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富 梅林 牛魯燕 宋洪燕 黃潔 趙泉 郭光 崔太昌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山東省桑蠶產業狀況,明確了制約山東省桑蠶產業發展的問題、變化趨勢和技術需求,提出應當轉方式、調結構,進行桑蠶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等促進山東省桑蠶產業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桑蠶產業;省力化;規?;?技術需求;產業轉型升級;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S88-1:F307.3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20)03-0134-05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ilkworm industry production situ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problems restricting development, changing trend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silkworm industry were clarified in the stud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anging mode and adjusting structure,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replacing old growth drivers with new ones were put forward a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ilkworm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Silkworm industry;Labor-saving;Large-scale;Technical requirements;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Shandong Province
桑蠶產業包括栽桑養蠶、品種培育、繅絲、織綢以及資源多元化利用等,覆蓋第一、二、三產業,桑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農民增收、經濟發展、生態文旅、鄉村振興意義重大。2006年以來,受國家“東桑西移”戰略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影響,山東蠶桑產業呈萎縮下滑態勢。應圍繞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踐行新發展理念,以推動桑蠶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為主線,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支撐能力,促進山東桑蠶產業轉調升級、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
1山東省桑蠶產業發展現狀
山東省桑蠶業歷史悠久,氣候適宜,資源豐富,作為我國優質繭絲出產地,絲綢文化源遠流長,長期以來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在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地方政府將桑蠶產業作為丘陵山區和沿海、沿湖以及地勢低洼地區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加以推動,伴隨著優惠政策和龍頭企業在蠶區成功落地,蠶農栽桑養蠶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促進了山東桑蠶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1生產狀況
山東省桑蠶生產遍及16個地市,產業布局業已基本成型。2011—2015年間,桑園面積穩定在3萬公頃左右。2015年全省投產桑園2.8萬公頃,發放蠶種49萬張,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生產蠶繭1.92萬噸;小蠶共育全面推廣,方格蔟普及率達到80%以上。全省共有十多個桑蠶生產縣、50萬養蠶戶,從業人員150萬人。桑蠶產業已成為許多縣(市)和鄉鎮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支柱或骨干產業。
1.2面臨的主要問題
1.2.1養蠶農民日益老齡化,勞動力成本提高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大多數青壯勞力都外出打工或做生意,養蠶從業人員的老齡化日益嚴重。根據2017年問卷調查,40歲以下從事養蠶的人員很少,50歲以上的占73.3%;另一方面,農村人口的大量外出,也造成勞動力成本的上漲,農村雇工農忙時平均120元/天,農閑時80元/天。勞動力的流失、老齡化致使桑蠶業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難以形成規模,成本增大,對桑蠶產業的穩定發展沖擊嚴重。
山東省桑蠶生產智能化、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生產規模小,蠶繭價格波動較大,加之養蠶沒有享受到政府補助等優惠政策,因此,比較效益不占優勢[1]。
