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鳳
摘要:時政新聞是地方黨報的“重頭戲”。地方黨報要發揮好輿論導向作用、旗幟作用、引領作用,必須增強時政新聞的吸引力。借助媒體融合的東風,要在充分挖掘時政新聞的權威價值、創新報道方式、善用百姓視角、培養專業人才等方面下功夫,讓時政新聞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關鍵詞:時政新聞;媒體融合;新活力
按照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各級媒體應積極改進新聞報道方式,尤其是在時政新聞方面,對領導活動進行了進一步規范和改進。但不少時政新聞仍然存在可讀性不強、“高高在上”不接地氣、呆板等問題。具體而言,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形式單一。時政新聞多以領導調研、會議報道形式呈現,形式程式化。二是角度不新。時政報道政策性強,沒有找好切入點,容易生硬說教,缺乏可讀性和生動性。三是思維僵化。記者在報道的時候,習慣按照固有的思維和時政新聞傳統的模式采寫,缺乏創新意識和深入思考的能力,對一些百姓關切的新聞事實一筆帶過,讓百姓關注的新聞點隱藏其中。以上原因導致了時政新聞干澀、老套、流于形式。
實際上,時政新聞承載著大量的政策信息和有價值的新聞內容,既具權威性,又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讓時政新聞活起來,既是融媒體時代傳播好聲音的客觀需要,也是媒體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一是標題亮起來。俗話說,“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讀題時代,標題是新聞的眼睛,要吸引讀者就必須在改進新聞標題上下功夫。在時政新聞報道中,可采用多行標題,讓人一看就能明白記者要交代的新聞事件。需要注意的是,制作標題要仔細推敲、精心打磨,還要正確使用引題、主題和副題。比如《人民日報》文章標題《嫦娥四號飛行約40萬公里后,用時約690秒平穩著陸(肩) 翩然落月背 再赴廣寒約(主)》,既交代清楚了新聞事實,又兼具文學性,不失為好標題的典范。此外,做亮標題要避免標題黨,避免過分夸張、言過其實、文不對題。
二是形式活起來。現場新聞以其獨有的現場感、生動性、畫面性吸引讀者眼球,打動觀眾。在時政新聞中,各基層媒體可作一些形式上的探索,比如采用現場新聞、紀實等形式將生動形象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巧妙地融入其中,使時政新聞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此外,還可采用配發消息、配制表格、配發評論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把一則時政新聞事件所含的重點新聞內容及相關新聞呈現給讀者,給讀者帶來一目了然、全面詳盡的深度閱讀體驗。
三是內容實起來。融媒體時代仍然是“內容為王”的時代。一則時政報道可能涉及的新聞內容較多,如果面面俱到就會顯得重點不突出,讓讀者感到枯燥乏味。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當個有心人,憑借過硬的專業素質進行合理取舍,轉換視角、關注細節,挖掘最有價值的新聞點進行重點宣傳和傳播,向讀者傳播最重要的新聞信息。在寫作過程中,還要避免照搬照抄,多一些“干貨”,少一些空話、套話,做到真實準確、簡潔精煉。
四是新媒體用起來。與新媒體深度融合是時政新聞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在新媒體平臺快速推送。一則好的時政新聞,搭上新媒體的快車,在第一時間送達觀眾眼前,能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增強其時效性。其次,要做好“融合”文章,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融為一體的形式呈現,甚至還可采用H5、VLOG等新穎形式,讓讀者眼前一亮。當然,融合并不是簡單地堆砌和組合,文字、圖片、視頻要各有所長,要根據新聞實際精心制作,分配好各自占有的比例,力求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
總而言之,新聞發展的趨勢對時政新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時政新聞記者、制作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時政新聞記者只有在認真遵循時政新聞報道規律和要求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創新,找準切入點,抓住關鍵點,并熟練掌握運用新媒體技能,讓時政新聞更好看、更有味道、更有生命力,才能真正發揮好黨和政府“喉舌”的作用,把黨的聲音、黨的政策及時傳遞到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