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平
摘 要:當前,我國農村治理在組織建設、社會生活、經濟發展、居住環境及精神文明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亟須加強與完善。本文從農村治理的組織、社會、經濟、環境、文明等方面進行分析,針對這些方面中的不足之處,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優化對策。
關鍵詞:農村治理;現狀及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區是基層基礎,只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農村社區在全國城鄉社區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單從數量關系上來看,加強農村社區治理,推動農村政治組織建設,提升農村社會生活水平,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綜合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確保廣大農村社區穩定和諧的重要因素。因此,對當前我國廣大農村社區綜合治理現狀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要厘清農村治理在自治組織、社會生活、實體經濟、綜合環境、精神文明等方面發展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立足于農村整體客觀實際,在黨和國家重大政策方針的正確指引下,積極探索,敢于創新,找出具有可行性的優化農村治理的對策。
一、當前我國農村治理現狀
(一)農村自治組織治理現狀
我國農村治理體系主要由村黨組織、基層政府、村民自治組織和其他組織等組成。村黨組織和村委會在整個農村治理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核心作用,對外對內起著很好的政策信息聯絡,對上對下發揮著重要的上傳下達作用。但是,當前農村部分村委會自治組織建設比較滯后,或是村委會換屆選舉流程不夠公開透明,嚴重影響著眾多農村社區居民間接地參與村集體治理。一方面,農村部分村委會人員配置不到位,很多基層工作的開展重任都落在村支書一人肩上;另一方面,農村部分村委會換屆選舉并沒有按照相應的流程進行公開選舉,存在著由上級鄉政府直接任命,或是由上一屆村委會委任后向上級鄉政府報備的情況。
(二)農村社會生活治理現狀
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社會節奏的加速加快,影響和改變著農村原有的社會生活狀態,鄰里間的矛盾與糾紛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中越來越凸顯,遇到一些小事情小矛盾小摩擦便會進一步激化,而原有的宗親氏族或村集體所能起到的調節作用越來越不明顯。國家已經出臺了“駐村律師”的政策,但其建立健全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現階段農村的法律維權資源和渠道整體上比較匱乏。因此,在處理農村社會糾紛上很難做到有理有據合理合法,導致一些農村大戶“仗勢欺人”“無所畏懼”。而在一些農村地區甚至出現了黑惡勢力,嚴重地侵害著當地農村居民的合法權益和正當訴求。
(三)農村實體經濟治理現狀
當前,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居民依然以外出務工的方式來保障經濟收入,農村地區的人口流出現象比較明顯,年輕群體外出務工,年邁群體留村務農,導致農村人力資源不夠充足,難以為農村實體經濟提供充足的勞動力。當然,這只是農村實體經濟發展建設的阻力之一。農村實體經濟整體上發展比較滯后,這是毋庸置疑的。盡管近幾年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地區實體經濟的發展,但仍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推動。農村實體經濟發展建設滯后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年輕勞動力群體不足、資金整合渠道較少、政策扶持力度有限等方面。為此,要大力發展農村實體經濟,改善現有的經濟治理狀況,就需要從整體上統籌兼顧,為實體經濟打好基礎,營造好的環境。
(四)農村綜合環境治理現狀
大多數農村地區環境問題集中在生活垃圾處理、養殖糞污排放、建筑物料堆放等方面。近幾年,國家加大農村環境治理力度,投入大量的環境整治專項資金,取得的成績比較顯著。例如,農村各路口街道均放置垃圾桶,各村建有垃圾集中處理站點,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和利用。但是,養殖糞污排放方面投入的力度不足,環保部門關停了一些小型養殖場,對大型養殖戶加大了監管力度,但并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好養殖糞污的處理問題。隨著農村居民興建住宅,各種建筑物料及垃圾占用街道、隨意堆放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也難以面面俱到,導致農村塵土、噪音、建筑廢物污染比較嚴重。
(五)農村精神文明治理現狀
如今,各村委會均建有文化大院或稱之為村文化站,設有文化大舞臺,硬件設施也一應俱全,但現實中該大院、大舞臺的利用率并不高。一方面,上級政府組織的文化下鄉下村的頻率不高;另一方面,各村集體整體上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也不多,少部分村民依托廟會、傳統節日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多一些,多數村民并不具備自發組織文化活動的能力。這就導致了農村精神文明活動比較少,導致了文化大院的閑置,不利于廣大農村地區精神文明的構建。
二、優化我國農村治理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農村自治黨組織建設
黨的領導是國家發展建設的根和魂,要進一步加強農村自治組織體系的構建,就要始終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始終堅持黨的正確方向,加強農村自治組織建設,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紐帶,連接好農村自治組織主體間的協同關系,確保各項政策有效落實,各項制度得到執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村委會組建、選舉、換屆等方面的領導和監督,確保村委會工作的公開公正、陽光透明、高效便民,切實為村民謀福祉、為全村謀發展。
(二)強化農村社會治理法律思維
社會治理離不開法治,農村社會治理也是如此。在社會生活快節奏發展的背景下,如何處理好需求日益增多與資源有限之間的矛盾,這就需要農村自治組織善用法律思維,處理事情對待問題解決矛盾時要做到公平公正、有理有據、合理合法,確保問題與矛盾得到有效化解,確保事情真正得到解決。以村民申請宅基地為例,村委會首先要做好全面排查工作,統計好有關信息和數據,上報鄉政府,將宅基地資源進行統一調配,而不應采取“一人一事一辦”的不透明操作方式。
(三)立足實際,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大多數農村地區與城市的距離比較遠,對外交通不夠便捷,在發展實體經濟時,應充分考慮這一因素,可以著重發展對交通時效性依賴性不強的實體經濟。此外,很多農副產品的附加值不高,一旦遇有突發情況或惡劣氣候,銷路遇阻,便會給農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為此,可以以村集體的名義,對外建立多種形式的合作組織,打通農副產品銷路,就地就近建廠將農副產品進行二次深加工,既增加了農副產品附加值,又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四)加大力度綜合整治農村環境
綜合整治農村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大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結合農村當地環境,合理規劃基礎設施,確保基礎設施的實用性;二是加大農村環境監管力度,形成“縣—鄉—村”三級聯動,確保環境污染問題就近就地解決;三是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依托各村文化站,開展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的環境保護普法宣傳,幫助農村居民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四是加大農村環境資金投入,確保各項工作有序向前推進。
(五)持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長期的過程,也是建立在一定物質文明基礎之上的,因此要持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就要在農村自治組織建設、社會治理、經濟發展建設、環境綜合整治的基礎上協同發力,為農村社區居民營造一個好的大環境,讓農村居民更好地體會精神文明對身心的滋養作用,由表及里、從心到身地參與到精神文明建設中。一方面,上級政府要加大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投入,從人員、物資、資金上整合資源,加強對農村地區的統籌;另一方面,村委會要積極帶頭,善于發掘身邊的精神文明資源,并組織村民舉辦活動,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文明活動。
總的來說,農村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農村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始終堅持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立足于農村實際,敢于探索敢于創新,為農村治理新格局的構建建言獻策。
參考文獻:
[1]賀雪峰.給村干部一定的自主權——防范農村基層治理的“內卷化”危機[J].人民論壇,2019(03):54-55.
[2]賀雪峰.農民家庭勞動力配置的策略選擇——基于北京、山西、浙江等地的調研[J].農村工作通訊,2019(05):59-63.
(作者單位:鄭州西亞斯學院商學院)