1.2.2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不強桑蠶新品種培育、栽桑養蠶關鍵技術、資源綜合利用、高端產品及相關機械裝備研發創新能力不夠強。體現在蠶桑生產中,適于省力化、輕簡化生產的桑、蠶品種缺乏,如缺乏耐剪伐、適于條桑育的桑品種,缺乏抗逆性強、適于粗放式管理的蠶品種。適于機械作業的桑蠶品種不多,機械化程度低,農機與農藝不配套。
1.2.3產業規模小,比較效益下降山東蠶業生產由于規模較小,比較效益下降,抵御市場波動的應變能力弱,一遇市場價格波動,就會出現刨桑、毀桑和棄桑不管的現象,直接影響桑蠶生產的穩定發展。近年來,各級各地政府對農業推出了一系列的補貼措施,而栽桑養蠶業卻沒有從中受惠。
1.2.4桑蠶生產專用小型智能農機裝備關鍵技術難以突破由于一些關鍵技術不能突破,加上桑園占地大多是偏遠山地與坡地,面積不大,大型智能農機裝備無法投入使用,對小型化智能農機裝備需求迫切。
1.2.5桑蠶資源綜合利用能力不足,產業化水平低綜合開發利用桑蠶資源,就是要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拓寬資源利用途徑,促使“栽桑-養蠶-采繭-繅絲-織綢”的傳統單一用途向多元化發展,延長產業鏈,推動桑蠶產業不斷提檔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F階段,占桑蠶產業鏈生物量98%的桑枝、蠶沙、蠶蛹等副產物的開發能力不足,2014年山東資源綜合利用產值僅為2.3億元,僅占桑蠶生產總值的1.4%[2];企業加工產品主要是低層級的生絲等,產業化水平低,增值空間小,無法帶動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養蠶戶作為獨立生產經營主體,組織化程度較低,與農業企業之間利益聯系松散,抵御風險能力較弱。
在桑蠶資源多元化利用的項目中,除蠶絲被、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外,大都存在生產規模小、主導產業不明確、產業化程度低、市場需求拓展不夠等問題,需要下大力氣進行改造升級,逐步形成產業化發展優勢。
1.2.6桑蠶業經營主體比較單一,缺乏有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山東的桑蠶生產大部分依然是傳統的小規模家庭經營,缺乏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已有的專業合作組織各自獨立,管理不規范、不統一,缺乏適合地域特色的有效運作管理方法?;鶎蛹夹g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專業技術力量不足,良種及技術普及率低,加工環節技術薄弱,缺乏龍頭企業參與,科技成果的轉化利用率不高。
2桑蠶產業發展趨勢與技術需求
2.1產業變化趨勢
經過多年調整,山東省桑蠶產業逐漸向優勢產區聚集,形成了日照市、泰安市兩個普通桑蠶產業帶和威海市、煙臺市、日照市柞蠶優勢區。1995年泰安市岱岳區、日照市莒縣被認定為國家級桑蠶生產標準化示范區。兩個普通桑蠶產業帶的桑園面積和蠶繭產量占全省總量的50%以上,生絲產量占總量的70%以上;威海、煙臺、日照三個柞蠶優勢區的柞蠶繭產量占95%以上[2-4]。
2.2輕簡化、省力化、機械化、智能化技術需求
受勞動力外流和比較效益的影響,山東的桑蠶業迫切需要輕簡化、省力化、機械化、智能化技術:加快桑條收獲機械裝備的研發;開展桑枝機械化處理技術與裝備研發;研制桑園多功能管理機械,實現既能松土、施肥、除草,又能完成噴藥;發展智能化飼育技術,對小蠶進行集中飼育;研發智能農機裝備,優先推廣簡易自動上蔟技術和配套的養蠶機械裝備,實現產業智慧化。
2.3以省力化為重點,建立新的桑蠶生產技術體系
以輕簡化、省力化、標準化、規?;癁槟繕耍⒁惶赘弋a、優質、高效栽桑養蠶技術體系。其中,省力規?;陨<夹g的關鍵是培育抗逆性強、耐剪伐、條桑育、適于機械化收割的桑樹新品種;養蠶技術包括人工飼料共育小蠶、大棚條桑養殖大蠶、熟蠶自動上蔟結繭、采繭機械化等。根據山東養蠶模式和生態條件,建立一套蠶病防控體系,降低養蠶損失。
2.4桑蠶產業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需求
桑葉、桑椹、桑條、蠶蛹、蠶沙等資源都有很大的利用空間,從資源利用角度來說,人們常年關注的繭絲實際上只利用了整個蠶桑生物資源的3%[5]。因此,急需提升桑蠶加工產業的技術水平,綜合開發利用桑蠶資源,促使桑、蠶、繭、絲由單一用途向多用途轉變,即由以蠶為主的單一產業向以桑、蠶并重的多元化產業發展,不僅可以進一步開拓市場空間,而且推動桑蠶產業轉型升級[6]。
2.5桑蠶新業態、新模式的技術需求
選育和推廣適應性強、產量高、綜合性狀優良的強健型家蠶新品種,大力發展省力規?;B蠶技術,如小蠶共育、自動化上簇、大棚機械化養蠶等。另外,桑葉茶、蠶絲被、桑園雞蛋均是適合網上銷售的農產品,又是消費者公認的綠色、健康產品,網絡銷售的路子會越走越寬。這些新業態、新模式、新農藝、新設備需要大力培育和強力的科技支撐。
3推動桑蠶產業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堅持問題導向,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加強科技創新引領,激發市場活力,培育桑蠶產業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推動桑蠶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發展現代桑蠶產業和增加蠶農收入。
3.1加強桑蠶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提高技術研發水平,培育創新驅動新動能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通過建立跨界融合創新團隊,進行產學研協同創新,圍繞全產業鏈開展關鍵技術創新研究。以省力化、機械化、綠色化為重點,構建綠色生態生產體系,以“創新團隊+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新型經營主體”新模式,推動山東桑蠶業的集約化、高效化、生態化、智能化,實現高質量發展。
