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蔓蔓?
9批、11支醫療隊,來自上海89家醫院的1649名醫務人員義無反顧,千里馳援。武漢17家重點醫院、28個病區留下了他們的身影。他們有著共同的使命——“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他們的名字叫“上海”。
上海水準:全力救治,“滬”鄂周全
戰“疫”打響后,上海派出“硬核”醫療之師,醫療隊領隊全部由院長或業務骨干擔任,援鄂工作者大多來自呼吸、感染性疾病、重癥醫學和院內感染等抗疫急需領域的醫師和護士。
大年初一凌晨1點25分,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開始了“與死神搶人”的戰斗。在武漢的67個日夜,他們以“第一支到達武漢的援鄂醫療隊、第一支開黨課的醫療隊、第一支提供尸體解剖病例的醫療隊、第一支發表高水平臨床研究經驗的醫療隊”四個“第一”完成了援鄂征途。
“精細”的上海人把“上海模式”不折不扣地“搬”到武漢,只為“滬”鄂周全。
中山醫院第四批馳援武漢醫療隊接手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兩個重癥病房后,馬上著手進行了一些“軟改造”,使病房更適合傳染病救治,也把重癥病人根據病情的相對輕重進行了區域劃分。每一處的消毒清潔、設備擺放,他們都嚴格按照標準來執行。武漢同行對這支隊伍贊賞有加,“聽他們的討論,會自然而然地欣賞他們充滿智慧的想法,哪怕護士們提出的一點小改進,都會讓人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愉悅。”
在瑞金醫院第四批醫療隊接管的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癥病房,136人的整建制隊伍由瑞金醫院副院長胡偉國帶隊。“完全是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需求為核心搭建的,相當于在武漢建立了一個‘瑞金小分院。”胡偉國說。
瑞金醫院病理科主任王朝夫率領的6人病理小分隊被稱為“特種兵”。為了找到新冠病毒致病原因,他們對病故的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進行解剖或在超聲引導下穿刺,從發生病變的各個器官中取樣,隨后經幾十個步驟制作成病理切片。專家組通宵達旦、夜以繼日地完成了20多例遺體解剖,其中一部分病毒分析已有了結果。
上海醫者:傳遞信心,大愛無疆
3月4日,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重癥病區,仁濟醫院援鄂醫生余躍天跪地施救整整10分鐘,從44歲男患者胸腔里抽出500毫升氣體,使患者被壓縮得只剩一小半的肺彈了回來。這一跪,跪出了上海醫者的大愛。
“陪你一起看夕陽。”3月5日,一張中山醫院醫生劉凱與87歲患者、小提琴家王欣共賞落日的照片感動全國。在中山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的照料下,王欣身體狀況持續好轉。3月30日,得知醫療隊要回上海,老人拉了一首小提琴曲表示感謝。
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身處戰地的上海醫護人員們知道,和兇險的新冠病毒做斗爭,給病人以康復的信心尤其重要。
“奶奶,我每天都很想你,你要加油!”“媽媽,我現在在湖南,我很好,你一定要堅強,全家都等著你!”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重癥病房里,中山醫院醫療隊的護士長潘文彥,俯身在一張病床前,舉著工作手機,一段段播放齊奶奶家人發來的視頻。“你看,她的手動了!”一旁的護士裘潔驚喜地發現。“我們希望用熟悉的聲音喚醒意識不清的患者,于是找到齊奶奶的家人,努力幫助她蘇醒。”醫療隊隊長羅哲說。
他們,是白衣天使,也是“信使”。有病人妻子每日都會送來一封信,經常是手寫的滿滿兩頁紙。由于病人病情較重,沒法自己看信,華山醫院感染科護師徐惠就一字一句地讀給他聽。讀信的徐惠,忍不住跟著落下眼淚。呼吸機、鼻飼、導尿管……冷冰冰的醫療儀器令人煩躁,暖心的家書和信使的存在,讓病人有了精神寄托。
為救治更多患者,長海醫院醫療隊2月2日自漢口醫院轉戰火神山醫院。被喚作“毛毛教授”的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王毛毛,微信里多了近50位好友,都是在火神山醫院就醫的患者。除了救治,他的很多時間都用來和這些武漢的朋友“聊聊”。所有問題,王毛毛來者不拒,逐一回復,最后總不忘加個“笑臉”或“擁抱”。
關鍵力量:抗疫戰場,黨員就是旗幟
戰場上,黨組織就是一個個堅強的戰斗堡壘。1月28日晚,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駐地三樓會議廳里,53名黨員手握拳頭高聲朗讀誓詞,宣告抗疫前線臨時黨總支正式建立。“拿出過硬本領,不拋棄,不放棄。”領隊、上海第一人民醫院的副院長鄭軍華教授結合一線醫護人員具體工作,為全體黨員上了一堂生動而深刻的黨課。
1649人的上海援鄂隊伍中,685人是黨員。他們平時當榜樣,戰時爭先鋒,讓黨旗在防控疫情斗爭第一線高高飄揚。
上海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全體黨員動員大會上,領隊、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動情地說:“不破樓蘭終不還!出發時我就已經說過,我們要以最壞的打算、最大的努力,實現最好的結局。”陳爾真從事重癥醫學已有30年,2003年SARS爆發和2008年汶川地震,他都沖在救災一線。如今在武漢,他再次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打響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從離開瑞金醫院大門到接管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重癥病房,瑞金醫院第四批援漢醫療隊用了不到24小時。速度的背后是專業的技術、高效的組織、默契的配合、整齊的隊伍,是黨旗下的凝聚力與戰斗力。“第一天我在艙里成功完成了6例插管。”負責插管的麻醉醫生直面新冠肺炎患者操作,暴露風險極大,但這一切,在譚永昶看來都再平常不過,“我是醫生,又是黨員,我不去誰去?”
元宵節當天,項曉剛在上海下了夜班就直奔武漢。在一線,除了救治病人,他還完成了兩項和防護相關的專利發明,分別是“面部防壓傷保護組件”和“咽拭子取樣防護裝置”。項曉剛說:“我是黨員,所以得比別人多想一步,這兩個發明,都是來源于一線護士們的急迫需求。”
號角吹響,火線入黨。“我要做沖在一線的先鋒,用青春和熱血實現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3月7日,在武漢東西湖區的一間會議室里,來自寶山的邱李夏和另外16名上海援鄂醫療隊員面對黨旗莊嚴宣誓。就在之前,她還在金銀潭醫院里忙著給患者做“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不久前,醫療隊成立特殊護理小組,邱李夏第一個主動報名。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令武漢、上海這兩座分處長江中、下游的城市生死與共、同舟共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