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千立
摘要:提高新聞記者的寫作水平是提升記者整體業務能力及職業素養中最基礎的要求,也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宣傳工作者“四力”要求中“筆力”的體現,更是記者在融媒體時代、在新媒體競爭中能否勝任本職工作的重要條件。因此,新聞記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筆尖上的功夫,用扎實的基本功武裝自己。
關鍵詞:學習意識;寫作題材;寫作技巧
在當今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不注意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就無法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立足。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就是說新聞記者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新聞記者需要不斷跟隨時代的步伐,學習新聞傳播專業的新知識,學習新經驗,不斷地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用政治理論武裝自己,以先進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指導,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保證自己新聞寫作的方向能時刻引導正確的輿論,保持政治敏感型,寫出客觀公正的新聞稿件。
“實踐出真知”,基層是新聞寫作的靈感源泉,新聞現場是新聞記者寫作素材的來源。新聞記者的寫作材料和寫作內容都來自于對事件的起因、經過、高潮、發展、結局的每一個環節的了解與把握。新聞記者只有深入廣大群眾中,依靠群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真聽,真看,真感覺”,才能獲取一手的報道資料和鮮活的案例,新聞記者只有對新聞事件涉及到的被采訪人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立體的挖掘、交流、溝通,才能為自己的寫作積累大量真實、可靠、客觀的數據,為自己的寫作而服務。
新聞記者要熟悉新聞報道的題材,掌握消息、通訊、新聞特寫、新聞述評等新聞題材寫作的方法和結構,在熟悉掌握各種新聞題材的寫作方法后,針對手中掌握的詳實新聞內容進行謀篇布局,仔細推敲,對待各類新聞報道寫作體裁做到得心應手。
新聞記者在新聞稿件的撰寫前要挖掘素材選好新聞題材,找準新聞報道的角度,采用倒金字塔的方式把最新鮮、最緊要的新聞內容呈現在正文之前,便于第一時間吸引讀者的注意。
一篇好的新聞稿件在寫作前要抓特色,找典型,找重點,選好角度。對同一節日、同一類型的活動進行報道的時候,要抓住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分析它的不同,提煉新聞的價值。新聞記者在時政類新聞寫作時,要把新聞“軟”做,從主題出發,尋找情感共鳴,獲得社會認同。在民生類新聞寫作時,從“小”寫,從“巧”寫,從小人物的故事出發,從小人物的情感故事和情懷鋪展續寫,由點到面呈現大的時代主題和社會現象。在突發新聞寫作時,則要“深”挖,挖掘事實真相,挖掘背后的各個因素,挖掘事件的影響力,做好深度報道。在關于輿論監督類新聞寫作時,則要實事求是,讓寫作的內容有力度、有態度,促進問題的解決。
新聞記者要加強思維修養,能在眾多的新聞材料中具備辨別和表現新聞價值的靈活思維能力,用整個思維能力貫穿新聞寫作的全過程。
新聞記者要用獨特的思維能力,在跟同行業的記者報道同一事件、進行同一采訪內容的新聞活動中,成功地抓住讀者感興趣的角度,以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報道出來。新聞記者寫作的思維能力還體現在能從對手的素材中進行挖掘,提煉出其中重要的新聞線索,將新聞素材的某些部分提煉出來,變換角度,進行新聞寫作,讓新聞稿件更有價值。
新聞記者在新聞寫作時,要靈活求變,用創造性的思維進行新聞創作,巧用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延伸思維、側面思維等創造一種全新的新聞寫作樣式,在新聞寫作上不斷進行創新與突破,用敏感創新的思維指導新聞寫作能力的提高。例如,獲得2000年湖北新聞一等獎的《紅嘴鷗可能“斷子絕孫”》就是一個成功用逆向思維進行思維創新的例子。很多人見到紅嘴鷗遷徙而來,可能會想到環境變好了,湖水清澈了。但是事實恰恰相反,新聞記者經過大量走訪,對專家進行采訪,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式,了解到紅嘴鷗遷移而來的原因是因為東湖水被污染,水中富營養化的藻類和細菌給紅嘴鷗帶來了大量食物,創造性地進行逆向思維,寫出了高質量的新聞作品。
新聞記者寫作水平的提高要在新聞政治理論的指導下,不斷地更新知識儲備,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在新聞寫作實踐中不斷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反復摸索思考,尋找突破,熟中生巧。在新聞寫作不斷的錘煉中,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掌握創造性思維寫作技巧,才能寫出打動人心的好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