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場疫情,抽檢了很多學校的治理水平,也引發了教育教學領域諸多現象和思考。在“停不停學”的號召下,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居家教學”活動開展起來。從一線教師的視角,回顧南京市寧海學在疫情期間的應對策略,并結合教學實踐就教育危機應對、教育時空變革、學習方式轉變等方面進深度思考。
【關鍵詞】教育危機;時空變革;學習方式轉變;育人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5.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34-0034-02
【作者簡介】吳銳,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97)教育科學學院在讀博士,一級教師。
2020年初的疫情是一個突發事件,也是一場教育危機。國家的未來看教育,教育的未來看教育管理部門的科學規劃和決策能力。在提速的世界里,“危”和“機”都是不期而至、無處不在的,教育管理不能依賴慣性,應有危機意識和未來眼光,要有專業自信和科學系統的預案。對一所學校而言,危機之下的應對能力尤為重要。
對于突如其來的假期,社會各界人士高度關注。如果教師不把這段時間占滿,很容易被認為不作為,網上掀起的轟轟烈烈的“送教運動”,讓社會焦慮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停課不停學”不等于“停課不停教”。“怎么學”,時代還沒來得及準備好正確答案,學習共同體中每個主體都需要認真思考并做出判斷。
筆者曾和學生就“真實的居家學習狀態”開展在線討論。學生普遍認為,居家學習更“自由”,可以相對完整地學習知識點,不被鈴聲所約束;有疑難可以第一時間請教老師和同學;學習或休息的安排能考慮身心狀態。“自由”也表現在可以選擇交往的同學,形成人際和學習的圈子,不必進行不愿意的“社交”。“自由”還表現在自我的覺醒,如重拾喜愛的吉他,疲憊時彈奏一曲愉悅身心;承擔家務勞動,履行家庭成員的責任;難得看到家里鋪滿陽光的樣子,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思考,思考自己一直在做什么,判斷其價值和意義,有學生想明白了一些平時無暇顧及、被長久忽視的問題,也有學生想通了學習效率不高的原因……在放松之余,他們也會擔心開學后同學間會有很大的分化,不想落后的想法驅使他們迫切地學習。他們對自己提出要求更加自律,學會效率更高的學習方式。
學生也在思考情境變化后的學習方法,教師應該進行引導。可以發掘、整合身邊的教育資源,如學校、教師、同學、網絡、家庭、社區,在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整合,篩選合適的學習內容,把資源聯結成網,啟發新思路,去適應終身學習的時代;引導學生合理安排學習計劃,獲取現階段各學科教學目標,梳理一直想做卻沒有時間去做的事。“自排課表”,包含中長期規劃和每天的具體安排,并制定省察機制,自我監督,引導學生認知自我、關注自身成長。通過思維導圖、自我反思、設置話題與師長討論等形式,明確自己的知識能力狀況和需要得到的幫助。學會建構自己的知識能力體系和價值觀體系,通過求助師長揚長補短,使之更為完備和健康。
真正的學習只能是自主學習,只有發現自身知識結構上的缺陷、聽到內心最深處的需要,充分評估周圍的教學資源并合理利用,主動去完善知識和能力體系、理性評價自我學習狀態,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
教育,“教”的是知識,而“育”的是人,人的“向善向美”的成長,是教育的本質追求。學校線上安排周一升旗儀式,周五下午班會,周六有時舉行家長會。從辟謠、心理輔導,新冠病毒知識科普和衛生教育,到居家健身指導,線上德育教學在開放性和形式的創新方面做得更好。危機時刻,要化危為機,在時代重大事件里塑造有科學素養和責任感的公民。
筆者設計了一場“筆談”,讓學生把疫情中最關心的問題放在群里討論。他們的問題有:在疫情最洶涌時,你感到過“恐懼”嗎?你的“恐懼”來自于哪里?如何理解“國士”的含義?在武漢的方艙醫院里,有一位在喧囂的環境中堅持讀書的“清流哥”走紅,你怎么看?如何將居家學習生活,過得有意義、有儀式感?重新思考人與“他者”之間的關系。“他者”,由你定義。站在20年后,回望今天的事件,你會怎么說……這些問題學生普遍有話可說,能進行深入的探究,有的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思維加工,提出自己的觀點;有的是請教家長,把對談的過程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進行自己的判斷和思考。
“育人”,要育學生的思考能力,更要育學生的精神氣質。以“筆談課”為例,筆者達到了教學目標:讓學生思考生命與敬畏、使命與擔當、人格氣質與修養、生活的意義以及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當下。對于痛苦,我們的學生應該要具備同情心和同理心;面對各種消息,需要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需要用科學的精神去理解身邊發生的大小事件;面對社會事件,我們的學生要能客觀觀察、理性思考,建構更理性也更有溫度的精神世界。
筆者鼓勵學生把“閱讀”“思考”“寫作”落實到每天的學習生活中去,可以和自己筆談,和教師同學家長交流,內容可以是學習中的困惑、社會現象,可以傾訴青春的煩惱,也可以聆聽別人的故事。我們應該讓學生看到人性的美好,也應該引導學生從人類歷史發展和文明的高度,去思考人與社會、與歷史、與未知、與災難、與自己的關系,思考怎樣去看待歷史,怎樣去敘述現在,又怎樣去面對未來。我們不是旁觀者,更不是局外人,在國家的重大事件面前,中國青年應有責任與擔當意識,應在時代的洪流中,發出自己的聲音,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