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萍
無論是“煤改氣”,還是“煤改電”,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策紅利,讓眾多空氣源企業賺得盆滿缽滿,空氣源熱泵機組在此次能源革命中更是得到了巨大發展,模塊機、多聯機在北方市場中的銷量也陡然增高。不過,受到眾多空氣源企業追捧的這輪政策紅利還能維持多久呢?
入冬前,關于北方市場的冬季清潔能源取暖的政策陸續出爐。以山西各地的政策為例,其明文規定;“居民住宅建筑面積為150 m2以下的,按照居民、政府2:8比例核算居民承擔費用;居民住宅建筑面積為150~200 m2(含)的,超過150 m2的設備安裝費用,按照居民、政府8:2比例核算超出部分居民承擔費用;居民住宅建筑面積為200 m2以上的,超過200 m2的設備安裝費用由居民承擔,財政不再補貼。”
具體補貼標準為,市政府對“煤改電”工程按照4 500元/戶標準進行補貼。其中,配套電網工程按照1 000元/戶的標準給予補貼;采暖設備購置按照2 500元/戶補貼;運行價補按照每個采暖季每戶10 000 kWh用電量,對采暖季夜間谷期電價補貼0.1元/kWh。
相比往年政府對北京、河北、太原的每戶補貼金額,2019年的補貼標準明顯降低,且工程項目推進緩慢。據行業內某經銷商告訴筆者,前期“煤改電”的紅利給各品牌帶來了爆發式增長,空氣源企業都加緊加快在“煤改電”市場的投入。隨著政府投資的減少,為爭奪項目,不少品牌不斷壓低機組價格,形成惡性競爭,造成設備質量堪憂、后期維修成本高等問題。另外,從居民的角度看,農村房屋結構多且空間大,政府提供的補貼標準僅能維持一間房的設備需求,其他超過補貼標準的空間都由居民自身承擔。房屋保溫結構的不完善,導致配置的熱負荷達不到要求,采暖效果不明顯。最重要的是,相比煤取暖,空氣源熱泵機組產生的電費較高,過低的補貼標準無法彌補高額的電費,因此部分居民安裝空氣源設備后,直接拆除當二手產品賣,繼續沿用燃煤取暖方式。
在政策規劃上,政府要求,到2020年采暖季之前,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前提下,平原地區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代替。雖然電化率、氣化率在進一步提升,但是偏遠鄉鎮及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落后,并不能釋放很大的需求空間。加之,在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東部和南部地區,仍有大量人口的住房未具備天然氣使用條件,這也制約了空氣源熱泵市場的發展。
種種現象似乎都顯示“煤改電”政策難以實行。盡管消費需求大,但是品牌良莠不齊,一大批中小型企業都在謀求政策性紅利,過分依靠政策補貼推動自身企業發展。面對政策紅利,有的企業很容易陷入生產、銷售、再生產、再銷售的單調循環,從而丟棄企業發展的根本——產品的研發創新和升級。這種情況下最容易造成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因此,空氣源企業對于地方政策紅利必須要有清醒的認知,那就是企業所期待的政策扶持并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一般來說,政策周期為五年左右,一旦達到預期就會很快退出,而且商業規律顯示,在財政補貼政策退出后,行業將會陷入需求透支后的疲軟期。空氣源在回歸市場導向之后,行業也將加速洗牌,并且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對于企業而言,既要利用政策布局產品搶占市場份額,還要在三四級市場搶占終端,更要推出創新產品以掌握市場話語權。要做到這些則需要空氣源企業持續堅守和優化市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