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楊芳
作者單位:1青島市城陽區人民醫院口腔科,山東 青島266109;2青島市市立醫院口腔科,山東 青島266109
齲齒是一種在多因素作用下出現的常見疾病。 各年齡段均可能出現齲齒,其中兒童是患齲齒的高危人群。根據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5歲兒童乳牙齲患率達到70.9%,相較10年前明顯提高,呈逐年上升態勢。齲齒不僅導致疼痛,引起牙齒功能損傷,增加牙根尖周炎,牙髓炎等口腔疾病的風險,還會影響兒童食欲和消化吸收功能,進而影響生長發育。既往研究表明,與兒童齲病發生有關的外部因素包括家長學歷和收入、飲食習慣、咀嚼習慣、母親孕期生活習慣[1-5]。此外,年齡和唾液成分等也可影響齲齒的發生[6-7]。截至目前,雖然相關因素的研究很多,但多只聚焦在某一方面。基于此,本研究對青島市學齡前(3-6歲)兒童齲齒現狀調查,綜合分析影響齲病發生的內外因素,建立回歸預測模型,從而為制定綜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據,達到降低兒童齲齒患病率的目的。
1.1 一般資料 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青島市公立或私立幼兒園,共計528名學齡前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孩319名,女孩209名,年齡范圍3~6歲,年齡(4.6±1.2)歲。排除標準包括:有唾液腺疾病,牙周疾病,全身感染性疾病,過去半年有抗生素治療史,不愿進行問卷采集或唾液檢測的兒童。病人或其近親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齲齒檢查和診斷 在統一人工光源下,學齡前兒童采取端坐位接受檢查。實施齲齒檢查和診斷的醫師均為臨床經驗豐富的口腔專業醫師。依據第4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中的檢查方法[8],以視診結合探診的方式實施檢查。采用平口鏡和用于社牙周指數檢查(community periodontal index,CPI)的探針,當牙冠有明顯的齲洞、或明顯釉質下破壞、或明確的可探及軟化洞底或壁的病損,記為齲齒,牙上有暫時充填物按冠齲計。
1.3 社會學因素及生活習慣采集 參照以往病因學研究結果,設計齲齒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問卷。采集兒童的基本信息(年齡,性別,身高,體質量),行為習慣(飲食習慣,攝入飲料習慣,刷牙習慣等),家庭環境,口腔健康知識了解程度等,對各項指標進行量化。
1.4 樣本采集和檢測 兒童唾液取樣和檢測如下:受檢者取樣前8 h禁食禁水,采集時間為上午8~10時。在無任何刺激的情況下,將2 mL左右的唾液緩慢吐到唾液采集管中。之后將樣本高速(15 000 r/min)離心,收集上清,置于-20°C冰箱。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學齡前兒童唾液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基質金屬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MMP-9、鈣、磷。試劑盒采購自德國IBL公司,檢測步驟均依照相關說明書。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excel錄入和核查原始數據,Windows spss 22.0構建數據庫,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或中位數表示,使用Student'st檢驗(正態)、Wilcoxon秩和檢驗(非正態)進行組間比較。定性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Wilcoxon秩和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進行影響因素分析。檢驗水準為雙側α=0.05。
2.1 基本信息和患齲情況 本研究共發放600份調查問卷,回收問卷569份,回收率94.83%,剔除未完成檢查的兒童,最后共納入528名兒童,其中男312名,女216名。研究對象中,有280人患齲齒,患齲率為53.03%。隨著年齡的增加,患齲人數,齲失補牙數,齲填充比例增加,見表1。

表1 學齡前兒童528名基本信息和患齲情況
2.2 問卷編碼及齲齒發病單因素分析 表2為問卷編碼情況,表3,4為患齲組和對照組問卷得分及唾液指標的比較。結果表明齲齒和非齲齒兒童的年齡、飲料攝入頻率、睡前攝入甜品、甜品攝入頻率、開始刷牙年齡、刷牙時長、刷牙次數、口腔健康知識了解程度、唾液sIgA、MMP-2含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性別、體質量指數(BMI)、開始接受學前教育年齡、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居住地、唾液中MMP-9和鈣磷含量與齲齒發生無明顯關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多因素回歸分析 基于組間比較結果,以年齡、飲料攝入頻率得分、睡前攝入甜品得分、甜品攝入頻率得分、開始刷牙年齡得分、刷牙時長得分、刷牙次數得分、口腔健康知識了解程度得分、唾液中IgA、MMP-2含量為自變量,以齲齒發生為因變量(發生為1,否則為0),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年齡較大、飲料攝入頻率高、睡前攝入甜品、刷牙時長短、刷牙次數少、口腔健康知識了解程度低、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低和基質金屬蛋白酶-2含量高可能是影響齲齒發生的重要因素。即對于那些年齡較大、飲料攝入頻率較高、睡前攝入甜品、刷牙時長更短、刷牙次數更少、口腔健康知識了解程度更少、唾液IgA低、MMP-2含量更高的兒童,患齲風險增加,見表5。

