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燕
摘要:隨著融媒體技術的發展,短視頻作為一種新型媒介語言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與17年前SARS暴發時相比,在這次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信息傳播中,互聯網催生的新的傳播渠道與平臺使網民們進入“人人皆自媒體”的時代,足不出戶即可掌握各種信息。新聞記者如何在突發新聞中利用短視頻進行新聞報道,應對短視頻時代新聞報道中的挑戰成為媒介關注的熱點話題。
關鍵詞:突發新聞;短視頻;應用;挑戰
(一)讓新聞傳播的受眾更加廣泛
2月4日,快手大數據研究院在官方微博上發布報告顯示:2020年1月20日至1月31日期間,快手新冠肺炎疫情防治頻道點擊量突破30億次;疫情直播累計超過10億人次觀看;政務號發布的內容播放總量高達250億次,由此可見短視頻在疫情報道中的影響。利用短視頻進行突發新聞的報道,除了能幫助受眾快速了解新聞信息之外,還能緩解受眾的恐慌情緒。短視頻碎片式信息傳播和現場直播互相補充,進行連續性報道,第一時間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比如《新京報》《長江日報》、楚天交通廣播等地方媒體發揮地方優勢,在短視頻報道中呈現抗議過程中的故事,對疫情情況進行了詳細報道。
(二)讓新聞傳播平臺更寬更廣
突發新聞倒逼短視頻媒體化,短視頻平臺的媒體化趨勢日漸加強,微信、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等都相繼進行突發新聞的短視頻報道。隨著短視頻在突發新聞報道中的廣泛應用,進而會產生更多的受眾群體,短視頻新聞也許將成為突發新聞的第一發布渠道。比如在疫情期間,人民網、新華社、央視新聞等各大主流媒體,第一時間通過短視頻及時通報最新疫情情況、專家研究成果,讓公眾第一時間了解疫情防控的進展。
(三)讓新聞更真實、簡單、具有表現力
短視頻在突發新聞報道中的應用,能夠讓信息傳播的信息量更大,保證實效性。當新聞記者不能第一時間到達新聞現場時,各媒體能夠及時結合網友上傳視頻,利用碎片化的短視頻讓受眾直觀地了解到受災的現場信息,進行全景式展示。大家可以看到武漢封城后居民的日常生活狀況、方艙內大家歡樂的一面、各地鄉鎮花式宣傳疫情的方式,還可以看到志愿者的各種行動。“PGC+UGC”的內容生產模式與短視頻的視覺表現形式相結合,讓公眾既知曉了權威信息,又能夠觸摸到疫情期間多維度的社會生活,從而加深了公眾對疫情現狀的了解程度。
(一)短視頻在突發新聞報道中內容競爭更加激烈
據艾瑞咨詢2019年12月的數據,短視頻用戶中9.1%為大學專科學歷,10.4%為本科及以上學歷,高中學歷及以下占比80.5%,這意味著人人都可成為短視頻創造者。媒體人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在激烈的短視頻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還需要對新聞的主題進行篩選和把握,了解新媒體傳播規律,不斷磨煉技能,掌握精準、凝練的短視頻制作技巧。
(二)突發新聞現場的不確定性
短視頻加現場直播的方式雖然能及時發布新聞信息,提供真實的現場感,但是移動設備在現場直播中會出現各種不確定因素,如信號中斷、直播題材不夠、報道連線時觀看人數眾多造成網絡卡頓等情況,給新聞記者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對此,新聞記者應及時作出反應,調整新聞語言,進行有價值的報道,來應對短視頻制作中的難題。
(三)社交頻繁帶來輿論的沖擊和價值觀的碰撞
記者在利用短視頻進行突發新聞的報道時,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新聞報道的社交屬性逐漸增強,在報道中不僅要突出互聯網思維,還要重視社交性。新聞記者在對突發新聞進行短視頻報道時,要從政治大局著手,聽從指揮,服從安排,針對突發新聞的性質進行價值判斷,以凝聚正能量、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做好思想輿論監督引領工作。比如“四川觀察”第一時間發布《四川省人民醫院急需防護服》的短視頻,在三個小時內短視頻瀏覽量達1500萬,網友們紛紛助力進行轉發,并得到了多方響應,救援物資在政府部門綠色通道的開設下,順利抵達抗疫一線。
雖然新聞傳播的方式發生了改變,但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和職業擔當沒有發生變化,追求新聞真實和真相的目標沒有改變。因此,新聞記者要從突發新聞事件的細節進行展示,從凝結各方聲音和引導正能量方向進行挖掘,在短視頻報道中辟謠,保證新聞信息傳播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客觀性,以嚴謹的工作作風為新聞宣傳工作服務,進而提高新聞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