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娜
摘要:在當前“全民記者”時代下,每個人都可以用手機、攝像機將社會上所發生的新聞事件記錄下來,電視新聞如何才能在這種環境下謀求長久穩定的發展呢?針對此,電視新聞要轉變以往的報道模式,不斷創新,如對報道內容的創新、報道形式的創新等。另外,電視新聞在報道的過程中,還要與人們的實際生活相結合,關注當前社會所發生的事件,促進電視新聞穩定、長久地發展。
關鍵詞:全民記者;電視新聞;轉型
何為“全民記者”?通過字面意思就可得知,社會大眾都可以成為“記者”,并對身邊的事件進行報道與傳播,這是新媒體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全民記者”時代,其既有優勢,又有弊端。從優勢上來說,“全民記者”時代的出現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增寬了傳播渠道,增加了傳播自由程度。在事件剛發生時,便有群眾通過視頻拍攝或者圖片拍攝將其上傳到各個網站和客戶端上,這樣社會群眾就可以在最短時間內了解全國各地甚至其他國家所發生的事情,同時還降低了新聞制作的成本。另外,“全民記者”時代也意味著社會群眾都可以參與到社會監督中,這是群眾與媒體有效互動的表現,可以有效促進電視新聞媒體的穩定發展。另外,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渠道單一,而“全民記者”時代不僅增加了傳播渠道,還增強了公民參與意識,這對社會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一)傳播主體受到影響
在“全民記者”時代下,不管是群眾,或是意見領袖,都可以通過微博、客戶端、公眾號等新媒體發布信息,并與社會群眾進行討論和溝通。相較于這種傳播模式,電視新聞這種傳統媒體的傳播主體就顯得非常單一,主要是電視臺、新聞記者以及編輯。而微博、客戶端、公眾號等新媒體的傳播主體就相對多樣化。
另外,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基本上都是對時政新聞的報道,讓人感覺較為官方,而微博則顯得非常平易近人,就與朋友一起相互聊天,內容更加接地氣、真實。
(二)傳播速度受到影響
傳統電視新聞在報道的時候,需要經過“采集—編輯—制作—審核”這一系列流程,傳播速度比較慢,難以保證新聞的時效性。而微博、客戶端等新媒體卻打破了這種限制,用戶可以隨時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發布在微博或者客戶端上,不需要經過上述一系列的流程。同時,電視新聞節目都是在規定時間播出,也許上午發生的事情,到了晚上人們通過觀看新聞節目才可得知。但是微博和客戶端卻不是這樣,社會群眾隨時隨地都在刷微博、刷客戶端,對于新發生的新聞事件可以在短時間內傳播到社會各個角落,傳播速度明顯快于電視新聞。
(一)正確認識網絡媒體
隨著“全民記者”時代的到來,電視新聞媒體首先要轉變自身的觀念,增強對新媒體的重視程度。目前在電視新聞媒體中還存在一種不良現象,即對網絡新聞持“敬而遠之”的態度,這種不良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很多網絡新聞是虛假的。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家對網絡媒體管控力度的增加,網絡新聞的真實性大大提升,網民之間的言論也更加規范。在這種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僅僅限于網絡,逐漸向實際生活中延伸,而這樣網絡新聞以及相關信息的可信度、真實性也得到進一步提升,虛假新聞越來越少。目前,微博、微信、客戶端等網絡平臺成為全民記者展示自我的主要平臺,同時也是網絡信息、網絡新聞的主要來源,因此,電視新聞媒體要提高對網絡媒體的重視程度,正確認識這一現象,并通過網絡媒體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新聞線索。
(二)突破傳統業務模式
1.改變新聞報道形式
因為電視新聞比較特殊,在描述某一新聞事件的時候都是按照“時間—地點—發生—發展”的順序進行,對于各種政策會議的報道亦是如此,必須要按照這一順序詳細、真實地進行報道,而這也符合電視新聞真實性、嚴謹性的特點。但是這種報道形式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受眾感覺電視新聞節目刻板、缺乏活力,越來越多選擇不看新聞節目。這樣對電視新聞媒體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針對此,電視新聞報道要轉變這種報道形式,以時政報道為主,民生報道為輔,采用正金字塔式、新華體、平鋪直述式、華爾街日報式等報道形式完成報道,增強新聞節目的活力,從而吸引更多的受眾。
2.增強對社會新聞切入點的關注
電視新聞節目之前在對社會新聞進行分類的時候,主要出于對受眾細分的需求。在這些新聞類型中,社會新聞需要重點關注。在報道社會新聞的時候,一個基本點就是落實本地,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新聞范圍進行了劃分,即集中報道統一地區的較為接近的新聞。另外,在取材的時候要注意,社會新聞主要是對社會基層群眾所關心、關注的話題與事件的報道,其相較于經濟新聞、時政新聞,更具生動性、廣泛性。在當前“全民記者”時代,社會群眾更加關注民生事件,為此,電視新聞節目在報道社會新聞的時候,要從民生上著手,找到社會新聞報道的切入點,并結合“非職業”記者所報道的事件完成民生新聞的完整性報道。
(三)重新定義新聞發布者
在當前“全民記者”時代下,開放性新聞越來越多,而這些新聞的制作者和傳播者就是普通受眾,他們通過微博發表自己的看法,實現新聞的傳播。目前,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這些新媒體使得原本處于新聞制作邊緣的受眾成為新聞制作與傳播的中堅力量,而這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電視新聞的制作與傳播。電視新聞在以往的制作的和傳播中,都是新聞記者利用集團優勢在全國各地收集信息,但是“全民記者”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局面,普通受眾也可以成為新聞的制作者。
(四)提高電視新聞記者的業務能力,增強與“全民記者”的互動
在“全民記者”時代下,不僅要激發電視新聞記者的報道熱情與激情,還要不斷開展業務培訓,提高其業務能力,使他們具有更強的職業素養,并且在新聞報道中增強自身的新聞敏感性。電視新聞媒體在發展中,要讓“全民記者”為自己提供服務,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在新媒體的基礎上建立傳播平臺以及傳播機制。如果電視記者僅將“全民記者”當做是“新聞線人”,為新聞信息的采集提供服務,缺乏在網絡平臺上的互動,那么最終結果雖然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使得新聞節目更具時代性,但是新聞的生產流程與內容卻沒有真正得到改善。電視新聞媒體只有與新媒體平臺實現對接、交互傳播,才能真正“激活”全民記者,讓其更為促進電視新聞媒體發展的推動力。
總而言之,電視新聞媒體想要得到進一步發展,必須要與新媒體相結合,其中一個有效選擇就是“全民記者”的推進。因為電視新聞媒體在新聞傳播上想要融入新媒體優勢,必須要形成與網絡傳播特性相符合的傳播機制,而“全民記者”則可以為電視新聞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