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
阿德勒心理療法(Adlerian psychotherapy)簡稱阿德勒療法,于20世紀20-30年代由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創建。該療法強調以正確的方式看待自身不足,充分尊重個體的尊嚴及價值,對于自身不足進行積極補償,進一步樹立和發展良好的生活目標與社會興趣,塑造積極健康的生活風格。阿德勒于1937年逝世后,德克茲將阿德勒心理學療法帶到美國并廣泛應用于個體治療、團體治療、家庭治療以及教育等領域。
(一)人性觀
阿德勒療法認為人作為一個具有不可分割性的整體,只有通過完整以及整體的把握和對待才能被理解,人格的主要部分是人作為一個整體的意識層面,同樣也是人格的核心。
阿德勒指出“我們不應感受現實本身,而應感受賦予現實意義后所產生的各種情緒以及認知等方面”(Adler,1927),因此阿德勒療法強調人是社會性的,對于個體的行為每個人都有自由進行選擇并且為之負責任,同樣,個體決定自己的方式也是通過對于現實意義的賦予來取得。
(二)社會興趣
阿德勒于晚期提出社會興趣(socialinterest)的重要概念,概念認為社會興趣是指對于人性態度以及社會成員情感的一種把握,作為人類本性的一部分,潛藏并深埋于人的潛能處。
社會興趣的內容分為客體維度和過程維度兩個部分(Ansbacher,1991)??腕w維度是指對于社會的興趣,此過程指向外部世界不一定真實的客體;過程維度包括個體的感知行三方面,是指對于他人的興趣。社會興趣指示出具有目標性的動機行為,符合人類的利益,避免對人類無益甚至有害的興趣。
(三)自卑感與優越感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具有自卑感,自卑感是人類的共同屬性自卑感(Adler,1927),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成為阿德勒療法核心概念之一。當個體面對自己無法應對以及解決的問題時便會出現自卑情結。但是,自卑感也是推向個體獲取成就的主要動力,當個體由于自卑感而獲得緊張情緒時便會驅動自己采取行動,去不斷追求超越而擺脫自卑感。優越感( superiority feeling) 賦予個體生活的意義也是個體奮斗的目標。阿德勒認為優越感一旦形成具體化便會進一步形成個體的生活風格。
(四)生活風格
生活風格( life style) 是指個體為了實現再記得目標,在追求完美以及優越感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性格以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獨特模式(Evanston,1964)。生活風格決定了個體通過怎樣的方式去追求優越。生活風格包括自我概念、對于理想的追求以及對社會環境和物質世界的看法等一系列倫理是非觀念。一般而言,4、5歲的個體由于家庭氛圍的影響,基本形成自己的生活風格。
阿德勒療法可以概括為建立咨詢或治療關系、探索心理動力、鼓勵洞察以及引導與再教育四個階段。在具體的咨詢或治療過程中四個階段并非按照嚴格的順序進行甚至一成不變,而應該根據來訪者的具體咨詢或治療情況圍繞中心目標進行安排。
(一) 建立咨詢和治療關系階段
阿德勒療法認為,好的咨詢或治療關系是一種友善的關系在兩個對等人之間的傳遞(吳杰,郭本禹,2012)。這一階段的重要任務也包括二者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機會把握、咨詢師或治療師較多傾聽來訪者內心想法以及讓來訪者積極主動去發掘自己所存在的問題。
(二)探索心理動力階段
心理動力的探索是伴隨著咨詢或治療關系的建立所進行的進一步延伸,探索心理動力也可以稱之為一種評估,一種對于來訪者生活風格的了解。心理咨詢師或心理治療師對于來訪者的每一次觀察都是多方面的,而每一次的觀察結果都會根據其前后進行評估。傾聽來訪者的表達和陳述,不僅要做到接納和移情,也要做出及時的反應甚至進一步的反饋。
阿德勒療法提出可以通過對來訪者的出生順序、家庭排序、早期記憶、夢以及目前來訪者的主要困擾來探尋了解其生活風格(郝 陽,王立君,呂行,2018)。心理咨詢師或心理治療師要對通過自己專業所掌握到的信息、材料進行整理分析,并與來訪者共同探索。
(三)鼓勵洞察階段
此階段進一步鼓勵來訪者對于自身進行洞察,達成頓悟以及學習的目的。阿德勒療法倡導要根據來訪者的目標實現情況進行適時的解析,德雷克斯指出心理治療師并非去解析來訪者當下的心理狀況,而應結合目標情況進行解析(Dreikurs,1967)。阿德勒療法指出應該實現對于來訪者錯誤行為和目標的頓悟幫助,明確對于干擾治療目標的錯誤之處進行點撥。
(四)引導與再教育階段
阿德勒療法在此階段強調改變。心理咨詢師或心理治療師要和來訪者共同努力去做出一種信念、態度以及行為的考量(郭本禹,2002)。在這一階段,治療師應該積極鼓勵來訪者將自己所洞察和頓悟到的內容應用于日常實踐,協助其作出新的信念和決定。
此階段的初級目標是幫助來訪者達成當前困擾的解決,之后應該進一步處理具體目標,比如幫助來訪者減輕挫敗感,改善當前生活風格中所存在的無效行為,鼓勵重建積極自我等方面(吳杰,郭本禹,2012)。