3.1.1以速生豐產和省力化為重點,建立桑蠶生產技術新體系創建省力化、規?;吗B蠶模式,對于穩定當前桑蠶業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等都有重要意義。為破解養蠶農民日益老齡化、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的難題,應以速生豐產和省力化為重點,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研發雜交桑新品種、桑樹草本化栽培技術、機械化收條和采繭技術。建立1~3齡人工飼料育、4~5齡雜交桑機械收獲條桑育的省力、高效、規模化的養蠶新模式,提高勞動效率,節約用工和成本,提高桑蠶生產的市場競爭力。
3.1.2實現多元化桑蠶品種選育,滿足不同生產需求現代桑蠶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資源的多元化利用,促生桑蠶新品種選育滿足多元化需求:既需要高效生態多元化桑品種,又需要多元化專用蠶品種。比如,適于機械化采收的條桑品種、飼料桑品種、果桑以及其它特色桑樹品種,適合省力化飼養的蠶品種、人工飼料蠶品種、優質高產絲用蠶品種、特殊用途蠶品種等多元化專用蠶品種。為應對多元化桑蠶品種的目標需求,要堅持目標導向,構建多元化桑蠶育種技術新體系,重點進行種質創新研究,利用轉基因技術、分子標記、QTL等現代育種技術快速培育達到功能用途的多元化桑、蠶新品種或育種素材,拓展新型桑樹產業、高效蠶產業等模式,促進桑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7,8]。
3.1.3建立桑蠶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體系,降低養蠶損失近幾年,部分縣市在小麥“一噴三防”、美國白蛾飛防過程中造成家蠶因食用被污染的桑葉而不同程度地中毒,有的甚至不結繭,蠶農損失慘重。針對這些問題,應以綠色防控技術創新為主,結合桑蠶業綠色生態生產體系,形成有關部門跨地區會商協調機制,建立一套適應整個蠶區的綠色高效防控技術體系和保障體系,確保災害性病蟲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不成災,又能使蠶業生產健康發展。
3.1.4研發推廣省力高效蠶業機具,降低勞動強度加強科企聯合,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全面提升桑蠶生產機械化水平,為實現桑蠶產業的工業化、標準化提供保障。進行適合桑園管理要求的松土、除草、施肥等專用機械的選型與改進;加強農機農藝融合研究,在不降低桑葉產量的前提下,創新桑樹栽培模式,為機械化桑園管理和條桑收割創造條件;發展草本桑機械收割、嫁接桑條桑機械收割和大蠶機械化條桑育技術;研發小蠶共育設備,提高小蠶人工飼料育技術水平,實現小蠶共育智能化;發展機械化熟蠶自動上蔟技術,提高上蔟效率,降低用工成本;研究機械化采繭技術以及其它養蠶設施的改進等。
3.1.5研究桑蠶資源綜合利用,延長產業鏈以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作為桑蠶業的發展理念,以重點龍頭企業為主體,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技術力量,充分利用桑蠶產業各環節的物質與文化資源,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強桑蠶資源的創新利用、多元化開發,形成以桑蠶資源為物質基礎的全新產業,通過成果轉化和技術創新,延鏈、補鏈、強鏈,帶動桑蠶產業整體效益的全面提升。
3.2優化桑蠶產業結構,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規?;?、集約化栽桑養蠶,培創優質高效新動能
要改變單打獨斗的家庭小作坊式的分散種養模式,因地制宜,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農業“新六產”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為契機,統一規劃,把零星、分散的桑園成方、聯片,建設一批相對集中、穩產高產的現代化示范園區,以利于統防統治、科技水平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使桑蠶產業向規?;?、區域化發展。
培植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激發其內生動力,走“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產業化”的發展道路,持續增加科技投入,培育新動能,支持骨干企業做強做大,推動桑蠶產業向標準化、規?;?、集群化方向發展,走出一條企業增收、農民致富的鄉村振興之路。
3.3改進桑蠶生產經營模式,打造優質蠶繭生產基地,創建桑蠶新業態
一是要由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激發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潛力,促進農村土地依法自愿流轉,逐漸向栽桑養蠶大戶、龍頭企業有序集聚,結合全域綜合治理,進行適度規?;?、產業化布局開發,盤活桑蠶困難企業、“僵尸企業”、閑置資產,有效推動桑蠶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高質量發展;二是要由傳統的桑蠶絲綢單一模式向綠色生態產業經營轉變。加快技術創新,構建綠色生態生產體系,探索桑蠶綠色生態產業經營模式,瞄準桑蠶產業鏈、價值鏈高端,加大產業增值力度,全面提升資源利用效能,增加企業和蠶農的收益,提高其抵御風險能力。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導向、企業為主、社會協同、農民參與的體制機制,合作開展社會化服務,鼓勵創建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民全產業鏈參與、利益分享的產業經營新模式。