表2 學齡前兒童528名問卷變量編碼

表3 學齡前兒童528名齲齒發生的單因素分析
表4 學齡前兒童528名齲齒發生的唾液指標分析/

表4 學齡前兒童528名齲齒發生的唾液指標分析/
注:sIgA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MMP-2為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9為基質金屬蛋白酶-9,Ca為鈣,P為磷
項目sIgA/(mg/mL)MMP-2/(mmol/L)MMP-9/(mmol/L)Ca/(mmol/L)P/(mmol/L)P值0.000 0.000 0.069 0.053 0.246對照組(n=248)0.32±0.21 105.43±20.95 393.94±78.98 1.45±0.53 4.39±2.20患齲組(n=280)0.12±0.06 149.28±19.32 406.10±73.61 1.52±0.22 4.57±1.12 t值14.484 24.894 1.823 1.937 1.162

表5 學齡前兒童528名齲齒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國外研究結果表明,4歲兒童齲齒的發病率從12%~98%不等,我國5歲兒童乳牙齲患率則達到70.9%,與10年前相比明顯提高[9]。齲齒不僅對兒童健康造成影響,如導致急性和慢性疼痛、造成嚴重感染,使生活質量下降,其高發病率也帶來了沉重的社會負擔。據報道,2010年美國用于5歲以下兒童的牙科費用超過15.5億美元[10]。病因學研究結果表明,兒童齲病的發生與宿主易感性,致齲菌群以及合適的菌群生長環境相關[11-13]。為此,本研究通過納入與齲病發生有關的潛在因素,對其進行單因素比較和多因素回歸分析,構建分類模型。結果表明,學齡前兒童的患齲率和齲失補牙數與年齡呈正相關,且各年齡段兒童組間的患齲率和齲失補牙數差異明顯(P<0.05),可能的原因是,隨著兒童成長,攝入食物種類增加,對牙齒有潛在危害的食物攝入也增加。
生活習慣方面,頻繁攝入飲料、睡前攝入甜品、刷牙時長過短和刷牙次數過少、口腔健康知識了解程度低與齲齒的發生密切相關,與其他研究結果類似[14-17]。頻繁攝入飲料和睡前攝入甜品會使過多的糖類(蔗糖,乳糖,麥芽糖,果糖等)停留在口腔中的時間變長,為致齲菌的生長提供有利條件。此外,它還可促進產酸,降低唾液流速,抑制其緩沖能力,最終導致牙齒的酸化和脫礦,出現齲壞。而積極了解口腔健康知識,培養正確的口腔保健習慣,科學刷牙,能明顯降低患齲風險。開始接受學前教育年齡、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居住地與齲齒發生與齲齒的發生無明顯關聯。這提示與居住環境,經濟條件,親子教育水平等短期不易改變的因素相比,口腔知識水平和生活習慣對齲齒發生的影響更大,可通過加強學齡前兒童及其家長口腔健康知識教育,改掉不合理的飲食習慣,進行科學的口腔保健等措施,降低齲病的發生。
生物因素方面,本研究發現,唾液中sIgA、MMP-2含量與齲齒的發生明顯相關,隨著IgA含量下降、MMP-2含量增加,齲齒的發生風險明顯增加。張玉杰等[18]的研究也發現,pH值、IgA、IgG和IgM含量隨著齲齒類型的加重而顯著下降。作為局部免疫中重要的免疫球蛋白,sIgA可使病原微生物凝集,減少細菌在黏膜上皮細胞的黏附和定居,并與溶酶體、補體協同作用,導致細菌溶解,中和病毒及毒素,還可抑制細菌合成胞外多糖。MMP是一組可降解多種胞外基質成分蛋白酶,在齲病發生發展、牙周病和腫瘤侵襲轉移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既往研究發現,基質蛋白酶家族是唾液中導致齲齒主要蛋白酶之一,宿主分泌來源的MMP可能促進兒童齲病的發生發展[19]。口腔內酸性環境和緩沖后的中性環境激活MMPs,降解牙本質,促進齲病的發生。本研究結果表明,鈣磷含量與齲齒發生無明顯關聯,與趙是民[20]的研究結果類似,可能與齲齒病因多,唾液成分較為復雜,鈣磷成分不穩定有關,關于鈣磷與齲齒的關系需要后續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患齲兒童中有不良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的比例更高,且唾液sIgA,MMP-2含量與其明顯相關。未來可通過干預不良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加強宣教,定期檢測唾液sIgA和MMP-2來減少齲齒發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