阿德勒療法的出現以及后續廣泛性發展為現代心理治療理念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一種成長模式,杜絕單一醫學模式的治療理念,廣泛應用于個體治療、團體治療和家庭治療以及教育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心理教育和治療的范疇。其理論和治療觀念也被廣泛應用于人本主義療法、認知——行為療法、建構主義療法等所采用,而這些現代療法都主張成長性的、積極主動的以及自我決定的假設之上(石林,2014)。
阿德勒療法的不足之處體現在:第一,低估人性的復雜程度;第二,對于治療群體也具有相對的局限性,表現在阿德勒在最初所治療的對象多為中下層階級并以治療的短程時效為主;第三,認為可通過早期記憶等內容的追溯探索問題的形成不太適用于生活風格不明確或記憶不清晰的來訪者;第四,阿德勒療法過于將個體的不健康歸結到自卑感以及生活風格和社會興趣的不健康,忽視人性扭曲的根源在于社會環境的異化(郭本禹,2009)。
(一)促進當代心理治療的整合
對于不同療法的治療效果比較中發現,并不存在單一理論流派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其他方法( Arkowitz,1991)。換言之,沒有一個流派或者理論模式可以完全適用于所有心理問題以及滿足所有來訪者的需要。雖然阿德勒療法經受住時間的推敲并為其他理論的發展具有促進性的意義,但仍需取百家之所長,契合當代心理治療的整合精神,實現心理治療技巧的方法多樣性,完善來訪者目標實現的理論及方法系統性。
(二)推動我國心理咨詢的本土化實踐
阿德勒療法積極的觀點結合起自身結構化的治療手段和技巧對于促進我國心理咨詢本土化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是將心理治療這種舶來品領域實現本土化的可取之處有待考量。阿德勒療法的可取之處體現在其所倡導的社會興趣和生活價值與意義符合我國的集體主義意識層面、對于自卑感的自我超越的追求符合當代社會積極進取的價值觀以及重視教育的觀念符合當前國家大力提倡的教育改革。因此,對于阿德勒療法的本土化積極嘗試有助于拓展實現其理論內涵和實踐模式的積極意義。
[1]郭本禹.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 170.
[2]郝陽,王立君,呂行.個體心理學的治療觀簡評[J]. 教育心理. (2018).
[3]吳杰,郭本禹.個體心理學的治療觀述評[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 (2012) 28(1): 71-75, 124.
[4]ALDER A. (1927). The practice and theoryof individual psychology[M]. New York:Harcourt, Brace & World,.
[5]ADLER A. (1964). Superiorityand Social Interest:A Col lection of Later Writings[M]. Evanston, IL:Northwestern UniversityPres.
[6]ADLER A. 著. 自卑與超越[M]. 黃光國譯.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86).
[7]Arkowitz, H. (1991). Introductory statement: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comes of age.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1,1-3.
[8]Corey G. 著. 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及實踐[M]. 石林等譯.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4).? 87.
[9]Dreikurs, R. (1967). Psychodynamics,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Chicago:Alfred Adler Institute of Chicago.
[10]Emery & R. C. Bedrosian (Eds.). (1981). New directions in cognitive therapy: A casebook.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1]Heinz, Ansbacher. (1991).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Individual Psychology, 47,29-30.
[12]Les Parro. 著. 咨詢與心理治療[M]. 郭本禹等譯.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