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對電力事故安全問題進行了分析,確定了電力事故安全風險的影響因素,構建了電力事故安全風險指標體系。采用以解釋結構模型(ISM)為基礎的電力事故安全風險評估模型評價電力事故安全風險具有可行性。
關鍵詞:電力安全;ISM;風險評價
0 引言
近年來,電能已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1]。電力事故風險具有危險性大、影響因素眾多等特點,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將嚴重影響社會正?;顒?,造成嚴重的生命及財產損失[2]。因此,研究電力安全事故問題,合理評估其安全風險,對于確保整個電網更加安全運行、促進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電力安全事故問題始終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重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99號)《電力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和調查處理條例》中,對電力安全事故及調查處理措施進行了明確規定[3]。柳毅鋼等[4]以電力安全基本原理為出發點,將事故基本原理與分析方法相結合,對電力安全事故進行了分析。以上研究為電力事故安全風險評估提供了重要依據,考慮到電力事故風險影響因素眾多,且各因素之間關聯性較大,難以有效地從整體和局部剖析各因素間的內在聯系,鑒于此,本文擬針對電力事故安全問題展開研究,確定電力事故風險影響因素,構建電力事故安全風險指標體系;構建電力事故安全風險評估模型,確定電力事故安全風險等級,以期為電力事故安全風險管理提供依據。
1 電力事故安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1.1 ? ?電力事故安全風險因素識別
電力事故安全風險因素識別主要從因穩定破壞引起的大面積停電事故、因外力破壞而造成的大面積停電事故以及針對電力系統的恐怖襲擊3個方面入手進行全面分析。在電力生產和傳遞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一些風險,而合理的網架結構是保證電網安全穩定的基礎。同時,電力生產和傳遞過程極易受設備影響,存在多種風險因素;整個電力生產傳遞過程的技術復雜、技術要求高,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事故安全風險極高。
電力事故安全風險受電網結構、設備影響的同時,管理風險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技術風險同樣是影響電力安全的重要原因,繼電保護技術等一些相關電力技術的使用同樣可能會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按照風險來源可將風險分為四大類,并從這四類風險中分別建立了二級風險指標。
(1)結構風險。因電網結構問題對電力安全造成危害的風險,包括運行脆弱性風險、電源結構脆弱性風險、電網結構脆弱性風險等。(2)設備風險。因電力生產及傳遞過程中的設備問題對電力安全造成危害的風險,包括關鍵一次設備風險、關鍵二次設備風險、關鍵電力通信網絡及設備風險等。(3)管理風險。因管理問題對電力安全造成危害的風險,包括安全生產管理體制風險、應急管理體制風險、防止外力破壞的安全措施風險等。(4)技術風險。因技術問題對電力安全造成危害的風險,包括繼電保護技術風險、自動裝置技術風險、電力新技術應用風險等。
1.2 ? ?電力事故安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某實際電力工程中,按照以上對電力事故安全風險因素的識別,結合實地考察結果及相關工程資料,建立兩級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出電力事故一、二級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包括結構風險、設備風險、管理風險及技術風險4個,二級指標包括運行脆弱性風險、電源結構脆弱性風險、電網結構脆弱性風險、關鍵一次設備風險、關鍵二次設備風險、關鍵電力通信網絡及設備風險、安全生產管理體制風險、應急管理體制風險、防止外力破壞的安全措施風險、繼電保護技術風險、安全穩定自動裝置技術風險、電力新技術應用風險等12個。
2 電力事故安全風險評估模型
經計算綜合聯系度系數為0.13,由電力事故安全風險評價等級標準可知,該電力事故安全風險等級為:M中風險。在電力風險評估結果計算過程中,需要對運行脆弱性風險、關鍵一次設備風險、安全生產管理體制風險、電力新技術應用風險等12個風險因素的影響高低進行準確排序。確定所有風險因素后,還需要進一步確定電力安全風險因素權重向量,確定出風險等級。采用解釋結構模型來確定電力事故安全風險,在電力安全評價中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可以彌補傳統評價方式中的不足,充分完善優化評價工作,使得評價結果具有較好的適用性。
解釋結構模型可以將復雜的系統分解為若干子系統要素,利用人們的實踐經驗和知識以及計算機的幫助,最終構成一個多級遞階的結構模型,使用解釋結構模型可以有效地對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確定關聯關系和層次結構。最后可以通過采用SD軟件確定聯系度,采用相似貼近度法確定風險等級,較為準確方便且更加貼近實際,因此采用解釋結構模型進行電力事故安全風險研究具有可行性。同時在具體的電力事故安全風險評價過程中,由于類型和環境等因素的不同,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項目特點和評價情況,對各項措施進行靈活應用,以適用不同的項目情況。
3 結語
綜上所述,電力事故安全風險因素間相互作用關系復雜,采用解釋結構模型構建電力事故安全風險指標體系,求解風險等級,可以有效克服傳統方法的不足,具有可行性。同時,在模型實際運用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進行變化調整,以充分發揮該模型的優勢,獲取更為準確的評價結果。
[參考文獻]
[1] 畢安寧,尹良,張春.關于加快推廣電能替代促進節能環保[J].科學與財富,2016,8(4):505.
[2] 易曉晨.重特大安全事故危機學習的形成機制及影響因素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
[3] 電力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和調查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99號[A].
[4] 柳亦鋼,楊開平,廖思哲.電力安全事故分析原理與案例分析[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
收稿日期:2020-05-07
作者簡介:許偉強(1983—),男,河南駐馬店人,工程師,從事電力信息、電力營銷等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