大力發展優質桑蠶生產基地,建立桑園輪換養雞養鴨、大棚養蠶、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桑果采摘等綠色生態復合經營模式,走綠色持續發展之路?;匾巹澖ㄔO要做到“三結合”,即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與蠶絲科技元素相結合,蠶絲生產加工展示與蠶絲文化科普教育相結合,蠶桑美食品鑒與綜合利用產品銷售相結合[9],實現農耕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發揮生產基地和產業園區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桑蠶新品種展示、現代桑蠶技術及新型智能機械的推廣應用等,提升周邊桑蠶生產的標準化和機械化水平,穩步提高蠶農和企業的收益。
3.4強化桑蠶業科技服務模式創新,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推廣
建立完善覆蓋鄉村的桑蠶技術服務推廣網絡,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高級人才優勢,加強基層技術人員和種養大戶的技術培訓力度,建立一支具有生產實踐經驗的產業科技隊伍靠前指導,讓蠶農從依靠經驗到相信專家和科技人員,避免盲目性。完善蠶藥、蠶具供應渠道,實現蠶用物資專營。加快桑蠶業新技術的引進和試驗示范推廣,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帶動桑蠶產業轉型升級。
3.5塑造桑蠶品牌企業和產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改造傳統桑蠶產業,打造“互聯網+桑蠶”新動能
要樹立“平臺”思維,以現有農村服務平臺為依托,開展桑蠶病蟲害預測預報、遠程視頻診斷和技術培訓;借助現代化媒介手段,讓更多消費者了解桑、果、蠶、絲、綢等產品的生產過程,發展訂單桑蠶業、電子商務、專業營銷網絡和現代物流體系,創新桑蠶產品營銷模式;整合全省優勢資源,穩定優質原料來源,持續做大做強優勢產業集群,重點支持企業高端產品研發,培育知名桑蠶品牌,延長產業鏈條,增加企業效益,從而帶動桑蠶產業整體升級。
3.6創建桑蠶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打造桑蠶產業轉型升級新動能
栽桑養蠶是一項資源可以再生、具有經濟和生態雙重效應、符合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產業[10]。要通過改革引領、優化服務,激活創新創業要素,培育桑蠶特色優勢產業,在優勢產區建設桑蠶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使其成為創新創業高地、觀光旅游勝地,打造桑蠶產業新的增長點。
要以桑蠶產業創新發展為核心,建設以企業需求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發揮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等桑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輻射帶動作用,以技術創新為紐帶,加強引導和扶持,整合各種資源,構建綠色生態生產體系,把桑蠶業打造成遠近聞名的文旅產業。同時,隨著桑蠶產業結構的提檔升級,推動桑蠶企業走出國門,向“一帶一路”國家轉移將成為桑蠶產業發展的新動能,為全省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鄉村振興做貢獻。
參考文獻:
[1]郭光,聶磊,宋洪燕,等.“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山東蠶業發展對策[C]∥“一帶一路”戰略與蠶絲行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北京:1994—2019中國學術期刊電子出版社,2015:152-158.
[2]蠶桑創新團隊產業經濟崗位工作小組.山東省蠶桑產業發展分析與展望(2016—2020)[R/OL].http://cyjstx.sdny.gov.cn/articles/ch00013/201606/f4732223-4335-4437-b18d-d3d7021a8afe.shtml.
[3]孔慶富,崔太昌,封文杰,等.規模經營下的山東省蠶桑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與完善[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34(3):1-4.
[4]郭光,宋洪燕,李智峰,等.山東蠶業科技創新的現狀與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2,44(7):131-135.
[5]郭光,王向譽,聶磊,等.山東省蠶桑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蠶業,2014,35(1):41-43.
[6]章韶光,余建芳.淺議蠶桑產業的多元化開發[J].蠶桑茶葉通訊,2014(3):11-15.
[7]鄧永進,徐家萍,張磊,等.論轉基因技術與家蠶新品種的選育[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25):10800-10802.
[8]廖森泰,李平平.多元化蠶桑品種選育的目標需求和發展思路[J].中國蠶業,2010(4):7-11.
[9]廖森泰,向仲懷.論蠶桑產業多元化[J].蠶業科學,2014,40(1):137-141.
[10]孫敏,郭光,李智峰,等.入世對山東蠶桑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山東農業科學,2002(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