在這樣賺了不少的錢。”
墻上掛著的那支竹笛,李才能一看就知道是張強生當初用的那支,就取了下來,真誠地說:“強生,請把這支笛子送給我吧,讓它像鏡子一樣,時時刻刻照著我,余生再也不要犯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