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
摘? ? 要:農田水利灌區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僅可以使水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還能夠進一步提升農戶的節水意識,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率,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健全的農田水利灌區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做好農田水利灌區的問題維修和制度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地區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水平,全面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在農田水利灌溉技術的推廣中,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提升水資源的利用率,緩解用水的矛盾。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農田灌區綜合管理與節水展望。
關鍵詞:農業;灌區農田;綜合管理;節水措施
1? 引言
強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是改善農業綜合能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加的重要舉措,其不僅僅有助于改善灌區水利基礎設施條件,還有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民群眾收入增加,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持,進一步縮小城鄉差別,為縮小地區差距夯實基礎,同時節約了用水量,提高了水利用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水資源配置,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2? 灌區農田綜合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水資源利用效率相對較低
我國地域廣闊,各個地區的氣候以及地質情況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水資源存在地區分布不均衡的情況。農業是耗水量大戶節水潛力巨大,2018 年全國用水總量為6015.5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就達到了3693.1億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 61.4%。隨著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用水量增長,二三產業增長的用水量勢必要從農業用水節約出來。但是我國灌區農田綜合管理發展仍不均衡、不充分,管理效率和質量整體水平還處在較低的水平,極易導致水資源浪費的不良情況發生。因此必須要不斷推動灌區農田綜合管理發展、實現水資源科學合理配置,提升灌區水資源利用效率[1]。
2.2? 農田水利工程基礎設施投入不足
雖然近年來國家對農田水利工程設施的投入不斷加大,但是因地方財政緊張,大量的資金用于城市和其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水利建設的資金缺口較大,投入與需求尚有較大差距,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3? 群眾的投勞籌資嚴重不足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投入機制和組織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多年形成的政府發動、群眾參與、技術負責、市場化運作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已不能再用,轉而形成“一事一議、民主決策”。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民的個體經濟意識逐漸增強,而集體觀念卻日趨淡薄,缺乏興修水利的積極性,只管用水,不愿管水,對水利工程的管護熱情大大減少,工程建設中群眾籌資投勞比較困難[2]。
2.4? 工程建設存在多頭投資,重復建設較多
當前,在國家的眾多工作中,三農工作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水利、農業、發改、扶貧等部分各自根據自己部門的規劃,利用多種渠道加大了對三農的投資力度,但是卻形成了多頭投資、重復建設的情況。使得各個部門的優勢不能得到發揮,也使得工程技術、合理開發和社會經濟效益都不能夠得到兼顧,使得資金的社會效益難以有效發揮。
3? 提升灌區水資源利用率的方式方法
3.1? 完善管理體系
對于農田水利灌區的維修和管理工作,由于沒有健全的管理體系,導致水資源濫用的問題。因此,農田水利灌溉控制部門應做好完善管理體系的工作,用科學有效的手段,實現水資源的節約。結合當地的灌溉情況建立可行的灌溉用水計劃,引導農戶采取先進的技術進行灌溉,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同時,建立完善的用水管理體系,按合理的標準收取費用,結合農戶的實際使用情況減少資源的消耗,提升農戶的節水觀念。優化水利灌溉控制體系,通過科學配置水資源,讓水資源的使用率最大化,保證水利灌溉的可持續發展[3]。
3.2? 結合實際情況創建灌區農田綜合節水模式
農田灌溉需要結合節約用水,高效用水的原則,切實的選擇恰當的節水工程技術,創建罐區農田綜合節水系統,其實質就是針對農田水源利用規律,將雨水、地表水加以收集,在經過專門的凈化處理之后進行再次利用。研究農作物所需養分的轉移途徑,科學合理地灌水、安排施肥、施藥,實現水肥藥一體化;識別適宜的先進灌溉技術,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灌溉模式,實現我國農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3.3? 推廣新式灌溉技術
農產品精準灌溉技術的應用,改變了以往多渠道灌溉的模式,有效控制了水資源的消耗問題。這種灌溉技術在農產品生長的各個環節都非常適用,是結合農產品各個時期的生長過程得出的,需要經過科學的水量設置,利用先進的傳感儀分析農產品的生長狀況和土質條件,然后判斷農田水利灌溉的基礎水量,再精準地實施對農田的灌溉工作。農產品預報灌溉法的應用,是借助傳感儀和相關的分析設備來完成的。在這種技術的支撐下,農產品的生產狀況和長勢變化可以得到有效的計算和測量,得出合理的需水量指標,提升農田水利灌溉技術的使用效率。農產品調節灌溉法是信息時代下智能化的灌溉方式,需要借助智能機械,對土壤的環境和農產品的澆水施肥等情況進行智能化的監控,這樣就可以全面地掌握農田水利灌溉的具體情況。
3.4? 建設灌區調度管理自動化系統
為了加強灌區用水管理,完善并優化灌區通訊調度手段,提高并實現灌區水管調度現代化水平,建立先進的、實用的和可操作的現代化管理信息系統。隨著現代化計算機、通訊和工程檢測技術的發展,快捷、準確、可靠的水利調度和水情測報自動化管理系統在水利工程中被廣泛應用,只有實現了水利調度測報、傳輸、決策等方面的自動化,才能使決策爭取主動,從而最大程度優化調度方案,提高灌溉用水的效益,同時在汛期最大限度地控制和調度洪水,將可能遭受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為了實現灌區管理現代化,應加速灌區信息系統建設。
4? 灌區節水發展展望
2018年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要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灌區在農業現代化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自身發展一定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尤其是在農田綜合管理中要做到:一是走綠色協調、可持候發展的路子。現今灌區為了減少損耗,保障河道邊坡穩定性與安全性,采取混凝土襯砌手段,但是會造成水量分配空間及時間的變化,影響原本可以確保生態平衡的水循環路徑。今后灌區渠系建設時可以以生態護坡為主,減少硬化面積,以增強水體凈化能力、補充環境綠化。二是加強田塊與節水設施的統一規劃建設。要著重于控制田塊面積,使用激光控制平地和傳統機械平地結合的新型平地技術方法,并且根據地塊劃分布局節水設備設施。三是加強節水技術推廣應用。通過優先選用低壓管道輸水減少損耗,發展集雨節灌使得降雨得到高效化利用,使用新型開發的地下滴灌專用灌水設備解決由于系統負壓造成的滴頭堵塞問題等,有效控制灌水的次數以及定額。四是加強農田節水設備設施的養護管理,保障正常使用[6]。
5? 結束語
灌區農田綜合治理方案其本質目的就是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合理的協調農業生產與水資源之間的聯系。通過建立系統的小農水工程、探索科學的綜合管理模式,實現灌區水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有效控制農田污染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灌區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朱瑛.淺析農田灌區綜合管理與節水展望[J].建材與裝飾. 2019(35).
[2]石云云,陳貴強.農田灌區綜合管理與節水展望[J].科技風,2017(16).
[3] 唐專恒.基于灌區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建材與裝飾,20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